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介绍一下《语文读本》的概况,这套《语文读本》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这套《语文读本》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编写的。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丰富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本书与教科书各单元配合,各单元又大致分出三四个小专题,便于学生们更深入地探究。这些文章,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和知识性的等几类。延伸性的,指那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鉴赏性的,指那些文学作品,有助于同学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知识性的,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方法、思维方法诸方面,有助于学生们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听说能力。毫无疑问,无论哪一类文章,我们阅读时都应当提倡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吸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读完上面这段《语文读本》的说明,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地知道编写这本书的目的,目的就是要丰富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必修课本的内容和上课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并不能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恰恰可以弥补上课时间的短缺,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供读本可以让爱好语言文字的学生开拓视野,接触到更多的精品文章,对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一个弹性的空间。这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可是现实的状况却让人大跌眼镜。用现在的网络用语“雷人”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大部分学生的《语文读本》自发下来就几乎没有翻过,这本厚约1.5厘米的书完全像是刚从出版社拿出来的一样,学生根本不看这本书一眼,更不用说去细细品味里面的文章有多么精彩。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学校不够重视,老师也不够重视。因为学校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规格,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抓必修课本,一味搞升学率。教师也只能按学校的宗旨去教学,教师的压力也特别大,班级间的竞赛是常有的事,升学率也与自己的前途挂钩。学校要师生一心应付高考,教师也只能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讲必修课本。第二,很多学生对这本书没兴趣。有时课间问起学生为什么不看这本书,学生的回答很多都说是不好看。高中学生的课业本来就多,单学习科目就比初中多了几门,难度也相应的上了一个台阶,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学生整天都是埋在书堆题海中,已经很难抽出时间去看其他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书,何况还是这种在学生眼中是枯燥乏味的书。因此,《语文读本》被荒废、被无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文读本》的内容如此丰富,有小说、诗歌。有文言文、散文、议论文等可供学生阅读。可是实际上学生只对一些情节性强的小说感兴趣,即使课外会去读这本书;也只是挑一些故事型的小说看看,其他文学作品几乎不过问。不错,小说的情节确实更能吸引人,但其他作品也很精彩。为什么学生却不去看呢?其实原因就是很多学生看不懂,并不是一点都看不懂,只是能看懂个大概,精妙的地方还领会不到。他们读课外的文章本来就不会花心思去精读,加上缺少老师的指导,导致很多文章的精妙之处无法领会,所以学生会认为这些文章不够吸引人,《语文读本》也就成了学生眼里单调乏味的书:
作为教师,要灵活地使用这本书,达到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难。要积极地采取一些措施扭转目前《语文读本》的“凄凉”处境。
第一,要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严格地按大纲要求去培养学生。做好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知识和能力统筹兼顾,不能只顾着升学,也不能不重视升学。要把握一个度,升学和提升能力两不误,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只有教师重视这本书了,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这本书上,完成了这第一个步骤,学生接下来才会去阅读。
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就像《语文读本》说明部分提示的一样,教师要有选择地精讲一些文章。上面也说过,学生不爱看这本书的原因不是书本自身的原因,而是学生的原因,也就是看不懂。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的巧妙和精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领会到的,这需要一定的功底和能力。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接触,初中高中也没有间断过,他的文章句句都是铿锵有力,蕴涵玄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妙到巅处。他的文章。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经过老师的讲解,深入去领会,学生就可以发现他的文章并非平平无奇;相反。是波澜壮阔,回味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他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社会批判得体无完肤,每句话都像刀子一样锋利。如果领会了文章的内涵。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些文章,喜欢上汉语言文化所特有的韵味。
第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只要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去阅读,带领学生畅游于汉语言文化奥秘的海洋,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都讲完,要通过选择性地精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举一反三,讲一篇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这一类文章,这样既能巩固老师教的方法,又能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当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读文章也会变得更轻松。可以更容易领会到文章的内涵。到那时,《语文读本》再也不是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书了,而是变成了富含营养的汉语言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