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衬托、渲染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者常常如影随形,交叠在一起,用法和功效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细微差异,初涉文学者较难分清。
一.衬托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这一事物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
我认为这里面还应有一层意思: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应该是具体的。例如:
裴给事宅白牡丹/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说明紫牡丹好看,美;因为争赏者是长安豪贵,可以想象紫牡丹的美主要表现在其外在的颜色和姿态。颜色很招眼,姿态很招摇,美则美矣,但美得俗气。标题是“裴给事宅白牡丹”,写紫牡丹其意就在为后边两句写白牡丹作铺垫,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衬托白牡丹淡淡月光下脱俗的内在神韵!再如: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
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见翠鸟的动作更迅速,更敏捷。这都是衬托的典型示例。
衬托,从事物的特征相似与否的角度看,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上文小鱼和翠鸟都机灵,是正衬;紫牡丹招摇媚俗,白牡丹淡雅脱俗,特征相反,是反衬。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经常将反衬和对比混为一谈。应该知道二者看似相同,其实有异。
如前所论,衬托有主有次,写那一个事物是为了突出这一个事物。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作者对“这一事物”的强烈思想感情,从而深化文章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
而对比是将两种事物互相对照,两种事物不分主次轻重。其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鲁迅写到自己憎与爱,但写憎并非是为了突出爱,反之亦然。鲁迅爱憎并举,实在是因为,一个人有爱就有憎,有恨就有爱。从一个人爱什么、憎什么,可知这个人。在鲁迅的爱恨交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社会良知、铮铮傲骨。
从事物类型上看,衬托又有以下三种具体情况。
(1)以物衬物。上边两例非常典型,不再赘论。
(2)以物衬人。请看《林黛玉进贾府》中一段精彩描写: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两句就把林黛玉外在的清丽和内在的脱俗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本写林黛玉,却描写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生动美景,这就是以物衬人,其妙处是不写(不直接表现事物特征)而写(却把事物特征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少胜多,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下边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歌前两句以桃花之娇艳烂漫衬托女子之美丽动人,可谓千古绝唱!
(3)以人衬人。上文描写林黛玉,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属这一种。
以人衬人最精彩的莫过于清末小说作家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白妞)演奏技艺的精彩描写:
“……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笔者不怕连篇累牍,就是不想让读者错过再次感受以人衬人这种手法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男人”的丑陋反衬黑妞(第一个姑娘)的美丽,以黑妞的美丽正衬白妞的“秀而不媚”;以“男人”丑陋的容貌反衬他不俗的演奏技艺,又以男人的不俗的演奏技艺正衬黑妞精湛的演奏和演唱技艺,最后又以黑妞的精湛正衬白妞的绝妙!无处不在的衬托手法将情节层层推进,将白妞的美丽和演奏技艺层层推高,可谓千呼万唤,一鸣惊人!
二.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后来引入文学创作,指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烘托很多时候也叫衬托,但笔者以为烘托和衬托至少有以下几种区别:
(1)衬托是以具体衬托具体,烘托却可以是具体对抽象。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先描写莺莺所见:秋空蓝碧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后写莺莺心情:伊人即将远别,不禁黯然垂泪。从凄苦枯索的具体可感的景象到萦绕胸怀却无法言说无可触摸的伤感,将萦绕胸怀却无法言说无可触摸的伤感寄托在凄苦枯索的具体可感的景象之中,其中的妙处真是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再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醉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心醉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衬托与被衬托的具体事物特征具有可比性,或相似,或相反;烘托与被烘托的事物可以不具备可比性,彼此之间仅仅具备了某种关联,构成了某种主次关系。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写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悄然无语,完全沉浸在极具艺术性的音乐中,白居易(还有他的友人)和歌女在音乐演奏能力的高低上没有比较点,他们只是在音乐的演奏和欣赏上构成了关系,写欣赏者的反应是为了突出演奏者绝妙的演奏技艺,也烘托出动人音乐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三.渲染
明代杨慎《艺林伐山·浮渲梳头》:“画家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渲染作为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文章对环境等着意描写,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如上文《琵琶行》,诗人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由此可见,衬托和烘托都是由此到彼,言此而意在彼;而渲染是“一个人的世界”,与“另一事物”无关。
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它们又往往形影相伴,共同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请看下面的叙述,体会三者区别。
《裴给事宅白牡丹》对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的渲染,烘托出紫牡丹的美艳招摇,又用紫牡丹的招摇媚俗反衬白牡丹的素雅高洁。
《陌上桑》对观看罗敷者的神情举止的渲染,烘托出罗敷的绝世美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词人想象今宵分离后酒醒所见,“晓风残月”渲染出冷清气氛,烘托出分离后自己孤独伤感的情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秋怀》)诗人对萧索秋景的着意渲染,烘托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四.衬托、烘托、渲染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
衬托、烘托、渲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创作中用得巧妙,可使作品主旨鲜明,极具艺术性;阅读作品时注意它们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领略作者匠心,感受到作品魅力,获得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
下面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说明它们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杨闻宇《日月行色》)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标答: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请画意的意境美。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面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很明显,“标答”分三个层次,含三个要点:开头两段所写场景有什么特点,这些场景和人物有什么关系,这些场景和人物内在心情品格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要点分析就场景说场景,符合渲染艺术手法的特征。“标答”其实就暗含渲染艺术手法的分析。开头两段要突出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就需要对“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展开描写,着力渲染;换言之,只有对场景着力描写(这个过程就是渲染),才能突出其宁静和谐的特点。
第二个要点由具体的场景到具体的人物,二者具有明净美丽的相似点,很明显是以人为主,以物衬人,“标答”已经点明,无须赘论。
第三个要点分析是由此及彼,由描写具体的场景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抽象的),符合烘托艺术手法的特征。
因此,如果在赏析小说开头两段的妙处时充分联系三种艺术手法,可以形成如下答案:
⑴开头两段对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着力渲染,突出了村外小河岸边环境的宁静与和谐;⑵环境的和谐、宁静、明净、美丽很好地衬托了女孩的明净美丽;⑶同时又很好地烘托了“我”和“她”在村外小河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蒋焰,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