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6期 ID: 359144

[ 周斌 文选 ]   

道德与真实:议论文命题倾向的维度之辨

◇ 周斌

  在高考作文现场,学生缺乏写作内容、生命体验、思想高度等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让大众把目光转向了教学一线。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真实倾向同样值得关注,明明是展现思维、重塑自我、碰撞思想的高考作文,如果一味地被道德光环笼罩,就会导致学生被道德思维牵着走,远离真实。
  一、道德与真实:道德主题真就道德了吗
  虽说道德作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那些被冠以“正能量”“真善美”的作文命题,加上社会不同层面的点赞,还是让其有强大的生存空间,尤其在材料作文成为时尚的今天,那种带有“泛心灵鸡汤”性质的主题一点也不见少。从写作教学的维度看,我们一再给学生强调真实乃文章的生命,也是见出深度、碰出思想的关键。那么,当学生遵循这样的逻辑,面对那些主题,他们怎么办呢?一般的学生不敢写真实,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材料没有质疑或否定的想法。
  比如某高考作文主题: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主题,没有谁不会对命题人的初衷叫好,可是面对这样的单一向度,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不会不认可这种观点,但是在缺乏生命体验、社会反思的现状面前,他们就只有选择名人名言来勉强支撑没有多少理解的论点,选择大家熟悉的公共素材来作为论据,并且通过与自己的对比,来折射自己被熏陶后的态度、志向。这样一来,竟有点像让学生以道德为主题进行自我检省。面对“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我愿意,我真的很愿意”之类具备典型正能量的作文题目,我们到底期望从学生身上看到什么,是道德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还是表达的真实?
  笔者以为,我们固然不能疏忽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尤其是正面、积极的人生暗示,但是,太过直白、屏蔽思想、隔离真实的方式,真能获得预期的收效吗?况且,为什么只呈现美好的“结论式”材料,而忽略其痛苦历练与艰难蜕变的过程?剪去这复杂、曲折的背景,材料的价值与意义又何在?早在百年以前,胡适就认为,强调规则意识比空谈道德更重要,它至少会让道德感自然回归社会(胡适《胡适日记》)。那如果一味地大谈道德、高尚、无私呢?比如综合某地材料作文,最稳妥的审题有“创新”“升华”“宽容”“为他人着想”等,面对这样的宏大主题,大部分学生除了想起国家的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人性的升华、境界的升华之外,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不要说是建立自己的思想了。我们不时听到有人对一线作文教学的责难: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是太糟糕了,连“真实性”都值得怀疑,这些年的作文训练到底在干什么?其中隐含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思考。笔者以为,当材料题材的道德倾向太过显明时,学生对材料内容、思想、结构等关注的视线都可能会被转移到道德的桎梏中,无法自拔,最终不但不能从情理上表达道德的真实,就连文章的主题也会因为道德的笼罩而无法展开,更不要说选材的真实与恰当、论述的严密与深刻了。
  二、自由与思想:非道德作文命题就不道德了吗
  正如学者许纪霖所言:“现在的高考作文陷入了困境,它承载了太多功能——思想、教化、语言、文化、逻辑,而不像法国,他们就考哲学,指向非常鲜明。”指向模糊的材料自然会引起争议的作文审题,又怎么指望学生不偏题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学生的心理过程:先是被材料的抒情牵着走,想着写散文、记叙文;忽又想起高中一直在训练议论文,因其被告知抒情背后的理性反思更容易拿分;可是面对隐晦的材料却又把握不好,或者经过万般努力,审出的主题却与自己的思想有较大距离,那又怎么把握得住!
  众所周知,议论文训练最重要的是遵循理性的向度,譬如逻辑严密、思维灵活、思想深刻等,但中国高考常以散文化的导向来迷惑学生,最终导致不少学生冒着偏题的风险,尽力跳出情感的桎梏,追逐理性、重塑思想、表达自我。从笔者执教的经历来看,不少教师都对此深表认同,却没有多少思维上的引导与逻辑上的训练。为了表达的方便,笔者把“非道德作文”归入淡化情感表达这一范畴,也就是重视理性、辩证,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议论文的论证上下功夫。
  如选自卡夫卡短篇小说《自由意志三点式》的2014年上海作文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过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作者看似在论述“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但是细究其“道路与方式”“必须穿过这片沙漠”后不难发现,作者想要呈现的是“想法与行为”层面自由的不同价值,“内省和行为有它们的现象真实性,可是从内省发生的或不如说回到内省的行为才是真实”。亦即,遵循自由限度是人们达到现实自由的合理路径,那么,自由的意义便在于我们对思想、行为意义的探究中,比如存在是自由认识的起点,也是我们没有选择的落点。这样直接带有思辨意义的认知逻辑表面上看与学生的认识有不小差距,却较容易把学生引领到对现实、人生、行为、观念、思想的意义上来。比如探讨他们对应试教育体制意义的合理反思,对中国式家庭教育方式及意义的构想,对现代社会科技与情感悖论的揆度等。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没限制学生对素材的自由选择,对结构、思想、自我的真实表达,而且还以明确的指向性与逻辑导向性把他们引向对思辨能力以及认知深度的考查上来。
  有人会质疑,用逻辑推理与思想追寻来考核高中学生,显然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不符,甚至有超纲之嫌。其实,基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的哲学基础,他们在认识上是没有问题的。这类命题反而比不少云里雾里的散文式材料或者充满“道德腥味”的鸡汤式材料更通透、鲜明、直白。正如许纪霖在评价2014年高考作文时所说:“上海卷有多种的理解,可以把一个学生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展现出来。题目比较开放,又涉及一些人生的价值观,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故事写进去。不难见出,它不但给予学生选材的自由,而且还让学生回到自我,从而用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诠释‘自由’的价值与意义。”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初看是陌生的哲学命题,其实是生活的还原写真,与那包含多重寓意的散文化寓言故事相比,这难道不更加道德吗?这样的例子不少,如2013年的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自己认为很重要”与“人类的重要性”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探究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诚如孙绍振先生所言,议论文的指向性(抽象思维的苗头),显示了我们在和西欧高考作文题目接轨。可这样的等待还要多久?   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写作内容的“道德认识”论
  思想积极、情感健康是阅卷标准中最普通的一条。从高中学生写作思维的演变轨迹看,由叙事、抒情到说理的转变,不少学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叙事不清、夹叙夹议、过度抒情等弊病困扰着他们对议论文的精确认知。和记叙文追寻叙述的真实、散文追寻情感的真实一样,议论文也追寻逻辑的真实、思想的真实。笔者认为,在学生逻辑思维与简单思想的形成时期,议论文写作不但能让教师看到他们在具体分析中得出的看法、思想,而且还能在道德认识上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这一要求。
  从对学生理解的程度上看,是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我们对现代教育的不自信呢?为什么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有着自我约束与规范的自觉性?下面笔者以自己组织的“怀疑与信仰”主题演讲为例,探讨这些问题。有学生引用徐贲在《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中对信仰缺失的概括:今天的怀疑主义不仅怀疑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伪价值,而且从根本上怀疑人类是否能真正拥有长久和普遍的价值。有学生引用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中的话说: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不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一些学生尖叫呼应。我问:“掌声代表什么?”学生答:“极力认同,说得太到位了。”我接着说:“为什么你又一言不发呢?”学生沉默地望着老师。
  我顺势明白了学生的困惑:他们有真实想法,但有表达的困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道德认识对他们自由表达的限制。我觉得机会到了,便故意挑起他们的神经:不表达反而意味着你不敢面对,或者说心中有芥蒂。不就是不合道德看法,不合主流认识吗?但回过头想想,什么是主流认识呢?什么是道德约束呢?是一言不发,只说好话,还是面对不堪保持沉默,或者避而不谈?当他们低下头时,我铿锵有力地强调到:同学们,表达的自由为我们敞开了大门,我们当然要面对,而且要积极地面对,哪个同学没有错误呢?社会与时代也不可能没有瑕疵,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是抱怨愤恨,不相信甚至怀疑一切?还是辩证对待,认真厘清现象背后的实质?是选择做一个“愤青”“公知”,还是做一个“思考者”“正义者”?这全在于我们自身。因此,我们面对问题时,不是一味宣泄情感,在别人的话语中只获得“替代性满足”,而是要去思考客观问题背后的时代心理、各种意图,以及作为学生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具体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与态度,是暗含在论证逻辑中的心理自觉。在课后的作文中,这样的句子让我顿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怀疑成为时代的粉碎机,企图裹挟一切时;在我们也一并参与,用怀疑的眼光来解构‘世界观’‘人生观’时,我们才明白‘伪怀疑与信仰缺失构织的欲望市井图’原来将自我解剖得破败不堪。我们不期望谁来给予我们现实的信仰,即便有恐怕我们也不会相信,真正解放自我的还是泥足深陷的自我,找到自我,也是真正用怀疑的精神在追寻信仰,用执守的方式保持怀疑。”
  但我知道,这还只是表达的冰山一角。罗曼·罗兰曾说,选择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在学生的思想谱系形成图中,我们都愿意去做一个绘制者、调色者、引领者,至于过程中的浓墨重彩、明暗疏密,则依赖于学生在语言训练中的敏感程度了。因此,在道德与真实之间,我们应有理性地抉择;在散文与议论之间,我们应有明确的导向。毕竟,高考作文,是学生在做好思想与心理准备后与社会的第一场真实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