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萬教教”求真,千学萬学学做真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塑造“真人”的教育,因为古人,做学问的最高目标便是做君子,做君子若不能“修身”,便不可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跨入21世纪,现代的语文教育早已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向着“提升素养、完善人格”的目标奋进。可是回望历史,古代教育中的那些“真人”教育仍是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只是它换了一种名称,谓之“价值观教育”,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德育”。
现在的语文课本,选文精当既注重教学性,也突出了思想性。很多课文,往往成为我们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模板,只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可以在课上完成教师设定的德育教育目标,也可以通过课下作业完成德育渗透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管道进行德育渗透。如果教师只把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阵地,就会失去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
八年级有一篇很温情的文章叫《我的母亲》,是邹韬奋先生所作。记叙了母亲对“我”的近乎平等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难舍的深情。在课堂上,我们可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及其感触。这样,浓浓的亲情会弥漫在课堂之上,学生也会从中懂得母亲的艰辛,进而会明白“孝敬父母”的重大意义。
当然,为了深化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在课堂上还可以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思考其中“老”、“幼”的含义,进而对其进行内涵的延伸:在孝敬父母的基础上将这种情感延伸到其他老人身上。这样,学生就由“孝敬父母”的狭隘层面上升到了“尊敬老人”的大的境界上。
又如在学习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后,可让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烈士纪念馆,让他们了解家乡的那些革命英烈的事迹。然后利用班会进行“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爱国主义”的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融汇到生活之中。最后,我们还可以布置相关的作文,进一步总结自己的感受,相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缺一不可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不仅可以拓展思维,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其心灵。可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即如果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时与正确的方向发生偏差,则会影响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导向作用,将学生发生偏差的思想拉回正确的轨道。
譬如不久前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日方的无理行径激怒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学生们,甚至还出现了“打到东京去”的言论。我们在讲述《一面》这篇课文时,正好接触到了内山书店和内山老板。课堂上,可以就此展开讨论:日本最近发生了9.0级的特大地震,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有的说要进行人道主义的援助,而更多的学生则暴露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面对这种情景,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1)历史上的侵华事件是谁造成的?(2)现在遭受痛苦的是哪些人?(3)是不是少数人的罪行必须要由广大的日本人民来承担?
借此机会,我补充讲述了内山老板对于鲁迅躲避国民党特务暗杀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只不过是少数人铸成的,而不应该由广大的日本人民来承担。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当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这样德育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三、找准德育的着力点与语文学科的交叉点,精心准备
语文课文的文体多样,有的说明文侧重于对自然科学的介绍,有的议论文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如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和诗人“诗言志”的可贵质量,因为“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的场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萬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则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并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论语》《史记》里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研究,只知道牵强附会,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让学生反感。
在课堂上,看着下面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时,我们要明白:语文课堂并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场所,更要承担起“传道”的任务。所以,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承担起德育的责任,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知书迭理”的新时代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