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895

[ 尹晓叶 文选 ]   

《西游记》中的妖魔分类

◇ 尹晓叶

  摘 要: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因其众多纷繁的妖魔而被鲁迅定义为“神魔小说”。作者在一个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中,为我们展示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妖魔形象,他们或是自然生长而成,或是天上下凡者,甚至还有与神佛有亲属关系者,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关键词:《西游记》 自然生长 天上下凡 神佛亲属
  
  《西游记》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妖魔形象。他们作为取经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量繁多,为了更好地阅读文本,我们对其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介绍和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孙悟空虽自称“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也在被收伏前曾作为“妖魔”之属而存在,但以下分类并不包括在内,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在大部分时间中是取经队伍中的成员,是下面要讨论的诸多妖魔的对立面。
  根据诸妖魔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三类:自然生长而成者、从天上下凡者及神佛的亲属。
  
  一、自然生长而成者
  
  “大抵世间之物,凡有九窍者,皆可以修行成仙”,这类内容共有14处。
  观音禅院紧邻黑风山黑风洞的黑风怪,乃是一熊罴修炼成精,本是见寺院起火为救火而来,却遇见唐僧的袈裟,便顺手牵羊,后观音见其颇有些禅意道分,便带回南海做了落迦山的守山大神。
  白虎岭所遇的白骨精,本是一堆粉骷髅,乃僵尸成精,识得唐僧“为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于是三番变化来戏弄其师徒,终被孙悟空彻底打死,绝了灵光,却导致了唐僧、孙悟空师徒关系的破裂,孙悟空被唐僧一纸贬书赶出取经队伍。
  六百里钻头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的红孩儿,是牛魔王与罗刹女的孩子,其父与孙悟空相同,乃自己修行成魔,其母为铁扇公主,书中称其“裙钗本是修成怪”,悟空有言:“看你得了人身”,由此推断,大约与其夫略同。红孩儿曾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故可视其为自然生长的修成者,他为了吃唐僧肉,而三番五次与孙悟空斗智斗勇,施手段、斗变化,最终被观音降伏点化成为其身边的善财童子。
  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分别是黄毛虎、白毛角鹿与羚羊成精,他们逞法术,挤兑和尚,致使举国灭佛,后与孙悟空斗法“登坛祈雨”、“云梯显圣”,“隔板猜枚”,三个回合下来,输红了眼儿,在“砍头”、“剖腹”、“下滚油锅洗澡”几个环节中相继丧命,露出本相。
  西梁国毒敌山琵琶洞中的琵琶精,是蝎子成精,她掳走唐僧,欲得其元阳,她的“倒马毒”威力无比,曾扎伤如来,令观音自称“近他不得”,孙悟空也被其扎伤,后在菩萨是指示下,请来峁日星官,星官实为双冠子大公鸡,两声鸣叫琵琶精即毙之,又被猪八戒一顿钉耙,筑为肉泥。
  六耳猕猴本为“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者,“能知千里外之事”、“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因此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真假美猴王大战,几乎搅得天翻地覆。最终被如来道破渊源而遭擒拿,又被孙悟空劈头打死。
  火焰山之遇罗刹女与牛魔王,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必须向罗刹女借芭蕉扇,因先前着观音收伏了其子红孩儿,故借扇不得。孙悟空软硬兼施,却只借得假扇,后幻作弃妻招赘在外的牛魔王才骗得宝扇,又被牛魔王赶上骗回。最终孙悟空与牛魔王苦斗,诸神佛布下天罗地网,才降伏了牛魔王,罗刹女交出了芭蕉扇。
  祭赛国的九头虫,招赘在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宫中,偷走祭赛国金光寺的舍利子佛宝,纵血雨污塔,屈苦寺中僧人。孙悟空为僧人打抱不平。打斗间,遇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路过,妖怪被细犬咬下一头,负痛投北海逃生,龙王被杀,龙婆被捉去与金光寺守塔。
  荆棘岭木仙庵所遇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劲节十八公,分别为柏树精、桧树精、老竹精、松树精。他们把唐僧摄去,谈玄论道、对月吟诗,一派清雅。后杏仙(即杏树精)出场,对唐僧颇有情意,欲与之婚配,唐僧不从,争吵间,落在后面的徒弟赶上来,诸精遽走。后因孙悟空一句“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八戒一顿耙将其全部筑倒。
  驼罗庄的巨蟒怪,是附近七绝山稀柿衕的红磷大蟒成精,吃人畜成性,可惜尚未修炼到家,就遇上了孙悟空等,孙悟空、猪八戒联手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其宰杀。
  盘丝岭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捉住自己送上门的唐僧,未及动手,就被孙悟空搅黄,留下一堆虫豸小妖投奔黄花观的师兄多目怪去了,多目怪乃是蜈蚣成精,他们联手将随后到来的唐僧、猪八戒和沙僧药倒,孙悟空轻而易举地顺丝捉住七个蜘蛛精,一棒打死,却敌不过多目怪肋下千眼中放出的金光,败走后,在黎山老母的指示下,请得毗蓝婆菩萨,一根绣花针即降了妖怪,然后由菩萨带回去看守门户。
  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曾掠走唐僧,欲与其婚配求阳,孙悟空屡救屡败,后知其为李天王义女,遂上天庭告御状,哪吒道出其往事:昔在灵山偷如来香花宝烛,被李氏父子拿住后,如来饶其不死,便拜李氏父子为义父、义兄。于是哪吒下界将其捉回天庭,听侯发落。
  隐雾山折岳连环洞的艾叶花皮豹子精,掳走唐僧,自知实力不济,不敢与其徒弟强斗,因以假头骗诸师徒唐僧已死,致使众徒弟痛哭流涕,后孙悟空窃入洞中探得实情,即振作起来将诸妖杀尽。
  青龙山玄英洞的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乃是犀牛成精,假装佛像,骗得金平府年年耗巨资进贡酥合香油。后趁唐僧上前参拜,摄之回洞,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与之苦斗不过,猪八戒、沙僧被捉,孙悟空上天搬救兵角木蛟、斗木槲、奎木狼、井木犴四木禽星下界,尽捉之而杀。
  此外,还有许多处于次要位置、充当配角的小妖,以及与主要妖魔有干亲戚关系者,几乎是不可胜数。
  
  二、从天上下凡者
  
  (一)天上下凡之人
  黑松林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本乃二十八星宿之奎星奎木狼,因欲与披香殿侍香的玉女私通而相继下界(公主即玉女)。虽无意中“捡到”了唐僧这个白胖和尚,但并不以“唐僧肉”为意,被公主几句言语便放之。后孙悟空等欲救公主回国而与之大战,不能胜,于天庭查得其根源,二十七星宿员便下界将其带回,最终被贬往兜率宫于太上老君之处烧火。
  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银角大王,本是太上老君看守金炉与银炉的二童子,太上老君道其下界缘由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原本是“人造妖魔”。由于下界时顺手带了些法宝,着实令孙悟空费了番心思,使了无数次迂回之计方取胜。二童子最后自然平安无事地跟老君回天了。
  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本为东来佛祖弥勒佛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私自下凡,幻作佛祖,诱捕唐僧师徒,一副金饶闷坏悟空,一口袋遍收救兵,最后弥勒佛主动来助,方降伏收回这个童儿。
  (二)天上下凡之动物
  八百里黄风铃黄风洞里的黄风怪,本是灵山脚下的黄毛貂鼠,因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畏罪逃走,如来着灵吉辖押,其三昧神风吹得孙悟空睁不开眼睛而败走。后请来灵吉,以如来所赐之飞龙宝杖将其制伏,最后由灵吉带回灵山,以明正其罪。
  乌鸡国的全真道人,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他推乌鸡国国王入井,占王位三年,然“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未为非作歹,它的下界是为与国王“消灾”:当日国王肉眼不识菩萨真身,被其言语相难后,将菩萨在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故“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宝报吾三日水灾之恨。”后来自然是由菩萨带回天庭。
  通天河中的灵感大王,“本是我(观音)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后私下天界成精,积年要吃童男童女,遇唐僧师徒经过,降雪冰封河面,诓唐僧过河而捉之,悟空救之未果,问询观音,菩萨早已“掐指巡纹,算着他在此成精”,编好竹篮儿擒妖。
  金(山兜)山金(山兜)洞的独角兕大王,本是太上老君的青牛,牛童盹睡,青牛私自下凡,孙悟空被金刚琢套走金箍棒,搬来无数救兵,都被套走兵器而无计可施,终在如来指点下,寻到其主,太上老君乃执芭蕉扇收之,归兜率宫。
  朱紫国麒麟山獬豕洞的赛太岁,乃观音胯下的坐骑金毛犼,掳走朱紫国皇后金圣宫娘娘,国王为之忧思成疾,孙悟空计骗妖精的法宝紫金铃,斗战间,观音现身收伏,并补出夙缘:国王年幼时曾射伤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之子,雄伤雌西归,故国王得拆凤三年,身耽啾疾之谴,不意犼听之,私下界与国王“消灾”。
  八百里狮驼山狮驼洞有三个妖王,狮王、象王分别是文殊坐骑青狮和普贤坐骑白象,三王暂且不谈,两魔均在孙悟空手中甘拜下风,后主人赶来将其收回。
  比丘国国丈,乃是南极老人星寿星的坐骑白鹿,趁寿星与东华帝君下棋不备而偷偷下凡,他惑昧比丘国国王进献延寿秘方,要以千颗小儿心肝做药引,被孙悟空识破,又欲食唐僧,孙悟空认出其为妖,与之大战,妖精败走而逃归洞府,被随来的寿星认领带回。
  竹节山九曲盘桓洞的九灵元圣,本是太乙真人的坐骑九头狮子,因狮奴喝下太上老君所赠之“轮回琼液”昏睡不醒,而走了狮子。其干孙子黄狮精偷走了孙悟空等三人的兵器,被孙悟空烧了洞府,于是他出头为孙子报仇。后孙悟空寻到东极妙岩宫,太乙救苦天尊详查而知之,遂收。
  天竺国的玉兔精,本是太阴星君广寒宫捣玄霜仙药的玉兔。公主则是蟾宫中的素娥投世,十八年前,她曾打了玉兔一掌,后思凡下界,玉兔怀一掌之恨,私出广寒宫,抛素娥于荒野以报仇,还招唐僧为婿欲采其元阳真气,被孙悟空识破而逃,后太阴星君赶来解释原由并收之。
  
  三、神佛之亲属
  
  一是衡阳峪黑水河的鼍龙,他是西海龙王的外甥、泾河龙王之子,他强占水神的宅第,化为舵者,摄唐僧于洞府,孙悟空得知其来源后,找到西海龙宫,龙王即便派摩昂太子前往将其擒回西海。
  八百里狮驼山狮驼洞中的三魔王大鹏,本是大鹏金翅雕,按如来的解释,他与佛母孔雀同出一母,当是如来的母舅,故嚣张至极,最后在如来的软硬兼施下皈依佛门,成为他光焰上的护法。
  由此可见,构成取经路上主要障碍的众多妖魔,虽然乍看去存在着一定的“程式化”描写,但事实上由于作者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力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使得诸妖魔各具特点,不尽相同,被赋予了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2]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尹晓叶 兰州大学文学院 730000)

《西游记》中的妖魔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