语文《考纲》关于作文有一条: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考纲说明》(2005版)是这样诠释的: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同时《说明》也指出“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随着高考文体要求的越来越宽松,许多高水平考生的应试作文也越来越具有文学创作的味道,小小说、戏剧、诗歌、寓言、杂文等文体的成功选用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而文学创作允许虚构且以虚构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中有一点就是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高度形象化概括,“稗史小说、野语街谈,即未可据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据以觇视人情而徵人心”。①只要艺术的真实符合生活真实就不是假。反之,如果感情的流露给人以“附加感”、“装饰感”,那么即使是“真情实感”,也不能算是“感情真挚”。所以,这里“感情真挚”的反面并不就是感情虚假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出瞎编乱造,而只能说写作技巧还不够娴熟,无话可说只是技巧问题。我绝不是杞人忧天:“‘感情真挚’是针对中学生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假、大、空’的文风盛行(着重号系本文作者所加,下同)而言的……‘感情真挚’就是要抒发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即使是源于生活的虚拟情景,也应包含着真情实感。”②许多教师在给学生说明这一点时也常常举“战胜脆弱”这一考题作为典型案例: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遇到像父母双方或单方“亡故的大事”。然而阅卷中在前面赢得考官大把眼泪和分数的考生的感情未必就真挚,后面遭遇冷眼的考生感情未必就不真挚,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写阅卷老师才觉出了假。一经认定为假,文章哪怕写得再好也已经入了另册——感情不真挚,无病呻吟。而若只有几个人这样写,老师肯定认为这就是真。这只能说明大家在构思时撞了车,没判断好路,都上了同一条车道,塞车了,而不能说明谁的车开得不好。如果许多车手都去北京的话,塞车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只有那么几条路,这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因而也应该在情理之中。
我们常说“文贵乎情”,文章有情才能感人,因此我们也常常以文章是否感人作为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感情真挚”实际上是命题老师对考生的一种诚信要求,意图是道德维护和文风纠治,出发点是好的,但单从写文章的角度看,你得对他肯定,人品是人品,文品是文品,人文未必合一是众所周知的事。另外,我们不要忘了高考作文本身就带有“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无奈。因此,这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写作的规律和高考写作的根本目的。文可以有载道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是一个载体;文可以抒发真情实感,因为它是一种工具;然而文如同一幅画一件书法作品一样,不妨碍它自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从写作实践来看,许多“假”文章不妨碍其为好文章,因为虽“假”犹“真”。许多作品本身就打着本作品纯属虚构的牌子,但读者依旧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因为这种虚构基于生活,完全有可能实有或常有,文笔又常常以假乱真。“天台一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果据实算恐怕要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但大家觉得是太白的浪漫,没人当得真,因为天姥原只是一小丘耳,无可观者,何况还是诗人梦中所见,更不需如痴人之考信。③即被誉为诗史的杜甫也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古柏行》)的“不实”之词,杜甫对孔明一颗崇敬之心借庙前古柏的高大崔嵬来表现,结果却招来有人的铁算盘:无乃不太细长乎。④高适在诗中因音韵关系将霍去病的事写成了卫青。⑤东坡所写赤壁从古至今都认为“了无可观” 。⑥“苟有人焉,据诗语以考订方舆,丈量幅面……则痴人耳,不可向之说梦者也”。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洲无定所,三山难望此台;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无山;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黄州诗》)——黄州无竹……钱钟书先生认为:“诗文风景物色,有得之目验者,有出于一时兴到者。出于兴到,固属凭空向壁,未宜缘木求鱼;得之目验,或因世事变迁,亦不可守株待兔。”⑧
诗文如此,即连我们一向视为正史经典的《史记》也并非照史实录,而“多想当然之笔”。⑨四面楚歌中项羽的慷慨悲歌,卓文君奔司马相如之心理刻画,伯夷叔齐临死作歌。“史传载笔尚有准古饰今,因模拟而成捏造,况词章哉”,⑩钱先生遂产生古人以诗为史的著名观点。
就科举而言,大文豪苏轼早在《刑赏忠厚论》中就开了生编硬造的先河:“舜三宥而皋陶三曰‘杀’”。如果阅卷老师欧阳修、梅尧臣判他生编硬造,这个天才也许就会从此夭折。“盖事有此势,人有此情,不必凿凿实有其事,一一真有其人”。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苏轼的这篇文章远远比不上他的其他许多优秀文章。不独苏轼如此,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不合当时文体要求;张继落榜,但《枫桥夜泊》流传千古。
在此,感情真假判断的惟一依据就是文章,文章表现得法则给人真实感,反之就会被认为无病呻吟。贩夫走卒的情感未必不如文人墨客真挚,男人常代妇人写闺情,都存在一个善不善于表达和精心揣摩的问题,写作者的主要任务即在于把虎写得像虎,而不是狗。这就需要作者密切联系生活,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写作之时,必设身处地,入情入理,方尽态极妍,惟妙惟肖。就如考演员时主考官说一声“哭”,善表演者一时眼泪就下来了,但很难说他(她)感情有多么真挚。应试作文也这样,关键是考生在短时间内如何调动感情、驱遣文字。生活中确实发生的事写得真情流露,有可能发生的事写得像真的一样,能做到这些就应该算是好文章。
高考中不乏有情文并茂的优秀文章,但还不能硬性规定须“感情真挚”。每个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一篇文从字顺、合乎话题的文章已属不易,如果还要提防自己的构思会和别人相同,考生的作文负担可能就太重了。
据此,“感情真挚”之要求在高考作文中于情于理都略欠圆通。
参考书目:
①《管锥编》一p270
②《高考总复习新范式》
③《管锥编》五p139
④沈括《梦溪笔谈》
⑤《管锥编》一p355
⑥《管锥编》五p11
⑦《管锥编》一p95
⑧《管锥编》一p90
⑨《管锥编》一p276
⑩《管锥编》一p364
《千古文豪苏东坡》
《管锥编》一p314
(作者单位:漳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