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改革,不断帮助学生成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开发自我潜能,进而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学校,对该校的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测验。最后,罗森塔尔教授把一份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告诉她们名单上的孩子是该校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请学校密切关注。8个月后,教授回访,对这些学生进行复测,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表现非常自信、乐于与人交往,并且成绩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校长和教师慨叹教授科学的测试效果时,罗森塔尔教授却告诉他们,名单是自己随机挑选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每个人的体内都孕育着一股巨大的潜能,需要把它激发出来。而老师把学生当天才来教,让他们体会到你的重视,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他们就真的可以变为天才。要使学生走向成功,成为强者,就需要加强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了“学困生”。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空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他们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学习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群体。他们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
另外,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的普通教育向就业为主职业教育的转变使得中职学生直面社会和职业的选择而带来了种种困扰问题和心理矛盾问题。中职学生将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自我意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紧张、求职择业的困惑,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中职学校实施成功教育提供了异常广阔的空问。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责,在语文课堂上,诗词歌赋皆为思想的载体,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再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刘京海曾说过,教育就一个“夸”字。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他却提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将成功教育的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尊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将教师看做是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他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调动起来。语文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展示美的学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只有营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够使学生消除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第二,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与孔子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热情
良好的情境创设,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如在讲授戏剧《茶馆(选场)》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人艺的话剧《茶馆》的演出片段,在戏剧重要的悬念之处戛然而止。学生被情节深深吸引,急于知道后续内容,接下来再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时,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之高。
第三,创设“成功”情景。
成功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品味“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去用心思考采取什么方法来“传道授业”,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接受知识,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如在讲授《项脊轩志》这篇古文时,笔者并未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而是从情感体验人手,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文章对老房子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作者的生活状况,再从作者的生活境遇去体味他对亲人的怀念,学生一点一点地体会到了作者心内淡淡的忧伤,并能由人及己,谈到珍藏的旧物件带给自己对往事的思念。整个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与分析,成功地解析了百年前文人的内心世界,并获得与之相仿的情感共鸣,充分体会到了完成深层次阅读的快乐。
一节课的成就感或许对学生的性格养成收效甚微,但是,如果教师不断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在反复成功的体验中,培育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意志品质有所提高。而强烈的自信、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会使学生的行为定势得到巩固,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