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柳 柳丝绵长,风吹而缠绵难舍,故常借“柳”来表达不舍之情。另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以“柳”对即将远行的亲友表示挽留,情深意浓。如白居易《青门柳》:“为进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亭 古代官道旁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白孔六帖》)城外的短亭或长亭,在古代常被用作送行饯别之地,所以古诗词中经常会有“长亭”“短亭”的意象。如李白的《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王昌龄《留别郭八》:“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劳劳亭,建于三国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自东吴后,即以此为送别地点。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灞陵行送别》中“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春草 “春草”经常被用于表达送别、相思等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可感。王维《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此句由《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意即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