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3195

[ 朱亚萍 文选 ]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瞻前顾后

◇ 朱亚萍

  一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篇幅大,分值重,理所当然地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强化训练”,找来不少近年的中考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据粗略统计,一般考生在备考阶段要阅读的练习题选文少说也在100篇以上。做了这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章,考试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从不同层次学校的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感到遗憾,因为从教学和复习所花费的时间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另据来自多方面的数据统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平均得分率远远低于作文,甚至有时还低于文言文阅读。看来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考现代文阅读“考什么”。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来看,现代文阅读题主要是以精读能力立意的试题;精读又往往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体现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形象感受、品味鉴赏、质疑探究等方面。
   对于“考什么”这一问题,多数教师应该是清楚的,在实际备考过程中,不少教师也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考点解析——技能指导——答题思路-模拟演练”的训练程序,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如何解决现代文阅读的效率问题?我们不妨从“过程和方法”上找一找原因。
   我们知道,阅读能力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首先需要长期阅读实践的积淀,也就是要有“过程”的支撑。也许有人会问:平时我们有大量的阅读课,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过程”的支撑,可为什么还是没有实际效果?原因其实很简单,平时的阅读课上,教师会给学生留多少时间完成从阅读到理解的过程?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推进“分析文本”的“预设”,用来完成“理解内容”的“对话”;阅读课一旦有了阅读的结果――常常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由学生说出或由教师亲自说出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之类――读的过程也就完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读者而是作为一个听众,无奈地接受被教师压缩简化了的、本该属于自己的阅读过程。事实证明,学生没有真正去阅读,读的过程不完整,缺乏真实的阅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据对不同年级整班学生的调查统计,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先看题后读文章的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匆匆看一遍文章就开始做题的学生占大多数。一些语文教师甚至把“先看题再到文中找相关信息”作为答题诀窍传授给学生。“先看题再找文”的阅读方法必然导致做题者心中只有“题”而不会有“文”。可以说,这些学生在备考阶段的所谓“大剂量阅读”其实只是虚假的阅读。
   说备考过程中的阅读是虚假阅读,是因为它违背了阅读认知的基本规律。按照阅读认知的规律,精读一篇文章应该是也必然是这样的流程:先初读全文,力求对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思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认知”;有了对全文的整体认知后,再仔细阅读文本的各个部分,理解分析文中词语、句子、段落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看一遍全文,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准确再现或创造性地展示其中所包含的形象和意义,并对文本内容、表现形式的优劣得失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们在常态下的精读都是依这样的流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的。针对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当然也应遵循这样的流程,只不过第二步的“局部细读”要根据题目的指向和要求有重点地进行,最后的“再回到整体”则要侧重于验证自己的答案。在阅读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就难免会认识模糊、理解肤浅、丢三落四、以偏概全。在现代文阅读备考中,强烈的“做题”意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先看题后看文或不仔细看全文,加上一些不该有的“误导”,更使得学生淡化甚至忽略了“真正”的“读”的过程,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探讨“考什么”的问题。中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是这样一种阅读:它以考生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要求考生快速而又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从而扩展、补充、矫正自己原有的认知积累,并据此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和评价。简单一点来讲,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实质是看考生能否读懂作者的意思以及能否说出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内容上的精妙之处,即“读懂”“看出好在哪里”是考查的基本要求。
   有专家认为,确认和整合是基本的阅读能力。所谓“确认”,是指对某一语言单位(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的确切认知;所谓“整合”,是指对同级或不同级的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的准确把握。考试所规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等内容,往往就建立在“确认”和“整合”的基础之上,都通过“确认”和“整合”的手段得到体现和展示。而很多教师组织的阅读备考训练,更多关注的是题目的指向和所谓的答题技巧,这就既忽略了文章本身,也淡化了基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因此阅读效率不高必然在所难免。
   课程标准把“过程和方法”规定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提倡让学生真正去阅读,就是要还学生“读”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的“读”的过程,又怎会有阅读训练的高效率呢?让学生真正去阅读,就是要改变他们在阅读训练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克服许多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读文是为了做题”的错误认识;树立“读懂文”是培养语文素养、“解好题”只是训练应试技能的意识,实现由“读懂文”到“做好题”的思路变革。能被中考试题选中或被用作模拟演练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学生认真读了这些文章,既能训练其基本阅读能力,又能从中吸收营养,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素材。
  
  二
  
   怎样让学生去真正阅读呢?笔者与同事作了一些尝试。我们把用作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材料进行重组,选五篇左右的文章为一组,去掉题,让学生认真阅读后在全班交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哪些内容整合以后可作为我们的知识或写作积累,等等。在读文章时强调:读文就是读文,不涉及题。只读文不做题的好处是学生不会为题所累,能真正读得进去。同时,这样的阅读也是在突出训练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学生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自己的问题意识,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其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具体来说,一组文章用两到三课时来阅读和交流就可以了。完成了读的过程以后,可以把针对某一考点的一组题目抽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解训练。学生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去答题,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师也可在题型特点、答题思路和技巧等方面指导学生作必要的整理和归纳。针对某一考点的一组题目练完以后,再选针对另一考点的一组题目练习,依次推进。一组文章可以在一周左右的教学时间内,精读后用作四五组训练题的材料。经过这样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学生的备考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再说阅读能力点的提炼。在日常学习和备考复习中,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大多是综合性的:教师找来以往考卷上的阅读题,或另外设计阅读模拟题,让学生一篇一篇去做,做完后再逐题讲评,或针对思路技巧,或着眼于内容正误。阅读鉴赏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用综合的方法去训练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清楚,综合可能导致粗放,而粗放的学习和备考要想取得高效是很难的,因此,为了提高复习训练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对综合性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予以梳理,归纳和提炼出常见的有规律性的能力考查点。提炼的目的是优化,让看起来比较混沌的复习内容条理化、序列化、科学化。其实提炼能力点的工作并不复杂,中考《考试说明》中就明确列出了阅读考查有能力层级要求。如在“理解”层级中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鉴赏评价”层级中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探究”层级中有“从不同的角度的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这些能力层级的具体要求有的可直接作为能力点进行训练和指导,有的还需再进行切分和细化,但关键是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地设计题目。
   按上述的阅读备考思路,我们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现成的试卷进行汇编或对各种模拟演练重新进行编排和调整。要设计好总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序列,将一组组的文章编排好,每组文章要配四五组题目;除了可保留的原题外,还要自己去设计一些题目。另外,针对具体能力考点的考试要求和答题策略等相关内容也要有充分准备。
   最后,对编排好的文章,我们做教师的必须“真正去阅读”,没有这个积累,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很可能会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朱亚萍,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舒 坦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