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7期 ID: 359411

[ 邵统亮 文选 ]   

培养“语法感”的八种方法

◇ 邵统亮

   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说,汉语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说,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语法是人治的。具体地说,汉语语法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二是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注重意合,因此在句法结构中语序具有重大的作用;三是汉语特别重视通过词语的动态使用来表情达意;四是汉语语法形成了繁多的量词;五是汉语的虚词极为发达,有着特别重要的表达作用;六是复合词、词组和句子的构造方式基本一致。① 根据汉语的特点,从语用的层面,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培养对“语法”的敏感性。
  
   一、对量词使用的敏感性
  
   汉语中的量词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结果,在表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晚明的张岱在小品文《湖心亭》中写道:“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个量词好像绘画中的透视焦点,凸现远山近景,把雪中湖光勾勒得清疏有致。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道:“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几个量词,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场景、强化画意诗情的作用。
  
   二、对虚词使用的敏感性
  
   在汉语中虚词的数目远不及实词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虚词的恰当使用既有语言的组织功能还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②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鲁迅语言思维是曲折美的代表,在以上不足150字的一段话中,转折连词“但”、“但是”用了四次,加上“因为”、“于是”、“便”等连词,再加上“也还未”、“并非”、“总是不”等否定词,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向当时谈话的情境。他的语言在曲折回环中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充实,富有一种朦胧美,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妙。
   当然在小说的语言中由于用了这样一连串的虚词,句子频频受阻,这样也就缺少了一种自然流畅之美。这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不足之处。
  
   三、对动词使用的敏感性
  
   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景阳冈武松打虎》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只是这样写道:
   (武松)闪在青石旁。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此时武松惟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显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御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四、对“新生词语”的敏感性
  
   新生词语中一类是自造词,即作家在作品中临时创造的词语。像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自造词,如“阿Q”、“拿来主义”、“精神胜利法”等等都已经“转正”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员了。
   也有的自造词只是活在原来的作品中,比如冯骥才的小说《神鞭》,写一个完全不懂西洋裸体艺术的中国人见到维纳斯雕像时,使用了一个自创的译名“为那死”。这个词十分符合小说人物的身份和学识,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文艺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把“自由党”称为“柿油党”也是。
   新生词语还有一类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词酷语。诸如“空嫂”、“大姐大”、“另类”、“皮草”、“物业”、“作秀”、“面的”、“韩流”、“物流”等等,像“886”(Goodbye的谐音)、“MTV”、“卡拉OK”等数字的、网络的,以及字母缩写的语言符号。有些新词酷语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有的则自生自灭。不管怎么样,对这些新生词语都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敏感的眼光。
  
   五、对词语动态使用的敏感性
  
   所谓词语的动态使用是指言语主体利用语境对词语进行超常使用,诸如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或者赋予一个词以新的含义、特殊的色彩,从而创造出新奇、形象、幽默风趣、含蓄凝练的表达效果。例如:
   ①他做过泼皮,也做过绅士,既当过英雄,也当过狗熊,晚景却十分凄凉。②他泼皮过,也绅士过,既英雄过,也狗熊过,晚景却十分凄凉。
   “泼皮”、“绅士”、“英雄”、“狗熊”四个词语本来是名词,例句②通过动态化之后,至少收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创造细节,二是可以收到简约的效果。
   词语的动态使用类型很多,下面择要例举。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春也杏过了/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台湾诗人洛夫《长沙大雪》)因为“杏”、“荷”与“蝉”的动化,既交代了时序的变化,又使全诗充满着诗情画意,使诗句神采迭出。
   “一掌,把蚊子——/浮雕在墙上。”(桑恒昌的小诗《打蚊子》)蚊子被打死后,尸体凸现在墙上。浮雕的画面,也是凸现在墙上的。因了“浮雕”的动化,本来一个普通的画面却生动起来了。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因“红”、“绿”动化,便觉得樱桃、芭蕉生气盎然。“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被人传颂,不也是源于“闹”和“绿”的动化么!
   2.改变语言的色彩。
   首先是语体色彩。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可以进一步再分为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有些词语只能用于特定的语体,但有时突破语体的规则来使用词语,也会取得独特的表达效果。
   老李和太太正式宣战,断绝了国交三天,谁也没理谁。(老舍《离婚》)
   “宣战”和“国交”本来是国际性的交际词语,但这里用来写夫妻生活,显得幽默风趣。
   其次是感情色彩。感情色彩形象地体现了人们鲜明的立场及真实情感,有突出主题的作用。而词语的褒贬使用法,正是正确体现感情色彩的一把钥匙。
   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日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日到东亚开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

培养“语法感”的八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