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必考题,包括诗、词和曲,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分值一般5~7分,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得分率较低。中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型可分以下几种:
一、情感归纳型
【例1】(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面题目。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路解析:这是道整体问答的题目,可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回答。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等),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等),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等),亲友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等。
答案示例:(1)对好友的挂念;(2)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3)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技巧分析型
【例2】(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卷)阅读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思路解析: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记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比兴、设问、反问、反语等;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衬托(正衬和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白描等。
答案示例:(1) 比喻、设问;(2)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 对比、反衬。
三、名句赏析型
【例3】(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卷)阅读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思路解析: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炼字型
【例4】(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卷)阅读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思路解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那些经过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一般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外,有时还会要求分析诗歌的语言,这是就整首诗而言的,因此只要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等等。
答案示例:“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题以古代诗歌为主,以单首诗歌为主要命题形式。但是,从2011年中考语文卷可以看出,诗歌鉴赏无论从选材还是题型都在变化,逐步由古代转向现代,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题型单一走向多元。在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跟着“变化”走,牢牢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