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全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外祖母的乐观、坚毅和慈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因此要体会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就必须落实在对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上。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呢?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和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让文中的外祖母做你的外祖母,你愿意吗?你喜欢吗?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结合文中描写外祖母的相关具体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想法或理由。”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话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和理解文中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体会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以及对“我”朋友似的关心、疼爱,从而打开理解主题的突破口。此话题一公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来了兴致,经过一段时间兴奋地思考讨论后,语声鹊起:
于子淇: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因为文中的外祖母既关心孩子,又富有童心。可以从第三段中“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看出。但这种关心不是要求式的、命令式的,而是轻松的、平等的、和谐的。“太阳睡了”本是孩子的语言,而外祖母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她却能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话,可见她既疼爱、关心孩子,又富有童心。和她在一起,我一定很自由、无拘无束。
徐珊:我愿意让文中的外祖母来做我的外祖母,因为从第二段“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可以看出,外祖母即使自己心情不好,也用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不让她的坏心情影响到“我”的心情,这是一个很慈爱、很慈祥的老奶奶。那么我想在这样的外祖母身旁生活一定会感到很温暖。
……
很好,学生沿着我所设计的思路说着,我微笑着,鼓励着,幽默地评价、点拨着。问题出现了:王硕同学站起来说:“我不愿意让文中的外祖母做我的外祖母,因为从文中‘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可以看出她有抽烟的习惯,所以我不喜欢。”这样的发言实在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料想到的。很明显,王硕同学的发言是真实的,他既说出了文中外祖母生活上的特点,又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这样的发言又似乎与前面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话题设计的目的不相谐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作为教师该进行怎样的点拨和引导?
仔细想来,这是一个如何来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他人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之前的学生可能受手头上的资料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只看到了外祖母的优点;而王硕同学却大胆地说出了她的缺点,并由此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不喜欢文中的外祖母。我们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自的缺点。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一个人,就应该既看到他的优点,也应看到他的缺点,而不应该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契机啊!我顺势引导,与王硕同学展开了对话:
师:你的发言别具一格,在其他同学几乎都把目光盯在了外祖母的优点的情况下,你却能另辟蹊径,看到了她的缺点。不过,你喜欢你爸爸吗?
生:喜欢。
师:你爸爸有没有什么缺点或不良嗜好?
生:有,比如说抽烟、喝酒。
师:既然你爸爸也抽烟、喝酒,那你为什么还喜欢他?
生:因为他毕竟是我的爸爸嘛。
师:难道这是主要原因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社会上为什么还会出现子女杀害父母、养子不认甚至痛恨生身父母这样不幸的事呢?
生:主要是爸爸对我非常关心、非常好。
师:如果文中的这个外祖母就生活在你身边,并且也像对待文中的“我”那样对你非常好的话,你会喜欢她吗?
生:当然会的。
师:你说出了心里话,非常真诚。常言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也有各自的优点。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他人呢?我觉得既应看到他的优点,也应看到他的缺点。我们不能抓住一个人的缺点不放,偏执地全面否定一个人,这不公平。我们也不必盲目地崇拜或抬高一个人,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注意其存在的缺点,这不利于我们的成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势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他人)
师:不过有个问题我还不明白:作者高尔基对外祖母是什么态度?他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歌颂外祖母的优点呢,还是为了表现她的缺点?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主旨)
生:当然是为了歌颂外祖母的优点,文中最后一节文字就直接点明了她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师: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还要写外祖母的缺点呢?
生:(摇头不知)
师:还是因为人无完人,作者这样写,就会使所塑造的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和鲜活。由此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所感受的外祖母形象被誉为苏联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这不是偶然的。
这样的引导既达到了话题讨论设计的目的,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他人。同时我也相信,这种闪烁在师生真诚对话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的思想光芒,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要感谢王硕同学,是他的发言启发了我,让我认识到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有时也是一种思考和处理教学问题的方法,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途径。
(作者单位:赣榆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