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2期 ID: 143476

[ 宋苏杰 文选 ]   

一堂轻松的作文课

◇ 宋苏杰

   学生的写作热忱一旦被激发,写作就不再是一份苦差使。我在指导初三学生写一篇议论性短文时,由于方法创新、指导得法,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写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我一改往常先谈文体特点、后具体指导的做法,而是选择了刚学过的课文《曹刿论战》作为突破口,让大家畅所欲言地来发表各自的见解。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看法。”
   “鲁庄公是个有勇无谋的昏君。”一同学毫不客气首当其冲。
   “我觉得和曹刿相比,鲁庄公几乎是个没用的人。他对打仗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怎么能当国君?”
   “不,我看鲁庄公还可以,他有许多长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已经像油锅里撒上了盐闹腾起来了。我见“火”已点着,就说:“看来,同学们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有看法,褒贬不一吧。这样,大家分组讨论,把意见整理一下,然后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教室里可热闹了,褒奖鲁庄公的同学居然站起来为他辩护,很快他们就占了上风:
   ——谁说鲁庄公有勇无谋?无谋,能在曹刿咄咄逼人的发问下,有条不紊地说出自己的对策吗?无谋,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举措能被曹刿认可吗?鲁庄公还是懂得“取信于民”,有谋略的。
   ——我很欣赏鲁庄公对人才的爱护。若不是鲁庄公为曹刿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曹刿这一介乡民何以在长勺之战中占尽风流,光彩照人?
   ——虽然一开始鲁庄公不知道战争的根本之所在,但他能接受曹刿的劝导,认识清楚“民心所向”的重要,他在战略上已立于不败之地。
   ——我佩服鲁庄公有着博大的胸怀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他面对“小惠”、“小信”的尖锐批评不怒不恼,还能在“既克”后不耻下问,难能可贵呀!
   ——面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批评,鲁庄公使曹刿能参与论战,接受并听从了他的意见,还让曹刿来指挥“长勺之战”,使齐军败北。鲁国的胜利,与其说是曹刿战略战术的胜利,倒不如说是高瞻远瞩、广开言路、选用贤才的鲁庄公果断决策的胜利。
   ——“战于长勺”,鲁庄公“与之乘”,堂堂国君甘当配角,简直不可思议。他有气魄有度量,有宽阔的胸襟!
   ——鲁庄公挺聪明,他不被“齐人三鼓”吓懵头,用人不疑,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不瞎指挥,他在稳中取得了胜利。如果他急功近利,不遵从曹刿的指挥,那可惨了。
   ——鲁庄公做得很好。他做了一个国君应该做的:提拔并重用了一个能力足够强的贤人来保卫祖国,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他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虚心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国君。
   ——鲁庄公在这场战争中的整体表现虽不能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国君,但他礼贤下士,善于听从贤能,作风民主,不盛气凌人。
   ……
   同学们发言踊跃,见解之新颖、说理之精辟,是平时所不多见的。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鲁庄公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学习鲁庄公对待人才的态度,我们的工作不是可以干得更好更快了吗?
   ——作为春秋时期的鲁庄公尚且知道不耻下问、虚心好学,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处在创新时代,就更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向他人学习。
   ……
   看看火候已到,我赞叹:“今天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如果把发言整理一下,就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性短文。”
   同学们面面相觑,似有不解。
   我总结说:“议论性的文章其实并不难写。首先你得确立一个中心观点,就评价鲁庄公来说,你是褒他还是贬他,得用个判断句作为开头。然后你分头说出自己的理由,这就是分论点,一点一点地说,叙说与议论相结合,摆出观点,说清楚理由,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有关事例来佐证。最后就是总结性的话。”
   “按照议论文结构来讲,文章分成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刚才,大家对鲁庄公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引论’部分;同学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对鲁庄公作了深刻的分析,这些真知灼见有力地维护了自己观点的论证,就是‘本论’部分,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取二三点四五点都可以;刚才我们还研究了这个人物的现实主义和启迪作用,这可以当文章的‘结论’部分。请同学们根据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来谈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正标题自定,副标题一律是‘小议鲁庄公’。”
   同学们略作思考,很快就进入了写作的兴奋状态。他们开始奋笔疾书,轻松愉快地写下了自己对鲁庄公的看法。
  
   宋苏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启东。本文编校:王 玲

一堂轻松的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