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学的质量因素,即教学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教学的数量因素,即单位时问内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麼;二是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学会了什麼,学到了多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底线,离开这个底线,所谓高效语文课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怎麼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麼。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有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就有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增强目标性动机,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那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是什麼呢?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哪些知识是新出现的,哪些是再现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学习能力,哪些问题对于学习者是无效的;如何利用再现的知识和己有的能力分析新材料,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这些问题都是有效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汪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谓有效的知识是指学生未知且学后奏效的教学内容,包括新的学习材料以及相关知识。根据上述定义,有效知识要潢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未知”的,一个是能够学会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果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学不会的内容,就是“正确而无效的知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或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二、转变学习方式,确立学习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规定,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强调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
其实,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因此,探究教师的“量”与学生的“得”的统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里的“量”指课时量,也指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得”着重指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有效接受与能力迁移。因此不管学校安排多少课时,教师使用多少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没有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只靠单方面去完成工作量,在课堂上这样特定时空完成的任务再多,也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一切提高效率的方法都难以实施。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就是剔除无效教学环节(这也是一种减“量”),统筹课堂动态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结构都是由以下几步构成: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题目含义,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一般说来,以上几个环节对解读文本是必要的,但不等于说解读文本必须按照这几个环节展开。这样的模式禁锢了对文本的精彩解读。
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对许多环节精心整合。纵观教材,鲁迅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歌、《史记》的篇章都是教材中选择较多的,而日,分散在不同年段。有必要反复多次介绍鲁迅、李白、杜甫、司马迁吗?虽然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在解读文章时不能回避,但不必把这些当成解读文章的核心因素。至于写作特点,以往那利•教师先列出条条框框,然后再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的做法,并不能使学生将所谓写作特点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优化课堂结构,还要摈弃一些习惯成自然的教学方法。以“表达交流”为例,很多学校以课时不够为理由将课堂作文变成家庭作业,作文指导也主要是写作知识讲解,作文讲评则是范文宣读。笔者对目前惯用的作文指导、讲评之法存有异议,认为在摈弃之列。这样,摈弃一些无效的课堂教学环节,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环节上,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总之,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着重解决学生学到了什麼和学会了多少这两个问题,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把这两个问题作为目标,那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