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第1期 ID: 154084

[ 程冠杰 文选 ]   

十年树

◇ 程冠杰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社会人人追求健康,健康不仅仅指具备健康体魄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二者关系极为密切,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大学的特定环境里,既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的条件,使其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学生生活中,也会产生各种矛盾。在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时,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和对困难与挫折的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会导致某些人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示,按教育规律坚持科学育人;按中央建构和谐社会的设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思想意识,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 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就是: 种植一次而有—次的收获,这是谷物;培植一次而有十次的收获,这是果木,培育一次而有百次的收获,这是人才。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培养全面发展,将来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核心问题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们受到的教育更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大学就像一座象牙塔,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的校门,每一位学生更是殷切盼望。十年寒窗,学识的多少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考核标准,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愈演愈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的心理问题,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人才缺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
  这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产生的原因就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学习方面。虽然进入大学的生活也是以学为主,但是不论是从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的环境,还有学习的目的都比以往中学时代的学习产生的很大的变化。能够考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大大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力。以前的学习是多学科,无大多选择性的学习,很多知识点和练习题都是通过老师的反复讲解加深印象。大学的学习更加有专业性,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还很一些学生在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和家长就选择了自己认为可行和有发展的专业来申报。如果先前对大学专业的不了解,和对将来工作的期许过高,就使学生在真正的学习开始之后发觉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还有就是当初选择该专业的时候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可是在面临毕业之时该专业人数太多就业形势并不是特别理想,这些也会导致学生厌学、悲观、失望的不健康心理。其次,在生活方面。我接触的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入大学以后才开始了自己的寄宿生活,新生报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一个学生报道往往跟随着几个家长,专车接送,父母帮忙铺床叠被整理内务,临走之时更是依依不舍。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集体生活成为了他们新的生活环境,日常的生活起居完全需要自理,对于那些只管学好文化知识,其它事都习惯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集体生活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这样的集体生活带给学生们的困扰还不仅仅来自生活起居,还有一部分来自经济上的困难、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人说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缩影,大学校园中,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的生活方式,家庭背景,饮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很多方面各有不同,每一个人都需要与周围人产生人际关系交往。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避免陷入交往误区,就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果过于封闭自己,不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交产生忧郁和恐惧的心理,就绝对不利于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在工作之中我还发现,学生独立生活以后,经济上的问题也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的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身家庭环境比较好,以前的花销不由自己掌配,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优越感,对金钱没有概念。大学生活开始以后,第一次掌握生活费,在花钱方面仍然大手大脚,没有节制,更有甚者还用父母的钱请客吃饭,买名牌穿名牌互相攀比,所以就出现了月初挥霍月末拮据,甚至借钱或者再打电话问父母要钱的情况。另一类是自身家庭条件比较差,学费就已经给整个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生活费方面就更加紧张,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有的时候逆境会另一个人更加奋发的学习,有的时候生活的窘迫会让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自卑感,抱怨社会,抱怨家庭,抱怨父母,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们正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要去面对,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阻碍知识的获得和未来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客观来讲,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群体,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要想办法抓紧抓好少数存在较严重负面心理情绪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我们老师自身就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在学校和教委组织的多次岗前培训中,都有对我们青年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与指导,这对于我们今后工作的展开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新入校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性,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新入校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会感觉上了大学就解放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加强他们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明确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将校规校纪的约束,转化成他们自我约束的动力。作为辅导员,我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相密切联系的,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在学习好文化课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参加有意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只有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付出努力去做,努力就必然会做出成绩,做出成绩也就必然会建立自信,再用这份自信重新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带动学生积极的发展。即使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之中遇到了挫折或者失败,我们也应该知道他们以正确的视角看待问题,不应该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无能或者不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更加的努力。其次,真对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与人交际的机会相对交少,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对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大学生们本身应该学会何如平等待人,不攀富、不欺贫;互帮互助,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大学生们思想上还比较单纯,人际关系不还不是特别复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才能有助于他们真正踏入社会以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交际之上,还是要努力完成学业,因此,建立全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问题,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再次,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做个别的心理指导,一对一的交流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这样的沟通可以通过电话交谈,网络聊天或者是直接面谈几种方法,其中以面谈为主。因为当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可以从眼睛或者状态看到其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对他的了解。其程序包括:心理及行为的检测和鉴别;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治;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转化和评估等四个环节。这个工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的耐心可以帮助他们创造信心。
  健康的心理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大学生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当代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挑战的战场,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在未来,人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这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斌.浅析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 法制与社会,2006.
  [2]张泽成.心理与健康[J]. 健康杂志,2005.
  
  作者简介:程冠杰,男,现任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

十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