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早得学界的肯定,但说起他的红学研究却有相当的戏剧性。他的研究开始于胡适的考证论文发表之后,但与胡适的文献考证不同,他是文学考证派。他在写《红楼梦辨》时,接受了胡适的观点: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托。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宝玉变成了名教中人;第二,后四十回“文拙思俗”,单调得像帐单;第三,写得过火,人物分寸掌握得不好。为了落实这个结论,俞平伯决意从文本出发发现破绽,指出这是一个“没有价值”的续貂的“狗尾”。
但是,俞平伯是一个顽固坚守自己文学趣味和文学感悟的人。本来想尽可能地说后四十回的坏话,“以八十回的内容攻后四十回的虚妄”,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匪夷所思。俞平伯说,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实在是《红楼梦》的“护法天王”。高鹗的确是《红楼梦》的“知音”,“未可厚非”。顺着文学感悟,维护了后四十回的文学立场,这是隐藏在俞平伯《红楼梦辨》中的真实态度。
俞平伯本要为后四十回找不是,否定后四十回,这是出发点。在研读之后,发现后四十回还有不少可取之处,这是转变。再到和其他续书比较并高度赞扬后四十回,维护高鹗,认为高鹗是曹雪芹的知音,这是结论。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俞平伯是一个很严谨的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