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而且也是极美的一个诗歌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诸如“斜晖脉脉水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名句俯拾即是。许多古典诗歌作品正是因为“悠悠”的恰当使用而使得全诗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声情并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作品。
在古典诗歌中,“悠悠”不仅可以表达多种具体物象的形态状貌,如天悠悠、地悠悠、日悠悠、水悠悠等,还可传达人的抽象的心理情绪,如心悠悠、思悠悠、恨悠悠、岁月悠悠等。同时,“悠悠”还能在诗歌中起到调和节奏和音韵的作用。
在表情达意方面,作为诗歌意象的“悠悠”通常表达下面几种意蕴:1.时间、空间、情态方面的遥远、长久、不尽。如“袭长夜之悠悠”(《楚辞·九辩》),“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南梁王籍《入若耶溪》),“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魏晋乐府民歌《西洲曲》),“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罗隐《自遣》)等。2.情态方面悠闲自在、闲暇而安适状。如“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3.情绪方面的哀思情貌。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但是在诗歌具体的表情达意环境中,“悠悠”的表意绝不是单纯而孤立的,往往是多重意义的复合运用,而且每当古典诗词中能恰当地复合运用“悠悠”的多重意蕴,往往就会有名句产生。
能将“悠悠”的多重意蕴成功运用,并创作出中国古典诗歌典范作品的,当首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悠悠”既含有“遥远而长久”的空间与时间的意蕴,又表现出天地人共同的“忧思的情态”。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诗人从时间概念上展示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悲伤,“前”、“后”两词展示了时间距离上的漫长久远;后一句“念天地之悠悠”从空间上展示了天地的广大遥远,和自己面对广阔天地、漫长时间长河而生发的弱小、孤独、无奈的情绪。这里的“悠悠”既表现出时间的久远,又突出了地域的辽阔,并且凸现了诗人与天地共同的忧思情态,巧妙地连贯了上下两层意思,打通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阻隔,与 “独怆然而涕下”中的“独”字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劈空而来,连贯古今而充塞天地,在内容上起到非常好的抒情效果,在结构上也使全诗浑然一体、大气包举。
温庭筠的《望江南》可以说是成功运用“悠悠”来表现情态的又一典型代表: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写的是思妇终日望夫归的心情,因为“悠悠”一词的恰当运用,而使这种情感表达得绵长而委婉。千帆尽过,不见归人,无言的“斜晖”含情映照江面,似主人公深情凝望、含情欲吐的目光,然而,一个“水悠悠”带给主人公的却是极度的失望:人自多情,而江水无情,江水并不理会这其中的苦衷、情意,只管自己辽阔无边,绵绵不尽,缓缓东流,留下一片静寂。此处的“悠悠”既是闲适而自在的情态,又具有了空阔、绵长、舒缓的意蕴,而且 “悠悠”一词本身还有“无情”的意思。如唐代张谓的《题长安壁主人》: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同样,《望江南》中的“悠悠”也含有“无情”意蕴在其中。因而多情的“脉脉”与无情的“悠悠”两相映衬烘托之下,使“肠断”显得格外有力。同时,一句之中两个叠音词连用,前后呼应,使得全词音韵委婉而呜咽,绵长而凄绝,无尽情意尽含其中,与全词所表现的情思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与温庭筠的《望江南》运用“悠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唐代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同是“水悠悠”,同样展现出水域辽阔无边、绵绵东流、空阔孤寂的景象,这里传达出的是友人别后的孤寂、凄清、哀愁与空虚,乃至对友人如同江水无尽的深情,“悠悠”二字使一股淡淡的离愁缓缓浮出纸面。
我们再来看看,倍受王国维推崇的元代诗人元好问的《颖亭留别》中的名句“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一句代表了运用“悠悠”表现安闲自在情态的最高成就。
《颖亭留别》是一首与众不同的留别诗。诗人并没有将笔墨用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诗歌表现的是对离情别绪的超脱,以大段的写景显示出自己对人生的一种解悟,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其中“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不加修饰,纯用白描,着力渲染的是颖水之上冲淡闲静、悠远自在的景色。音韵舒缓而悠长的“悠悠”准确地呈现出“白鸟”安闲自在的情态,形象生动,与上面凸现水波情态的“淡淡”共同表现了一种悠远淡雅的情致,将诗人置于旁观者的状态,但是却把诗内在的心境意态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极富神韵。“淡淡”与“悠悠”两个叠音词上下对应,以素朴的语言、谐婉的音节、工整的对偶,共同营造了一种悠远冲淡的境界,成为全诗的警策,读来令人神往。难怪王国维把此句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并列,称之为“无我之境”的典型代表。
除了上述表意方面的作用外,“悠悠”在诗歌中还有着调和音节的突出作用。作为叠音词的“悠悠”,往往能使诗歌音韵和谐流畅,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这方面的代表当首推《诗经·王风·黍离》。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中“苗、摇、忧、求”等诸韵脚,都可以传达悠远、舒缓、忉怛的情绪,而诗中“何求”句尾与“悠悠”句首相连,更加突出诗人哀远的情思,使行役之人的忧思之情渐进渐促,诗歌的音调也因此渐进渐促,忧愤之情顿达高潮。
在《登幽州台歌》中,“悠悠”是平声叠韵,而诗歌中收尾的“下”是去声,悠长的平声传达了悠远的情绪,一个激励短促、音调分明的去声“下”字猛然收束,全诗余音戛然而止,似诗人悲从中来,气塞声绝。在《望江南》中,韵脚“楼”、“悠”、“洲”也是平声,平声连用,音调低沉,在音韵上显得短促而低沉,呜咽抽噎,似主人公已悲不能言,达到了音韵与情思的和谐统一。
以上仅是笔者在品读古典诗歌或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的一点感悟和认识。笔者认为,如果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能深化对诗歌用词的品味,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可以加深师生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师生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共同获得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扬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