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12期 ID: 356658

[ 吴诗本 文选 ]   

让思维沿着支架爬升

◇ 吴诗本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也就是说,联想、想象思维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一步步地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更深的境界。
  建构主义“支架”教学法告诉我们,训练思维要先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然后再撤去,让学生迁移运用。
  如何搭建思维的“支架”?
  一、搭建联想的“支架”。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把握了联想的规律,想象思维也就迎刃而解了。先看一例:第一步,随手在黑板上画一大“提”,学生会很快联想到斜坡、光柱、投影、慧尾等。第二步,除了这些自然界中的实物,还可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图案符号,像耐克、李宁、贵人鸟标志等。第三步,联想到人生,做人要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等等。第四步,反过来,想想与“提”相对的有哪些?“横、竖、折”,“下坡”等。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步步联想、想象,思维从肤浅的表面逐渐深入到里层,是遵循着一定的联想法则的。
  其一,受着联想触点的启发引起。触点不同,联想的内容也就不同。触点话题,可把它分为自然、社会、人生三大类:
  1.自然有生物、非生物之分,生物又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2.社会包括政治(国家民族)、经济(衣食住行)、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
  3.人生包括理想、信仰,思维、情感,意志、品德等个体内容。
  其二,遵循思维方向跨类联想(相似——相关——相反),以达到不同境界(人文性、哲理性、时代感)。方向不同,联想达到的境界也就不同。
  其三,联想、想象还受着学生知识能力的主体驱动。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极大地影响着联想、想象思维的品质。
  这三者,恰如火车的车轮、铁轨、动力,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奔驰向前,联想越深入,境界就越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触动学生的联想点,提示联想的方向,让思维不断地深入,才能提高联想、想象思维的技能,最终实现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根本任务,以便“教为不教”。
  二、开动联想的火车。搭好了支架、掌握了联想法则之后,就可多方创设联想情境,蓄势发车,训练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
  (1)语义发散。经常运用具体的物象,从不同方向,多点进行暗示触动,搭起支架,训练学生基本的联想思维习惯。
  例如“水”:①相似/拟人。a.随物赋形→“变色龙”,毫无主见;b.加热汽化→一经表扬,就飘飘然,忘乎所以;c.流动不止→纵千回百转粉身碎骨也勇往直前。②相关/情境。a.冰雪灾害;b.湖泊干涸(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c.水污治理(全国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如淮河、太湖、滇池等);d.最后一滴水;e.滴水穿石。③相反/寓意。a.柔软无形→刚正不阿诚可贵,“韧”的精神犹可嘉;b.时清时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例](2008年海南宁夏卷第23题)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这道题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仿句要求以“机遇”开头,主语已加以限定,则确定的对象为喻体。顺着“机遇”内涵可跨类联想:①相似,自然界(石→土、山→水、风→雨……);②相关,社会人生(财富、宝藏,船桨、云梯,良药、名师……)
  [参考答案]①机遇对于奋进者是一竿船桨,对于勇敢者是一架云梯,对于懒惰者是一团迷阵。
  ②机遇对于耕耘者是回馈收获的泥土,对于探寻者是埋藏宝藏的矿山,对于坚韧者是孕育深邃的细流。
  (2)语句仿造。语境也是一种联想触动,仿写是近年来高考青睐的一种能力考查题型。联想点越具体明确,联想思维越易启动展开,因此,平时应训练学生很快找出语句中的显性信息,启动联想思维。联想越深入(自然→社会→人生)写出的句子越不会与别人的雷同,境界就越高。
  [例](2008年江西卷第20题)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首先把握其句式“……有了……好比……是……”,再寻找联想触动点,依据不同的思维方向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①水面→天空:“山上有了小屋,好比茫茫大海上的夜空出现了北斗,是绵绵秋雨的阴天突现的阳光。”——由自然界的“水面”联想到“天空”。
  ②自然→社会:“奶业有了‘三鹿’,好比一片辽阔的草原裸露出一块荒漠,是纯真快乐生活里的一丝忧虑。”——由“自然界”又联想到“社会生活”,凸现“时代感”,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学生的知识素养越丰富,联想就越开阔,其境界就越高,越具人文性、哲理性、时代感。例如,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与原句句式(一如……一如……)相同的句子:
  我爱写作,读自己刚发表的习作,一如欣喜地收割自种的金黄稻谷,一如歌唱家纵情高歌自创的歌曲。
  ①相似联想。写作→绘画、下棋等。“我爱绘画,看自己刚画出的新作,一如设计师审视自己设计的‘神七’,一如建筑工欣赏自己完成的‘鸟巢’。”(时代感)
  ②相关联想。写作→登山、饮茶、赏花等。“我爱饮茶,品尝丝丝甘甜的新茶,一如新燕爽朗地衔啄春泥,一如秋蝉酣畅地啜饮朝露。”“我爱赏花,徜徉于仙子如云的花园,一如张翁心仪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一如陶潜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丰厚的语文素养让语段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氛围。(人文性)
  ③相反联想。爱→恨、讨厌、拒绝等。“我拒绝言败,舔舐自己的伤口,一如惠灵顿顿悟于黑暗角落的蜘蛛结网,一如爱迪生第一百零一次冲刺灯泡发光材料。”(哲理性)
  (3)文段扩写。重点对象不外乎人物、景物、事件三类。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联想触点,运用各种手法(摹状、比拟、比喻、夸张等),将对象写细、写活。
  其一,描写人物。联想触动点是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
  [例](2008年山东卷第18题)右面这幅摄影作品(略)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刘璇腾空一跃,舒展四肢,面带微笑,如鹰击长空,矫健有力;像鱼翔浅底,空灵自由;是敦煌飞天,飘逸脱俗。
  [例]以“小学生”为对象,将“夏天、葡萄架下”扩展成一段不少于30字的片段。
  [参考答案]夏天的黄昏总是美的。你看,那边缀满“珍珠”的葡萄架下,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坐在石桌旁,两手托腮,凝视远方。夕阳映红了她那圆圆的小脸,山风翻阅着她身旁的童话。她是在想白雪公主呢,还是在想狼外婆?
  其二,描写景物。触动点是由实而虚,运用比拟、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2008年天津卷第24题)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也就是说,联想、想象思维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一步步地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更深的境界。
  建构主义“支架”教学法告诉我们,训练思维要先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然后再撤去,让学生迁移运用。
  如何搭建思维的“支架”?
  一、搭建联想的“支架”。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把握了联想的规律,想象思维也就迎刃而解了。先看一例:第一步,随手在黑板上画一大“提”,学生会很快联想到斜坡、光柱、投影、慧尾等。第二步,除了这些自然界中的实物,还可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图案符号,像耐克、李宁、贵人鸟标志等。第三步,联想到人生,做人要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等等。第四步,反过来,想想与“提”相对的有哪些?“横、竖、折”,“下坡”等。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步步联想、想象,思维从肤浅的表面逐渐深入到里层,是遵循着一定的联想法则的。
  其一,受着联想触点的启发引起。触点不同,联想的内容也就不同。触点话题,可把它分为自然、社会、人生三大类:
  1.自然有生物、非生物之分,生物又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2.社会包括政治(国家民族)、经济(衣食住行)、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
  3.人生包括理想、信仰,思维、情感,意志、品德等个体内容。
  其二,遵循思维方向跨类联想(相似——相关——相反),以达到不同境界(人文性、哲理性、时代感)。方向不同,联想达到的境界也就不同。
  其三,联想、想象还受着学生知识能力的主体驱动。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极大地影响着联想、想象思维的品质。
  这三者,恰如火车的车轮、铁轨、动力,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奔驰向前,联想越深入,境界就越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触动学生的联想点,提示联想的方向,让思维不断地深入,才能提高联想、想象思维的技能,最终实现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根本任务,以便“教为不教”。
  二、开动联想的火车。搭好了支架、掌握了联想法则之后,就可多方创设联想情境,蓄势发车,训练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
  (1)语义发散。经常运用具体的物象,从不同方向,多点进行暗示触动,搭起支架,训练学生基本的联想思维习惯。
  例如“水”:①相似/拟人。a.随物赋形→“变色龙”,毫无主见;b.加热汽化→一经表扬,就飘飘然,忘乎所以;c.流动不止→纵千回百转粉身碎骨也勇往直前。②相关/情境。a.冰雪灾害;b.湖泊干涸(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c.水污治理(全国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如淮河、太湖、滇池等);d.最后一滴水;e.滴水穿石。③相反/寓意。a.柔软无形→刚正不阿诚可贵,“韧”的精神犹可嘉;b.时清时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例](2008年海南宁夏卷第23题)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这道题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仿句要求以“机遇”开头,主语已加以限定,则确定的对象为喻体。顺着“机遇”内涵可跨类联想:①相似,自然界(石→土、山→水、风→雨……);②相关,社会人生(财富、宝藏,船桨、云梯,良药、名师……)
  [参考答案]①机遇对于奋进者是一竿船桨,对于勇敢者是一架云梯,对于懒惰者是一团迷阵。
  ②机遇对于耕耘者是回馈收获的泥土,对于探寻者是埋藏宝藏的矿山,对于坚韧者是孕育深邃的细流。
  (2)语句仿造。语境也是一种联想触动,仿写是近年来高考青睐的一种能力考查题型。联想点越具体明确,联想思维越易启动展开,因此,平时应训练学生很快找出语句中的显性信息,启动联想思维。联想越深入(自然→社会→人生)写出的句子越不会与别人的雷同,境界就越高。
  [例](2008年江西卷第20题)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首先把握其句式“……有了……好比……是……”,再寻找联想触动点,依据不同的思维方向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①水面→天空:“山上有了小屋,好比茫茫大海上的夜空出现了北斗,是绵绵秋雨的阴天突现的阳光。”——由自然界的“水面”联想到“天空”。
  ②自然→社会:“奶业有了‘三鹿’,好比一片辽阔的草原裸露出一块荒漠,是纯真快乐生活里的一丝忧虑。”——由“自然界”又联想到“社会生活”,凸现“时代感”,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学生的知识素养越丰富,联想就越开阔,其境界就越高,越具人文性、哲理性、时代感。例如,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与原句句式(一如……一如……)相同的句子:
  我爱写作,读自己刚发表的习作,一如欣喜地收割自种的金黄稻谷,一如歌唱家纵情高歌自创的歌曲。
  ①相似联想。写作→绘画、下棋等。“我爱绘画,看自己刚画出的新作,一如设计师审视自己设计的‘神七’,一如建筑工欣赏自己完成的‘鸟巢’。”(时代感)
  ②相关联想。写作→登山、饮茶、赏花等。“我爱饮茶,品尝丝丝甘甜的新茶,一如新燕爽朗地衔啄春泥,一如秋蝉酣畅地啜饮朝露。”“我爱赏花,徜徉于仙子如云的花园,一如张翁心仪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一如陶潜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丰厚的语文素养让语段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氛围。(人文性)
  ③相反联想。爱→恨、讨厌、拒绝等。“我拒绝言败,舔舐自己的伤口,一如惠灵顿顿悟于黑暗角落的蜘蛛结网,一如爱迪生第一百零一次冲刺灯泡发光材料。”(哲理性)
  (3)文段扩写。重点对象不外乎人物、景物、事件三类。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联想触点,运用各种手法(摹状、比拟、比喻、夸张等),将对象写细、写活。
  其一,描写人物。联想触动点是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
  [例](2008年山东卷第18题)右面这幅摄影作品(略)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刘璇腾空一跃,舒展四肢,面带微笑,如鹰击长空,矫健有力;像鱼翔浅底,空灵自由;是敦煌飞天,飘逸脱俗。
  [例]以“小学生”为对象,将“夏天、葡萄架下”扩展成一段不少于30字的片段。
  [参考答案]夏天的黄昏总是美的。你看,那边缀满“珍珠”的葡萄架下,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坐在石桌旁,两手托腮,凝视远方。夕阳映红了她那圆圆的小脸,山风翻阅着她身旁的童话。她是在想白雪公主呢,还是在想狼外婆?
  其二,描写景物。触动点是由实而虚,运用比拟、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2008年天津卷第24题)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