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其中收集的汉字有许多已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的社会在往前发展,汉字虽然经过简化,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汉字,但毕竟它的使用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意义表现为明显的滞后性,甚至残留着许多原始的痕迹。
有些汉字本身就是原始生产力的记录符号,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是个农业大国,汉字中保留的农业文化的痕迹最为浓重,这个“农”字,本身就是对一种农具的摹画。这些汉字表示着原始生产力的落后,就拿使用的工具来说,许多汉字还保留着原始旧石器时代的痕迹,比如“砍”,还是用石头砍,其实我们早用刀砍了,就是这个“刀”最初也不是铁刀、钢刀,而是尖削的石头的形状,于是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石镰、石斧、石锛等,于是把什么东西弄破、弄碎,都是用石头,砸东西用石头.把什么东西研碎用石头,说什么东西最硬,没有什么比石头更硬的了,磨是用石头做的,碌碡、碟子、碗、磙、礅、碾子等都是石头做的,就拿碳来说,古代人也是认为是石头变成的,碱则是石头磨细了而成的白色粉末。后来社会向前发展了,进入了铁器时代,于是石头的都换成铁的了,于是锹、铲、铡、锨、镰、铧等铁制的农业工具大量出现,并且伴有战争的需要,铩、锏、镝、镞等军事工具出现,出现了手工业制作的镏子,用于专门在死人墓碑上刻字以记述此人生平业绩的铭文,出现了祭祀文化。木制工具、竹制工具也是原始农业生产的记录符号,像“锤”,一开始就是木头做的“槌”,也有竹子做的“箠”,后来变成铁的了;“榔头”也是木头的,现在的铁榔头呢,那就不是木头做的;“简”就是竹简,那时候蔡伦还没造出纸,文字就刻在竹简上,“簿”就是书的意思,为什么是“竹”字头?就是因为那时候的一捆竹简就是一本书;“箭”也是“竹”字头,说明最早的箭头不是铁做的,是用竹子削成的,射不死人,至多伤及肌肤,其它像笾、箪、篦、箩、篓、篾、箬笠、笊篱等这些竹制工具,因为实在不能够经久耐用,除了边远农村和博物馆里还保留一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消失了。随着工具的改进,生产方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比如说过去全部用手的,“播”要用手去播种,现在不用了,有播种机;城市里拆房,过去用手拆,现在也不用了,推土机一下子就给掘倒了;过去建房打地基要用夯,“夯”,所谓“大力”也,现在不用了,用压路机轧;连我们使用的“笔”也不是竹子和毛毫共同组成的毛笔,先是钢笔,后来以电脑键盘代替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你这只笔”、写文章等已经只剩下它的比喻义了,应说成“你这只键盘”、敲文章,这样表达才准确些。社会发展就如此迅猛,二十几年前,那些原始的图景在农村还存在,转眼间这些汉字的意义就消失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这一、二十年,实际上已走过了过去几千年的路,使汉字的本来的意义大量陨落,汉字意义的陨落,正是社会由原始走向高度文明的明证。
我们祖先对自然一直企图在寻找一条合理的解释。像“上”、“下”、“日”、“月”等只是反映出我们祖先对自然的简单认识。由于科学的不发达,他们那时还没有认识到人的思想来自于大脑,平时我们说的“心里想的”,实际上是大脑在思考,跟心脏没有关系,心脏仅是一个血液循环系统,但古代的人认识不到,于是“思”、“想”等都是“心”字底,还有大量“竖心”旁的字,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但都不是心脏在想,而是大脑在想。像这一类字,在现代科学的今天,它的科学意义早已失去。科学的落后,必然伴有迷信,因为科学不能够解释的东西,人们便企图通过迷信来解释,像“鬼”、“魂”、“魔”、“魃”、“魑魅魍魉”等都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连“黑魆魆”都觉得会有鬼冒出来。“鲸”这个字,现在往往拿来做智力问答,问是一种动物还是鱼,答案是一种动物而不是鱼,那为什么用“鱼”旁呢?肯定是一开始把它认为是一种鱼了,于是以讹传讹,就这样将错就错下来。若是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种动物,不用“鱼”旁,何必现在费这么多口舌呢?
从一些汉字中,我们还能看出远古人们的货币交换形式。最早的交换是等物交换,后来出现了货币,就衍变成等价交换。贝壳是最早的货币,“币”本身就是一根线吊着贝壳,“買”、“賣”,下面都是从“贝”,凡是下面有“贝”的字,都跟这种货币交换有关系,比如送贺礼,以“贝”论其值,连比赛获奖,我们现在是发奖金,那个时候呢,发贝壳。货币后来发展为金、银,现在则多是纸制的人民币了,可见那种原始的货币形式在汉字里还保留着,时代却不知早发展到哪里了。
甚至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侮辱,汉字还留有鲜明的记号。我国文字的产生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来,这些汉字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一开始的象形文字,也仅是劳动人民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刻下的简单符号,像“日”、“月”、“山”、“人”等,等后来真正发展成为文字,劳动人民就不再享有掌握汉字的权利,因为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就不识字了,所谓“仓颉造字”,假如是真的话,仓颉也是个史官,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再造出一些可以通行的汉字,这个时候汉字就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工具了,握在统治阶级的手里,于是像“氓”一类的字的出现,就明显地带有对劳动人民的侮辱性,“氓”虽然是形声字,但其意旁仍为“流亡”之意。在统治阶级看来,这些人只配叫做“愚氓”,不开化,处于蒙昧状态,需要对他们实行教化,教他们识礼仪,懂礼节,服管束,用“国”字(“国”不就是四四方方的土地边界吗?)把他们框起来,老老实实服从一国之君的管辖。这个“氓”字体现出典型的封建君权思想,大概出现得比较晚,可能在商周时期。
生产力的落后,必然伴随着观念的落后。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古代的人们一个是相信神的力量,一个是相信祖先的力量,所以祭祀是一个诸侯国最大的事情。“祖”的本字就是“且”。“且”就是对男性生殖器的摹写;“也”,《说文解字》中说,女阴也,象形,这个字很有可能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占有绝对统治权利。我们祖先对生殖图腾的崇拜,说明人类一开始就在对“我从哪里来”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进行不遗余力的探讨,表现出对于祖先的崇拜。所以每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首先是祭祖,像《诗经》中的《公刘》,就是对祖先业绩的追述;其次是祭神,“江山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统治阶级认为他的江山是谁给的?是神给的,因为土地和粮食是给予人生命的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一个国家必须表现出对神的绝对崇拜,汉字中所有带“神示”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还不能给予一定的解释,只好求助于祖先和神,因此祖先和神就变得至高无上了,这是观念落后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充分体现。如果说一开始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像“母”直接就是妇女乳房的摹写,这有着人们对生命之祖的天然感情,但后来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进入封建社会男权地位的确立,妇女的地位就逐渐降低,成为被侮辱被歧视的对象,这个“女”本身就仅仅描画的是女子的下体,两腿交叉,中间部分留给男子许多想象;男的则不一样,男人是在田里干活的劳动力,能在田里干活,便拥有绝对的权利,女子则只能是供他发泄性欲的对象,此外,凡是不好的事总跟女的有关,不是有“女人是祸水”这句话吗?即便这个“好”由“女”、“子”组成,也不会给女子带来什么幸运,“好”是貌美的意思,貌美给谁看的?给男人看的,让贪色的男人看个够,供男人欣赏,供男人寻欢作乐,其它,你看,“妃”是专供皇帝自己享用的女人,“姓”是自己生下来孩子不能随自己姓的女人,“妈”是当牛做马的女人,“奴”是割下乳房的女人,“妖”是做了妖怪的女人,“妾”是男人可以站在她头上拉屎的女人,“奸”总归是女人干的,与男人无关,“耍”是耍女人,“要”是要女人,抖“威”风也要怀里揣着女人,所有的“孬”事总归是女子不好,这些带“女”字旁的字,若是每一位女同志都明白了它们的来历,还不气炸肺吗?要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这类汉字就该统统废除掉。当然,这些字多数是形声字,我这样说会带来某种附会之嫌,但这里面是不是包含着某种暗示呢?似乎又很值得我们思考。
上海市淮海东路70号光明中学语文组(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