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12期 ID: 356656

[ 秦志强 文选 ]   

浮华之忧与断根之痛

◇ 秦志强

  在这里首先必须申明的一点是,我不仅不反对高考作文打满分,相反,我主张作文应该打出更多的满分。无论从重视母语、提升语文学科地位的角度,还是从变革语文评判方式、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与写作兴趣的角度,满分作文无疑可以起到提振人气、引领潮流的特殊作用;同时这对改变作文评判中走平稳路、打保险分的积弊也是大有好处的。我们知道,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早就存在这样的潜规则:慎打满分。通常的做法是,围绕70分为圆点,以10分为半径画圆,结果是,多半的作文分数常常云集在圆点的附近。如此一来,好作文不敢高打,差作文不敢低判,作文分数虽然在理论上有70分的差距,实际上只剩下10分8分乃至缩小到3至5分的差距。这种不高不低、不冷不热的打分规则,贬抑的是作文的价值,灼伤的是学生投入的热情。当这种差距缩小到不必过于计较,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作文离被冷落、贱视、抛弃也就为时不远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敢打满分是阅卷者对真正的好作文敢于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己的评判抱有自信的一种证明。
  不过,在这里我们想讨论的不是该不该打满分的问题,而是该对什么样的文章打满分。按说,这个问题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自然是上乘之作该打满分。那么上乘之作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语言的精致华美?是形式上的吸引眼球?是内容上的旁征博引?是表述上的汪洋恣肆?我以为都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应该有一种来自生活的真实,有一种出于心灵的清醇,有一种启人心智的灵动,有一种洋溢着创造色彩的个性。古语云:“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作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大凡以“恰好”之文字,表其“本然”之情感,便可称“上乘之作”。
  本人与语文打了25年交道,颇为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心怀期待地捧读各个省市的满分作文。我真切地希望这些闪亮登场的满分作文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喜人气象。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满分作文中确实不乏精彩之作,像2007年的作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全国卷Ι)就是一篇语言新鲜、构思别致的佳作,像2008年的《好奇心》(首句:为什么?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就是一篇贴近生活、情感真切的精品。然而也有不少满分作文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相反,是太多的忧虑。仔细研究两三年来的满分作文,我发现同学们喜欢飘游于云端,追逐着“阳春白雪”,作品读来让人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说白了,这些满分作文严重染上了矫揉华美、言不由衷、虚空夸浮之病,既远离了生活,也远离了真诚。一句话:作文断根了!
  笔者专门收集了这类作文,研究了一下它们的“满分之道”,其中还真有不少彼此相承相通的“特色”:花团锦簇,文采粲然;勾古连今,博采众长;处处点题,条理清晰。我想,把满分作文当作抽检的样本,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代表性还是可信度,都是相当高的。笔者无意于自出新论,只想罗列诸多非正常现象,以引起同行方家的深思与警觉。
  标题下面,人道是:时髦莫过题记。
  时下的高考作文,写题记成为颇为流行的时尚。不管有无必要,不管什么文体,也不管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都喜欢在标题与正文之间插入一句或一段题记。水村也好,山郭也罢,到处斜矗着题记的酒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高考中写题记的作文占有多大比重,但是从公布出来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满分作文来推测,写有题记的作文确实占据着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笔者随手收集到如下题记——2006年,《那些永不停息的人》(浙江考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生无所息。”2007年,《梦里花开》(重庆考生):“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品尝高考》(重庆考生):“品尝高考,就是在品味一段酸、甜、苦、辣的人生。”《母语如河》(湖北考生):“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2008年,《擦干眼泪前行》(陕西考生):“灾难降临,我们痛苦,我们流泪;痛苦之后,让我们擦干眼泪,昂首前行。”《夜的最后一章》(陕西考生):“夜仔细想想,灯便亮了。风想吹灭灯光,却吹来了黎明。”《一起动起来》(河北考生):“地震来袭的那天,整个世界仿佛都塌了,同胞们不要害怕,全国人民一起动起来,天佑中华。”《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心有自然,满城风景。”《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人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亡,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正道。”《给父亲的情书》(福建考生):“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湖北考生):“我本风雅。”
  因题记而夺高分,因高分而引爆题记大流行。一位满分作文得主不无自豪地介绍了满分的经验,原来她的作文就用了一组排比来作为题记,估计她就是这别出心裁的一招,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满分。题记并非她的创举,原来她的语文老师给她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让她学习模仿,并传授给她一个技巧:写文章前,用一个题记将作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整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不会偏题了。曾经的满分作文对后来的作文满分有着怎样巨大的“示范效应”,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我无意于过多地指责这位老师和这位同学,以他们的能量尚不足以影响当下的文风,他们不过是这种风气的顺应者而已,在关乎一个人命运的时刻,顺应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许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或者自我保护。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阅卷者特别钟情于题记?为什么写有题记的作文那样容易获得高分?当写题记的风气不断升温并脱离常态时,一些专家为什么不是给以降温提醒而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平心而论,适当地运用题记确有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确可收到锦上添花、先声夺人的功效,但题记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用都必须用的。在写作散文类文体时,如所状之物、所传之情、所言之理须含蓄曲折传达出来,写作者又有读者不能了然之虞,加上题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把它当成一种流行的配饰,不论时节地域,不论男女老幼,都将它一股脑儿别在了胸前,那就让人感到别扭和滑稽了。试问: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有多少名家的作品是靠题记来吸引读者的?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又有多少文章是靠题记来凸现主旨的?如果出于展示才情和吸引眼球的目的,这种标签式的题记一定是被用在了歪道上了。
  谁道诗文抛掷久,每到作文,滥引还依旧。
  古代的诗文,那是前人留下的一笔财富,学习和记诵它们确能开阔人生视野,厚积文学素养,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对改善言语表达、提高审美情趣也大有裨益。然而把所背诵的古诗文在高考的“大卖场”里无节制地“倾销”,在作文中肆意挥洒,那就走上了极端。为了证明此言不虚,现仅摘录一篇满分作文中的诗句。2008年《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一文中,这位考生一口气竟引用十几处诗文名句:“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是日也,天朗气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流韵翠绿,鱼跃鸥飞”,“悄怆幽邃,斗折蛇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梧桐夜送雨声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点岚光横爽垲,一泓瀑布争喧尘”,“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还不包括以下截取和化用的句子:“如余音绕梁,辗转于此”,“览物之情,寄乎于诗”,“虹销雨霁,彩彻区明”,“农家极夫游之乐”,“苍松翠柏,亭亭如盖”,“晚雀倦飞而知还”,“碧玉妆成,丝绦垂绿”,“三径未荒,桃李犹存”,“暗香浮动”,“半露素心,朵朵凝娇羞”,“在自然中生活,汝可识之乎”,“花树载途,夹道数百步”。
  在这里首先必须申明的一点是,我不仅不反对高考作文打满分,相反,我主张作文应该打出更多的满分。无论从重视母语、提升语文学科地位的角度,还是从变革语文评判方式、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与写作兴趣的角度,满分作文无疑可以起到提振人气、引领潮流的特殊作用;同时这对改变作文评判中走平稳路、打保险分的积弊也是大有好处的。我们知道,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早就存在这样的潜规则:慎打满分。通常的做法是,围绕70分为圆点,以10分为半径画圆,结果是,多半的作文分数常常云集在圆点的附近。如此一来,好作文不敢高打,差作文不敢低判,作文分数虽然在理论上有70分的差距,实际上只剩下10分8分乃至缩小到3至5分的差距。这种不高不低、不冷不热的打分规则,贬抑的是作文的价值,灼伤的是学生投入的热情。当这种差距缩小到不必过于计较,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作文离被冷落、贱视、抛弃也就为时不远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敢打满分是阅卷者对真正的好作文敢于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己的评判抱有自信的一种证明。
  不过,在这里我们想讨论的不是该不该打满分的问题,而是该对什么样的文章打满分。按说,这个问题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自然是上乘之作该打满分。那么上乘之作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语言的精致华美?是形式上的吸引眼球?是内容上的旁征博引?是表述上的汪洋恣肆?我以为都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应该有一种来自生活的真实,有一种出于心灵的清醇,有一种启人心智的灵动,有一种洋溢着创造色彩的个性。古语云:“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作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大凡以“恰好”之文字,表其“本然”之情感,便可称“上乘之作”。
  本人与语文打了25年交道,颇为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心怀期待地捧读各个省市的满分作文。我真切地希望这些闪亮登场的满分作文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喜人气象。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满分作文中确实不乏精彩之作,像2007年的作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全国卷Ι)就是一篇语言新鲜、构思别致的佳作,像2008年的《好奇心》(首句:为什么?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就是一篇贴近生活、情感真切的精品。然而也有不少满分作文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相反,是太多的忧虑。仔细研究两三年来的满分作文,我发现同学们喜欢飘游于云端,追逐着“阳春白雪”,作品读来让人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说白了,这些满分作文严重染上了矫揉华美、言不由衷、虚空夸浮之病,既远离了生活,也远离了真诚。一句话:作文断根了!
  笔者专门收集了这类作文,研究了一下它们的“满分之道”,其中还真有不少彼此相承相通的“特色”:花团锦簇,文采粲然;勾古连今,博采众长;处处点题,条理清晰。我想,把满分作文当作抽检的样本,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代表性还是可信度,都是相当高的。笔者无意于自出新论,只想罗列诸多非正常现象,以引起同行方家的深思与警觉。
  标题下面,人道是:时髦莫过题记。
  时下的高考作文,写题记成为颇为流行的时尚。不管有无必要,不管什么文体,也不管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都喜欢在标题与正文之间插入一句或一段题记。水村也好,山郭也罢,到处斜矗着题记的酒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高考中写题记的作文占有多大比重,但是从公布出来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满分作文来推测,写有题记的作文确实占据着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笔者随手收集到如下题记——2006年,《那些永不停息的人》(浙江考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生无所息。”2007年,《梦里花开》(重庆考生):“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品尝高考》(重庆考生):“品尝高考,就是在品味一段酸、甜、苦、辣的人生。”《母语如河》(湖北考生):“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2008年,《擦干眼泪前行》(陕西考生):“灾难降临,我们痛苦,我们流泪;痛苦之后,让我们擦干眼泪,昂首前行。”《夜的最后一章》(陕西考生):“夜仔细想想,灯便亮了。风想吹灭灯光,却吹来了黎明。”《一起动起来》(河北考生):“地震来袭的那天,整个世界仿佛都塌了,同胞们不要害怕,全国人民一起动起来,天佑中华。”《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心有自然,满城风景。”《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人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亡,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正道。”《给父亲的情书》(福建考生):“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湖北考生):“我本风雅。”
  因题记而夺高分,因高分而引爆题记大流行。一位满分作文得主不无自豪地介绍了满分的经验,原来她的作文就用了一组排比来作为题记,估计她就是这别出心裁的一招,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满分。题记并非她的创举,原来她的语文老师给她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让她学习模仿,并传授给她一个技巧:写文章前,用一个题记将作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整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不会偏题了。曾经的满分作文对后来的作文满分有着怎样巨大的“示范效应”,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我无意于过多地指责这位老师和这位同学,以他们的能量尚不足以影响当下的文风,他们不过是这种风气的顺应者而已,在关乎一个人命运的时刻,顺应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许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或者自我保护。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阅卷者特别钟情于题记?为什么写有题记的作文那样容易获得高分?当写题记的风气不断升温并脱离常态时,一些专家为什么不是给以降温提醒而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平心而论,适当地运用题记确有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确可收到锦上添花、先声夺人的功效,但题记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用都必须用的。在写作散文类文体时,如所状之物、所传之情、所言之理须含蓄曲折传达出来,写作者又有读者不能了然之虞,加上题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把它当成一种流行的配饰,不论时节地域,不论男女老幼,都将它一股脑儿别在了胸前,那就让人感到别扭和滑稽了。试问: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有多少名家的作品是靠题记来吸引读者的?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又有多少文章是靠题记来凸现主旨的?如果出于展示才情和吸引眼球的目的,这种标签式的题记一定是被用在了歪道上了。
  谁道诗文抛掷久,每到作文,滥引还依旧。
  古代的诗文,那是前人留下的一笔财富,学习和记诵它们确能开阔人生视野,厚积文学素养,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对改善言语表达、提高审美情趣也大有裨益。然而把所背诵的古诗文在高考的“大卖场”里无节制地“倾销”,在作文中肆意挥洒,那就走上了极端。为了证明此言不虚,现仅摘录一篇满分作文中的诗句。2008年《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一文中,这位考生一口气竟引用十几处诗文名句:“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是日也,天朗气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流韵翠绿,鱼跃鸥飞”,“悄怆幽邃,斗折蛇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梧桐夜送雨声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点岚光横爽垲,一泓瀑布争喧尘”,“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还不包括以下截取和化用的句子:“如余音绕梁,辗转于此”,“览物之情,寄乎于诗”,“虹销雨霁,彩彻区明”,“农家极夫游之乐”,“苍松翠柏,亭亭如盖”,“晚雀倦飞而知还”,“碧玉妆成,丝绦垂绿”,“三径未荒,桃李犹存”,“暗香浮动”,“半露素心,朵朵凝娇羞”,“在自然中生活,汝可识之乎”,“花树载途,夹道数百步”。
  在这里首先必须申明的一点是,我不仅不反对高考作文打满分,相反,我主张作文应该打出更多的满分。无论从重视母语、提升语文学科地位的角度,还是从变革语文评判方式、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与写作兴趣的角度,满分作文无疑可以起到提振人气、引领潮流的特殊作用;同时这对改变作文评判中走平稳路、打保险分的积弊也是大有好处的。我们知道,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早就存在这样的潜规则:慎打满分。通常的做法是,围绕70分为圆点,以10分为半径画圆,结果是,多半的作文分数常常云集在圆点的附近。如此一来,好作文不敢高打,差作文不敢低判,作文分数虽然在理论上有70分的差距,实际上只剩下10分8分乃至缩小到3至5分的差距。这种不高不低、不冷不热的打分规则,贬抑的是作文的价值,灼伤的是学生投入的热情。当这种差距缩小到不必过于计较,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作文离被冷落、贱视、抛弃也就为时不远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敢打满分是阅卷者对真正的好作文敢于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己的评判抱有自信的一种证明。
  不过,在这里我们想讨论的不是该不该打满分的问题,而是该对什么样的文章打满分。按说,这个问题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自然是上乘之作该打满分。那么上乘之作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语言的精致华美?是形式上的吸引眼球?是内容上的旁征博引?是表述上的汪洋恣肆?我以为都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应该有一种来自生活的真实,有一种出于心灵的清醇,有一种启人心智的灵动,有一种洋溢着创造色彩的个性。古语云:“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作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大凡以“恰好”之文字,表其“本然”之情感,便可称“上乘之作”。
  本人与语文打了25年交道,颇为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心怀期待地捧读各个省市的满分作文。我真切地希望这些闪亮登场的满分作文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喜人气象。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满分作文中确实不乏精彩之作,像2007年的作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全国卷Ι)就是一篇语言新鲜、构思别致的佳作,像2008年的《好奇心》(首句:为什么?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就是一篇贴近生活、情感真切的精品。然而也有不少满分作文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相反,是太多的忧虑。仔细研究两三年来的满分作文,我发现同学们喜欢飘游于云端,追逐着“阳春白雪”,作品读来让人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说白了,这些满分作文严重染上了矫揉华美、言不由衷、虚空夸浮之病,既远离了生活,也远离了真诚。一句话:作文断根了!
  笔者专门收集了这类作文,研究了一下它们的“满分之道”,其中还真有不少彼此相承相通的“特色”:花团锦簇,文采粲然;勾古连今,博采众长;处处点题,条理清晰。我想,把满分作文当作抽检的样本,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代表性还是可信度,都是相当高的。笔者无意于自出新论,只想罗列诸多非正常现象,以引起同行方家的深思与警觉。
  标题下面,人道是:时髦莫过题记。
  时下的高考作文,写题记成为颇为流行的时尚。不管有无必要,不管什么文体,也不管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都喜欢在标题与正文之间插入一句或一段题记。水村也好,山郭也罢,到处斜矗着题记的酒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高考中写题记的作文占有多大比重,但是从公布出来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满分作文来推测,写有题记的作文确实占据着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笔者随手收集到如下题记——2006年,《那些永不停息的人》(浙江考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生无所息。”2007年,《梦里花开》(重庆考生):“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品尝高考》(重庆考生):“品尝高考,就是在品味一段酸、甜、苦、辣的人生。”《母语如河》(湖北考生):“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2008年,《擦干眼泪前行》(陕西考生):“灾难降临,我们痛苦,我们流泪;痛苦之后,让我们擦干眼泪,昂首前行。”《夜的最后一章》(陕西考生):“夜仔细想想,灯便亮了。风想吹灭灯光,却吹来了黎明。”《一起动起来》(河北考生):“地震来袭的那天,整个世界仿佛都塌了,同胞们不要害怕,全国人民一起动起来,天佑中华。”《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心有自然,满城风景。”《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人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亡,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正道。”《给父亲的情书》(福建考生):“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湖北考生):“我本风雅。”
  因题记而夺高分,因高分而引爆题记大流行。一位满分作文得主不无自豪地介绍了满分的经验,原来她的作文就用了一组排比来作为题记,估计她就是这别出心裁的一招,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满分。题记并非她的创举,原来她的语文老师给她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让她学习模仿,并传授给她一个技巧:写文章前,用一个题记将作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整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不会偏题了。曾经的满分作文对后来的作文满分有着怎样巨大的“示范效应”,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我无意于过多地指责这位老师和这位同学,以他们的能量尚不足以影响当下的文风,他们不过是这种风气的顺应者而已,在关乎一个人命运的时刻,顺应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许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或者自我保护。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阅卷者特别钟情于题记?为什么写有题记的作文那样容易获得高分?当写题记的风气不断升温并脱离常态时,一些专家为什么不是给以降温提醒而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平心而论,适当地运用题记确有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确可收到锦上添花、先声夺人的功效,但题记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用都必须用的。在写作散文类文体时,如所状之物、所传之情、所言之理须含蓄曲折传达出来,写作者又有读者不能了然之虞,加上题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把它当成一种流行的配饰,不论时节地域,不论男女老幼,都将它一股脑儿别在了胸前,那就让人感到别扭和滑稽了。试问: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有多少名家的作品是靠题记来吸引读者的?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又有多少文章是靠题记来凸现主旨的?如果出于展示才情和吸引眼球的目的,这种标签式的题记一定是被用在了歪道上了。
  谁道诗文抛掷久,每到作文,滥引还依旧。
  古代的诗文,那是前人留下的一笔财富,学习和记诵它们确能开阔人生视野,厚积文学素养,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对改善言语表达、提高审美情趣也大有裨益。然而把所背诵的古诗文在高考的“大卖场”里无节制地“倾销”,在作文中肆意挥洒,那就走上了极端。为了证明此言不虚,现仅摘录一篇满分作文中的诗句。2008年《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一文中,这位考生一口气竟引用十几处诗文名句:“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是日也,天朗气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流韵翠绿,鱼跃鸥飞”,“悄怆幽邃,斗折蛇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梧桐夜送雨声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点岚光横爽垲,一泓瀑布争喧尘”,“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还不包括以下截取和化用的句子:“如余音绕梁,辗转于此”,“览物之情,寄乎于诗”,“虹销雨霁,彩彻区明”,“农家极夫游之乐”,“苍松翠柏,亭亭如盖”,“晚雀倦飞而知还”,“碧玉妆成,丝绦垂绿”,“三径未荒,桃李犹存”,“暗香浮动”,“半露素心,朵朵凝娇羞”,“在自然中生活,汝可识之乎”,“花树载途,夹道数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