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5期 ID: 163656

[ 李联庆 文选 ]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浅谈

◇ 李联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整整进行了十年。新中国课程改革历史上少有这样大的动作,但改革力度过大,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就拿语文来说,老师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我教了一辈子语文,现在却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新课该怎么上?怎样的课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语文课?这些年来笔者与众多同行们一样,也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笔者的基本思路是,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既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又能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
  这次的语文课程改革带给一些教师这样一种印象:如果教学中谁注重知识,强调训练,他就会被认为保守落后,跟不上课改的步伐。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和形成技能,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双基”这面红旗应该永远地而且坚决地打下去。历次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怎样变化,其教学目的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而要形成这种能力,就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认识一定量的常用字,掌握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等等。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保底口粮”,如果这个“底线”都保不住,课改还有何意义?随着课改速度的不断加快,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确实出现了问题:与课改前相比,学生的背诵积累少了,错别字和病句多了,考试成绩逐年递减。
  理想的语文课上不仅要听到热烈的讨论声,更要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要有一些看得见的收获:认几个字,写几个词,背几个精彩片段,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它是对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丧失这一现象的批评和纠正。我们不能说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所有教师都是“满堂灌”,学生全是被动接受,但至少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受法”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但往往是为了应试,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死记硬背的习惯,与国家提倡的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宗旨相违背。为此,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即是强调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即变授受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显示出语文教育中主体位置的转移。若以此来衡量课堂学习,如果语文课上仍然是教师喋喋不休,教室内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那么,就基本可以断定这样的课不符合课改精神。反之,如果教学活动有了学生的参与和探究,课堂气氛就能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效果也就不同。在新的学习方式形成这一点上,课改是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场面。
  三、在必要时教师要精心讲解
  语文课改中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告诉他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讲得少而精,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他就干脆不讲或讲得很少,甚至对那些有难度的课文也不做必要的讲解,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和“满堂转”。学生们反映,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收获反而不如课改以前。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授受与探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那么,怎样才算合适?这要根据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及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定。例如,笔者所在宁远中学的学生和东方红中学的学生就没有可比性。水平较高的学生探究能力强一些,教师就可以少讲一些;反之,教师就应该多讲一些。在农村教育落后的地方,笔者认为还是应该重视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每篇课文总要有教师的精心讲解。特别是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给学生讲深讲透。教学方式也可以因课而异,有些课文,可以学生探究为主,有些课文可以教师讲授为主,绝不可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不得少于或超过多少分钟。但如果45分钟内听不到教师的一两处精彩讲解,就很难说是一节好课。同时,也不能以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和学生是否有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语文课优劣成败的标准。
  四、教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听课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因为这时候他们觉得语文离他们很近;当学生被要求调动以前积累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因为他们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是有联系的。但是,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让学生感到语文离生活很远,教师不愿意联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容易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无能力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因为他们本身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语文教育长期被极端功利化,让人觉得除了为考试升学,别无它用。笔者认为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贡献,就是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证明,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满堂皆活,离开生活,语文课堂就成一潭死水。
  经过十年的课改,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联系应自然适度,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变成离开教学文本的生活经验交流。
  上述几点,是笔者对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粗浅认识,也是笔者的具体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联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 743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