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308

[ 许剑峰 文选 ]   

怎样识别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

◇ 许剑峰

  在古代汉语中,常有名词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一般有四种情况:其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如:
  ①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请允许我搭乘你的车)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齐晋章之战)
  “肘”是名词,在这里用如动词,意思是用肘部来阻挡綦毋张,不让他站在左边或右边,因为驾车的韩厥发现敌方是神箭手,把自己的左右护卫全射死了,为了保护搭乘他车的綦毋张,就用胳膊肘把他挡到自己的身后。
  ②“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为自己收债,很快就回来了,孟尝君感到很奇怪,于是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十分恭敬地接见他。
  其二,名词使动用法。如:
  ③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死”是使死者复生,“肉骨”是使骨头长肉。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柳宗元《捕蛇者说》)
  腊(xi)干肉,意思是把蛇制成干肉入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如:
  ⑤孟尝君客我。
  意思是孟尝君把我当作他的门客。
  ⑥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
  意思是“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其四,名词用作状语。如:
  ⑦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
  意思是,野猪像人一样地站立而啼叫。
  ⑧其后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
  意思是,秦国像蚕一样逐渐侵吞魏国。
  ⑨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
  意思是,在朝廷游说诸侯之王。
  ⑩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意思是,秦惠王用车分裂商君身体来宣示他的罪行。
  如何识别名词的活用?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从一个名词和前后词语的语法关系来判断。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那么往往其中一个名词就是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如例③“肉骨”。另外,名词放在代词“之”、“我”等前面时,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这个名词往往是活用为动词。如例①“肘之”、例③“客我”。
  第二,名词用连词“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由于“而”一般连结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结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以这一名词只能作动词解释。例如②“衣冠而见之”⑥“友风而子雨”。
  第三,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就是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例如:
  (11)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意思是,秦孝公和商鞅谈得越来越投机,不自觉将膝盖移向商鞅,方位词“前”之后有介词结构“于席”,用作动词,“向前移”的意思。
  (1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意思是,在沂水洗浴,在求雨的坛舞雩(yu)吹风乘凉。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雩”,可判断“风”是“吹风”之意。

怎样识别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