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离别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关于离别,那可以是折柳相送的含情脉脉,也可以是长亭复短亭的依依不舍;可以是西出阳关时的一杯浓酒,也可以是寒夜入吴时的一片冰心。离别必然伤感,可情形各有不同,如果说情人之间的小别不过是一盘佐酒的小菜,毕业时同学间的挥手一别饱含了担负起天下兴亡的激情与斗志,那情最难堪的莫过于亲人之间的生死两茫茫了。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离别,我们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常叮嘱你不要写错字的语文老师,是否还记得总是对你笑容可掬的邻居奶奶,是否记得文具店里卖给你无数个橡皮擦的小店主……关于他们的记忆,都随着你的成长慢慢淡去,淡去,直至消失不见。这样的离别没有痛苦,却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席慕容的《小红门》正是以这种哀而不伤的笔调叙述着一场生离死别。
这场离别的意义,在年迈的外婆眼里是无比清晰的。她经历了人生的风浪,按说应该比初谙世事的“我”更能平静地面对一次别离,而外婆却是“面对着窗户,面对着院子,面对着红门,是在大声地哭着的”。冥冥中,她也许已经参透了人生这样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带走了那些美好的过往,所有的一切,画上了一个句号,一笔勾销了。似乎还有一种可能,此时,外婆如果硬生生的拽住外孙女的手,不放“我”走,也许“我”真能留下来,陪外婆颐养天年?可是,你们何曾见过这样的“外婆”呢?你们何曾见过这样的“父母”呢?他们哪一个不是忍住刻骨的不舍、心痛与悲伤,平静、甚至强颜欢笑地与子女们告别呢?远方有子女们的远大前程,远方有子女们的美好未来,远方,也有父母们行将没落,孑然一身的孤影……外婆的悲恸,与其说是对此刻的挽留,不如说是对过往的祭奠,在“我”眼里的一场“生离”,在外婆心里,却是一场真正的“诀别”。
只是,外婆最终还是选择了隐藏她的悲喜,不然,为什么“我”走后近三年都未曾回家探望?为什么“我”在外婆去世一个月的时候才从报纸上了解到这一讯息?我们可以想象,这其间,外婆是如何的报喜不报忧。
“我”的懊悔只是在文章的结尾才肆意开来,可我们分明能读出作者那份无限悔意,可以说,她正是沾着“悔恨”二字完成的本次写作。文章开头,一连三个“你以为”既是她用生命完成的人生体悟,更是她对自我进行的情感拷问。而在整个事件的叙述中,“我”和外婆比起来显得那样轻松。挥手、微笑、至多也是“两眼酸热”,离别的痛苦很快就被出国的兴奋冲淡了。
如果说“外婆”和“我”的对比使得文章充满了一种阅读的张力,那么文章淡淡却含义隽永的语言使这种张力达到顶峰。就好像千钧之重系于一发,悬于不测之渊。轻易就能触碰读者的情感闸门。
文章的两次过渡,语言值得玩味。“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但是”二字,在这里是触目惊心的,这一转折,轻易否定了前文那些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像警钟一样敲打在读者的内心:就会有那么一次,一切都将不同。
“而且,我想,我走时,弟弟正站在外婆的身后,有弟弟在,外婆不会哭很久的。外婆真的没有哭很久,那个夏天以后又过了一个夏天,离第三个夏天还很远很远的时候,外婆就走了”。淡淡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当时幼稚想法的自责,同时对外婆的离世表达了无限的悔意。
难点指津
本文的阅读难点在于读懂作者淡淡笔触下力透纸背的深情。这种情感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慢慢流露,似乎波澜不惊,少有起伏,实际上却在渐渐积聚力量,到了结尾处达到高潮。而“我”所有的醒悟、悔恨都是在得知外婆去世消息的一刹那开始的,这使得文章从一开头就埋下了一个情感的伏笔。因此,读完全文再回过头看之前的文字,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玄机:那些对外婆的深情以及久久不能排遣的悔意昭然若揭。如果说作者仅仅凭借此文完成一次忏悔,那么文章也只能流于泛泛,而更可贵的是,作者用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体悟到了人间的至理: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我们身边的亲人,不要让他们等得太久。
考点训练
1. 如何理解外婆这一形象。
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3. 你有过类似作者的这种经验吗?试着写一段文字表达当时的感受。
附:参考答案
1.外婆疼爱外孙女,离别时充满了不舍之情。然而这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外婆,她并不因为自己的私情而阻碍孩子的发展。
2.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离别之时并不理解外婆的内心,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远大前程,等她得知外婆去世的消息,才开始后悔。文中交织着作者的思念、悔恨与自责。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