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第1期 ID: 154080

  

文言文阅读课教法之我见

◇ 苏 新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就必须培养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重要手段。我想就文言文阅读课的课型特点来谈谈文言文阅读课大致的教学模式,谈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教法
  
  首先,在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候,老师应给学生讲清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对于个人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产生要学好文言文的欲望和兴趣,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激发学习的动力。
  其次,教师自己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所谓度,就是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教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不能离纲超标,无限拓展,也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自行其是。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仍然大多重讲不重读。大概还受传统教学讲深、讲透、讲细的影响吧,很多教师喜欢滔滔不绝的讲授。文言文确实“有讲头”,也就容易越讲越深。比如《劝学》这篇课文,一共才二百多个字,内容简单,不难理解。只需用一节课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的当中交错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结合思考练习,想一想,再听听老师的点拨,学生是能够理解课文的。至于文中谁劝谁学,劝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文中语气怎样,读后有什么启发等等,老师无需太多讲述,学生自会理解,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理解基本内容”和背诵了。
  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为什么种瓜不能得瓜,种豆不能得豆。现在的中学生任务重,不可能有古人那么多时间,读那么多的书。但古人的教学经验,少讲、多读却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利用记忆力强的特点,多读书,多吸纳,以后反刍,到以后再继续学习古文时,就会轻松自如了。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好经验,好方法,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
  在具体的教学中,建议老师们采取以下方式教学:
  第一、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导入新课后,可让学生采用默读、自由朗读、师生范读等多种形式尝试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和把握文章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第二、精读,把握课文大意。在学生能比较流利且准确地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自主译读课文,疑难问题可通过同桌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以提交班集体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讨论、随机指导,也可以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内以多种形式呈现,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三、品读,赏析评价文章。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发现课文的精彩之处,或就课文提出质疑,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和探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朗读,积累好词佳句。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领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感情,与作者进行交流,与文本进行对话。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甚至整篇文章,要指导学生背诵。
  第五、回读,总结学习收获。在课堂学习结束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读全文,从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形成完整而稳定的知识建构。
  不管是哪一种课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首先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导演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有时还要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阅读欣赏。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充分搜集有关资料来编制课件、动画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思维的偏差或者是认识上的错误,教师也要加以相机引导或订正,如果以尊重学生的理解为借口,对学生的认识不讲原则、放任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这种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与新课改内容和中考命题的要求相适应。在以后的教学中,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日趋完善,更适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作者简介:苏新,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教研室,中教一级。

文言文阅读课教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