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既是一篇文情并茂的革命回忆录,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读完此文,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高妙的语言驾驭能力,被作者高超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陶醉。
淳朴、自然,是《老山界》在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当记叙到队伍“快要到山顶”,人们自然产生的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轻快感时,作品只极平淡地写了这么一句:“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红军战士的英雄自豪感表达得多么洒脱自然!它恰到好处地写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情怀。这不同于骚人墨客游览名山大川时所发的慨叹,更不同于一般人的调侃戏谑,这是红军战士特有的豪情,特有的感受。的确,红军是巨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与之相比。在这个巨人面前,任何险恶的大山,任何强大的敌人,不都成了“矮子”么?红军是巨人,是神兵。但并不是天兵天将,也不是神仙!请看他们的行军:“……队伍挤得满满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记叙是多么真切,语言是多么朴实!红军是有血有肉的人,自然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在不顺心的时候,也会因劳累疲倦停止前进发泄不满的。“叫”、“骂”,简单的两个字,不仅活画出战士们所爆发出的愤懑,而且写出了他们表达感情所采取的一种正常的方式。当然,谁也不会把这种叫骂理解为一种庸俗的无理取闹和流氓式的骂街。一个“烦”字,乃点睛之笔,表明了引起红军战士们叫骂的原因和叫骂的内容。他们是在诅骂大山阻碍了他们北上抗日的英勇行军,妨碍了他们神圣使命的完成。在另一个地方,作者又这样写自己:“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作者写自己“抢”饭吃,也不能理解为一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坏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这种“饥不择食”的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这虽然不同于《七根火柴》中卢进勇把仅有的一点儿青稞面送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更不同于《党费》中黄新把自己与家人舍不得吃的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却衬托出“我”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致同心同德的要北上抗日及取得长征胜利的急切心情。
语言的朴实自然,并不排斥文章语言的华美典雅。如作品用了许多鲜明生动的比喻使文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请看作者对星夜露宿的一系列描写:“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多么精彩的文笔,多么动人的妙语!宛如一幅被浓墨涂抹的色彩浓艳的油画,情景交融,沁人心脾。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种真切的感悟的,如果不是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长征生活有特殊的感情的人,也写不出这种撩人心扉的动人的场景。这段景物描绘是这篇作品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写山间万籁俱寂的夜景的绝唱。它运用的比喻是那么鲜明、生动和熨贴。且不说以“宝石”比喻星星,以“巨人”比喻山峰,以“井口”比喻山谷是那么形象,单是那最后气势雄浑、细切入微地描摹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的四个排比句,就足以令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了。读着这些文笔精华,你会像置身于万籁俱寂的山谷中,刚从酣睡中醒来,恍恍忽忽若隐若现地听到了种种动人新奇的声响。一会儿,“极远”,“极大”,“大得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一会儿又“极远”,“极细切”,细得“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作者就是这般以形象恰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所见所闻所感,并诉诸读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绘形绘声绘色的着力渲染,从而更进一步地感触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同时,作品措辞讲究,用语极为准确。如在红军路过瑶民家时,这样写瑶民:“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大嫂则是“带着惊惶的神情说”,可见他们是怎样的“怕我们”。“照着习惯”说明反动军阀长期欺侮瑶民,使他们不能安宁平静的过日子,这一次“躲起来”,是因为那男人不了解此次路过的是什么人,什么队伍。“躲”、“惊惶”、“怕”准确地说明了长期以来反动军阀给瑶民留下的严重的心理创伤和思想上的阵痛,从侧面表现了红军队伍是人民的队伍,红军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在部队非得夜里行军不可时,作者这样写道:“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因为红军是为人民打天下的军队,人民的军队时刻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一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更是仁义之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他们的座右铭。“生怕”、“不准”,可见红军纪律之严,红军队伍素质之高。红军能够战胜困难,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热爱拥护是发自肺腑的。
总之,这篇作品的语言朴而不俗,平中见奇,绰约有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在感受到红军崇高品质的同时也得到语言美的享受。
湖北省郧西县城北中学(44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