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76

[ 陆游 文选 ]   

剑门道中遇微雨

◇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宋代朝廷风雨飘摇,金人南窥,胡马渡江,无数慷慨男儿立志报国,可惜朝廷软弱,爱国文人多因主站立场或朋党之争而遭贬谪,《全唐诗》里有云:“大凡君子遭世之理, 则呻吟踊跃以求知于世, 于是感激愤悱, 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 故形于文章, 伸于歌咏。”黄庭坚的《醉蓬莱·对朝云叆叇》及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黄庭坚,北宋文人,苏门四学子之一。黄庭坚素以诗、书著称,其词作虽不及秦观词婉约清丽,辞情兼胜,但词风疏宕,深于感慨,时有高妙。被贬赴黔州途中所作的《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正是一曲即景生情的佳作。
  词上片开篇三句气势不凡,刻画了一副烟雨凄迷的乱峰图:浮云滚滚、暮雨潇潇,散乱的群峰相互依偎。“叆叇”“暮雨”二词既是写实,也是精妙的用典,渲染了浓云蔽日,暮雨霏霏的萧瑟感,为全词奠定了哀愁的情感基调。这一层中,“乱”字乃点睛之笔,道出词人此时纷乱的愁绪。“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作者由神话引发的想象,朱翠即朱颜翠发,代指美人,自屈原以后,文人多以美人自喻,而此处一个“锁”字,正喻示了作者被贬的困境。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一组热闹场景:明媚春光中,官府的仪仗队缓缓前行,盛装美人迎向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画戟”在宋代是指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画戟长矛,五色介胄。”“靓妆”,即漂亮的妆容,这里代指歌姬舞女之类。然而面对如此盛况,作者却感到孑然一身,远赴万里之外的荒凉之地,悲凉之意溢于言表。下片开篇四句紧接上片,极尽贬谪之处的荒凉,预示自己去后的思乡之苦,同时也烘托了现在的离愁。“去天五尺”引用李白“连峰去天不盈尺”之语,点出黔南的山高险峻。“神州”代指中原大地,更确切的来说是京城。试想,作者登高望远,京城却在万重山水之后,只能独怆然而涕下。随后,诗人又想象当地官员设宴欢迎自己的画面:美人荔枝般白嫩的脸颊染上酒晕,堂中香气馥郁,舞女们醉舞翩跹。但在这主宾觥筹交错中,作者只听得杜鹃啼血的鸣叫:不如归去……
  全词上下片都分为三个层次,先写凄凉的哀景,然后接上乐景的描述,最后再以哀景结尾,首尾呼应,以乐景写哀情,反复咏叹,抒发作者心中幽怨愤悱之情。一系列暗色调的意象,如:叆叇的朝云、微霏的暮雨、相拥的乱峰、深锁的朱翠、啼血的杜鹃等等,喻示了作者浓重的愁绪,而着力铺陈的高堂华宴,都不能驱赶作者心中的悲凉,反衬了作者何处话凄凉之感,倍增哀情。
  再看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此诗记载了诗人入蜀途中路经剑门关“遇微雨”时的情景,有感而发。众所周知入蜀是陆游一生的转折点,此前他虽遭贬谪,但是依旧在汉中大地上,为实现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愿望而努力,但朝廷的一纸调令却将他从前线调往蜀中任闲职,从此与戎马生涯相隔,其中的悲凉溢于文表。
  诗歌先从衣服写起,“衣上征尘杂酒痕”,作者不写细雨沾衣,偏写征尘、酒痕,正所谓是“芥子可容须弥”。这“征尘”可以看作是前线征战时的征尘,可惜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孤苦无助的诗人只能借酒消愁,但这不是一个风尘酒徒,却是一个悲愤的爱国者。他远游各处,路经剑门,却处处伤心,只因这不是铁马冰河,而是骑驴回蜀。他不禁向苍天发问“难道我只该是一个诗人”?作为诗人,陆游无疑是伟大的,他少有俊才,以“万卷纵横眼欲枯”的精神学习先贤,兼收并取,自成一家,名动一时。然而在他看来“挽羽箭雕弓”“气吞残虏”才是真男儿,为此他努力学习剑术兵法,“上马能击贼”,曾追随王炎参与收复失地的战役。可是,朝廷一纸轻飘飘的调令就粉碎陆游临阵杀敌的梦想,壮志难酬,只能在微微细雨中,骑着青驴走过剑门,在山道上渐行渐远,留下一个落寞而无奈的背影……
  ——张慧

剑门道中遇微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