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材 X ID: 273


[表达交流]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 编者

话题探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即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美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

叱诧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

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写哑巴母亲的片段:

顽皮是孩童的天性。

我喜欢一个人砖玩,然后一推,“轰隆隆”,砖墙就全部倒下了。这崩倒之声,成为我童年最扣人心弦的美妙音乐。

一次,我正玩得高兴,不留意把砖打碎了。砖的主人气冲冲地走出来,揪住我的耳朵,把我拽到家。

母亲坐在门口做针线活,看到这情景,便急得“嗷嗷”直叫。砖的主人开始数落我的不是。母亲却始终面带微笑地望着他,眼里充满了自责。然而,母亲懦弱的祈求并没有赢得他丝毫的同情。

“不会管教孩子,生孩子干什么?长大了准不学好!”

善良的母亲毫无办法,只能用眼神代替话语,眼睛里饱含泪水。

“嗨,嘴不会说,也难怪管不住孩子!”

听了这话,我泪流满面,挣扎了一下,可是没能挣脱。母亲看出了我的反抗,朝我微微摇头。

沉默,还是沉默。

我已不想沉默,但看看母亲蓄满泪水的眼睛,我又沉默下来。

母亲是哑巴,不能说话,但母亲的眼神和表情却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有自责有屈辱,有无奈的隐忍。这一切都源于对爱子的呵护。

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感情共鸣。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

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比如《敬畏自然》一文,作者在论述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后说: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应该敬畏它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的议论之所以如此深刻,富含哲理,是因为作者能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沟通。(未完)

所属教材
编者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