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吴兆骞是清代初年一位杰出的诗人,长期以来,研究者都以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冤流放为界,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对其前期诗歌创作所呈现的体裁丰富、内容单调、舒卷自如、词藻华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吴兆骞 前期诗歌 特点 成因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年五十四岁。他是清代初年杰出的诗人,曾与彭师度、陈维崧一起被时人称为“江左三凤凰”,因清初丁酉科场案被流放东北宁古塔23年,其不幸的身世和重大的诗歌成就,备受时人和后人的关注和同情,有《秋笳集》传世。
长期以来,研究者都以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冤流放为界,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指明崇祯十七年到清顺治十四年,也就是诗人13岁至26岁之间创作的170余首诗歌作品。本文以《秋笳集》为蓝本,试探析其前期诗歌的创作特点与形成原因。
一、吴兆骞前期诗歌的创作特点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杜甫)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吴兆骞“少颖悟,有隽才”,再加上自幼学习刻苦,很早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作天赋。其前期诗歌虽无后期作品的成就高,亦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诗人成长阶段的个性特征。
(一)诗歌体裁丰富,思想内容单调
从创作体裁上看,他前期诗歌包括感时、记游、记事、咏史、咏物、酬赠、拟作等多种体裁。咏物的诗歌,九岁时,他便作出了长达数千字的《胆赋》,十岁时写有《京都赋》,而流传至今的有他童子时作的《竹赋》、少年时作的《春赋》。吴梅村在《悲歌行赠吴季子》中称其“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十一岁到十四岁,他随父亲吴晋锡赴任永州,“过浔阳、经洞庭,揽山川形胜,叹国事日非”[1],写下了《金陵》、《夜次京口》、《扬州》、《登汉阳晴川楼》、《岳州》、《湘阴》六首记游诗,又模仿杜甫写下了《秋感八首》、《秋日感怀八首》等两组拟作诗。而七言古诗《金陵》则通过描绘金陵的沧桑变化,描写了明朝的兴亡史。《虎丘题壁二十绝句》代表了其记事诗的水平,还写有酬赠诗《寄怀姚子上》等。
从思想内容上看,前期诗歌体现了诗人的爱国忧国之心和生活理想。一是咏叹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热爱,从吴兆骞最初的诗歌创作中即有体现,比如“江南佳丽地,风月更扬州”(《扬州》),“城头山色倚嵯峨,不尽群峰积翠过。地拥楼台散楚丽,湖开南北五溪多”(《岳州》),“山空春雨白,江迥暮潮春。芳树连巫峡,归鸿落洞庭”(《湘阴》)……这都显示了年轻的诗人被祖国美好的山河所吸引、迷恋,从而情不自禁地吟咏、赞叹。二是忧虑国家的前途命运。例如,诗人在《金陵》中既有对官僚富绅奢靡生活的反感——“黄屋切云双阙迥,朱门不夜五侯来”,又有“莫道江东非战地”的警告,还表达了“徐常曾负折冲才”——希望有爱国将领出现的希冀。在《岳州》中有“欲向芳洲搴宿莽,美人无处耐愁何”,在《登汉阳晴川楼》中有“牢落不堪频纵目,临江烽火正淹留”,在《秋感八首》中有“永夜星河翻梦泽,高秋风雨暗潇湘”,有“殊锡竞推王导贵,折冲空忆谢玄才”等等。这些都凸现了少年早熟的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忧虑、惆怅、伤感。三是表达个人的理想志向。诗人聪颖早慧,在诗歌中多处表达了其人生理想、志向抱负。如《杂诗》中有“黄鹄凌风飞,翩翩横九垓……壮夫固有时,无为长抢摧”,明示了诗人建功立业以及惜时作为的想法,在《秋日感怀八首其五》中有“种瓜谁识通侯贵,奉玺还夸仆射名”,高声赞美郭子仪为大唐王朝立下的赫赫功绩,热烈向往其流芳百世的殊荣。
通观其前期诗歌,吴兆骞对各种体裁的大胆创作,展现了其杰出的诗才、旺盛的创作欲望、优秀的驾驭能力,但其诗歌囿于个人观感,思想内容比较单调,暴露出缺少生活积累与百姓视野的局限性。
(二)风格舒卷自如,词藻艳丽华美
从诗歌风格来看,吴兆骞前期诗歌多呈现出“奔泻横流,舒卷自如”[1]的特点。诗人在写作时没有刻意雕琢煅炼,而是凭着自己的感情所至,驱遣才力,自然成文。如《春日篇》“十里红潮连翠岸,千重碧树起珠帷。侯家别墅春如织,芳林繁囿连云日”,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如《汉武宫词》“戏罢鱼龙幸柏台,期门十队翠华开。甘泉宫里传银烛,闻道君王夜猎回”。通过简单的直述、描摹,将帝王打猎夜归后的盛大场面表现得通畅自然。这种创作特点在其记事诗中也有体现,如《虎邱题壁二十绝句》其一“天明吹角数声残,百将传呼上玉鞍。却忆当时闺阁里,晓妆犹怯露桃寒”,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将士清晨出战的急促与思想上的犹豫勾勒得生动自然。应该说,吴兆骞在前期创作的诗歌中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记事、写人,都很自然,没有过多雕凿。
从诗歌语言来看,吴兆骞前期诗歌大多辞藻艳丽华美,形式“婉丽”,喜用艳词写哀思。如《金陵篇》、《三妇艳三首》、《杂体诗》、《望远曲》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望远曲》其十为例:“朝日帘栊粉态新,罗衣如雾不胜春。殷勤连琐知传语,的历珊瑚自湿唇。辇上谁看团扇妾,山前空问织缣人。斛珠丛买芙蓉色,未必轻身属季伦。”首联“帘栊、粉态、罗衣、胜春”勾勒出夫妻婚后甜蜜浪漫的生活,颔联“殷勤、连琐、珊瑚”表现主人公婚后容光焕发,感情甜蜜。接下来颈联笔意急转,“团扇妾、织缣人”述说了妇人情忠见弃的厄运。尾联“斛珠、芙蓉色、未必轻身”表达了妇人不因金钱名利而动摇的坚贞爱情观。此诗在感情上,回荡在快乐——哀愁——坚贞之间,用华丽的辞藻勾画出主人公一生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委婉地把故夫与亡明作对比,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对前朝的眷念,用艳丽的辞藻写深深的哀思,效果更加明显。
二、吴兆骞前期诗歌创作特点形成的原因
吴兆骞前期生活环境对其创作风格有着重要影响。一是书香门第孕育了他杰出的诗才。吴兆骞生于“门第清华,资产崇饶”的书香门第与地主官僚家庭。其六世祖吴洪与五世祖吴山都曾任过刑部尚书,吴中人称之为“大小尚书”,其父吴晋锡是崇祯朝进士,其师计名、方拱乾皆饱学之士,祁班孙在《留别松陵吴生》称其“兄弟皆名世,诗篇尽擅场”,可见其身所处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其友人汪琬说:“吴四最耽书,一目十行。然短于视(指近视),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同学以此验其勤情。”应该说,家学源远流长,自幼勤学好问,是吴兆骞前期诗歌创作的源泉。二是正派家风与社集风气滋养了他的爱国情怀。吴兆骞的父吴晋锡是“复社”成员,在他少年时期,其父曾联合湖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抗击清军,南明王朝灭亡后,削发为僧,后又回吴江县老家闲居,终老不仕,拒食清禄,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结社风气盛行的明清之际,吴兆骞本人也加入了慎交社,其友人中有不少加入反清“惊隐诗社”的。父亲对旧朝的忠贞和前期的社集活动,给予他的影响异常深刻,是前期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根源。三是官僚世家限制了他的平民视野。吴兆骞早年生活环境优裕,即便有随父赴任的阅历,但也是锦衣玉食,没有直接与社会接触,缺乏真实的生活感触,所以其作品也多局限于吟风弄月、感时伤怀之作,内容显得单薄。
吴兆骞独特的个性特质与模仿倾向是形成其前期创作风格的直接原因。吴兆骞“少时简傲,不拘礼法”,“做岸自负”,曾有以同学帽子盛尿的恶作剧,与友人出游曾引南朝时宋朝的文学家袁淑对谢庄之语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其恃才傲物、倜傥不群的个性可见一斑。《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的个性特征对其前期诗歌“奔泻横流,舒卷自如”的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的前期诗歌创作还受了时代风气的影响,主要是模仿六朝、初唐,而且走明七子的老路,诗人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藻华美、艳丽。
总而言之,吴兆骞前期诗歌呈现出的体裁丰富、内容单调、舒卷自如、词藻华美的特点,是与诗人前期生活环境、独特的个性特质与模仿倾向有着密切关系的。其前期的创作实践,也为后期的诗歌创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注释:
[1]麻守中校点:《秋笳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克.吴兆骞论稿[M].牡丹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6.
[2]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易启明 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4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