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生:《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的诗非常熟悉,也很重视诗句的积累。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出示课题及作者)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生:(深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特点,不足的是表达感情略显单一,李白的内心是丰富的,诗人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只有深刻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努力!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诗人李白借饮酒放歌来抒发深藏内心的愤懑与豪情。
师:朋友相聚,酒逢知己,是人生一大乐事,自然要把酒言欢,请你结合这首诗的诗句内容,从不同角度大胆猜测,筵席之上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老师提供几个关键词,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词,结合诗句来分析,也可以另选角度来解读。
(出示探究问题及角度,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
生:我认为筵席之上的李白是豪放的形象。
师:何以见得,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生:“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筵席之上李白和朋友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可以想见筵席上宾主频频举杯的热烈场面,诗人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至此,诗人已有八九分醉意,竟喧宾夺主,频频劝饮,并手持酒杯,高歌助兴,“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不仅劝酒而且放歌。可见李白的豪放。
师:筵席上李白狂吃豪饮放歌助兴体现了诗人的豪放。你能否把这种豪放读出来?
生: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师:读得怎样?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
师:你能将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激情朗读。(掌声)
师:很好,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了。
师:放歌后的李白尽兴了没有?
生:没有。
师:李白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足以令古往今来的酒徒们瞠目结舌的事。哪一句诗写到这件事?
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诗人以客人的身份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如此豪放确实少见。
生:我觉得不仅是豪放,应是狂放。
师:精辟!你能把这种狂放读出来吗?
生:激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读出了诗人“拟把疏狂图一醉”急切要醉去的感觉,如果再带着点酒味,醉意,会更好。谁来发狂吟?
生:完美演绎。
(板书 劝饮——狂歌——买醉)
师: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生: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一句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师: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酒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诗人因何而悲因何而愁?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点明诗人悲的是青春不再,人生短暂。
师:“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悲愁?能联系前一句加以分析吗?
生:……
师: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站在黄河岸边,看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时光易逝,人生渺小。
师:何以见得,能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苏轼在赤壁矶边面对着大江东去想到三国英雄,慨叹自己早生华发。李白此时也同样是由奔流的黄河引起感触,发出了“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叹。
生: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志士惜日短”,看来古往今来大凡有宏伟志向的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时候,无不有此感叹。有人说李白的悲愁是巨人的悲愁,哀而不伤,悲而能壮,同意吗?
生:同意。因为诗歌意象阔大,气势雄浑,豪迈奔放。
师:能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读出深沉的悲哀吗?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开篇四句,是诗人郁积在胸中的激情喷薄而出,抒发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时不我待,功业无成的感慨。(板书:悲 时光易逝 人生短暂 功业无成 )
生:诗人内心不仅悲愁,而且愤慨不平。
师:哪些诗句体现了内心愤慨不平?
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心理学上有一个公式是自尊=成就/目标,此时的李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所以他的内心是不平衡的,这首诗在情感上虽有多次变化,但仍以悲起笔,以悲作结。司马迁说过“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我想李白作此诗也是抒发了内心的激愤吧。
师: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吗?
生:这些权贵们何德何能享受着荣华富贵,诗人不愿面对现实的不公,希望长久地醉去来忘掉现实的痛苦,诗人又想到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一生寂寞,得不到重用,诗人为他们而惋惜不平,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愤慨不平。他只愿沉溺于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长醉不愿醒。
师:古来寂寞的圣贤,留美名的饮者很多,为什么李白只选择陈王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呢?
生: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但怀才不遇,只能对酒当歌麻醉自己。写曹植实际上是写自己。
师:李白对自己的才华自信吗?哪里体现了他的自信。
生:李白超自信。在李白心中,只有才高八斗的陈王才能和自己相提并论,而一般人是入不得李白高眼的。
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也体现了诗人的自信。
师:这种自信与他应诏进京时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表现出的自信一样吗?
生:不一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发自内心的自信,李白有从政之心,希望成为帝王的老师,但唐玄宗需要的只是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工具,失落的李白在《将进酒》中只剩下落寞的自信。
师:这时的李白离赐金放还,被逐出京城已过八年,仕途坎坷,人生艰难,事实是“天生我材没有用,千金散尽不复来”。这只是失意之人的豪语,哪位同学能读出自信背后的激愤?
生:读得慷慨悲壮。
师:朋友相聚,毕竟是人生乐事,诗人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种快乐长久吗?
生:不长久。他的欢乐实际上是他内心万千愁思的包装,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与愁苦,因此它的欢乐不是真的欢乐,不会长久。
师: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种快乐是不长久的?
生:是“且”字,暂且的意思,体现了这种快乐是不长久的。
师:筵席之上的李白是豪放、欢乐、悲愁、自信、激愤、狂放……全诗围绕酒,所有情感基于一个愁字。诗人以狂歌痛饮的方式表达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自豪。(板书)
师:公元762年,病骨支离的李白对功名不再抱任何幻想,他只要一壶酒,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地扑进水中。追月而去,抱月而眠,走完他认真又天真,独特又纯粹的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假如你来到李白祠堂,站在李白的雕塑前,你想对李白说什么?请以对联的方式表达你对李白的缅怀与景仰之情。
生: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生:才比天高冠诗坛,志如海阔济苍生。
生:骑白鹿,游天姥,一杯清酒邀明月;洒乌墨,过蜀道,三生愁思寄诗行。
生: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太白岂非真狂士;举杯邀月,疏狂乱舞,青莲真乃酒中仙。
……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把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背诵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李白无限的缅怀之情!
【点评】
诗歌教学如果将目标锁定于“读”的话,只是落脚到读准字音、节奏、韵律上,那么课堂就流于肤浅了。这节课,将“因声求气,读诗识人”设定为教学目标,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识人”上,也就是通过对诗歌的解读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气质、性格、精神,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吟诵这个“桥梁”,认识一个有故事有愁绪的李白,认识一个有傲骨有精神的李白,真正达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围绕“筵席之上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多角度解读文本。课堂上教师用“谁听明白他的话了?”“他刚才说什么了?”“谁来帮他把这个问题再说得清楚一些”之类的话语把“绣球”抛向更多的学生,实现对话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学生和老师密切配合,灵活地运用诗歌创作背景,深刻理解诗句含义,准确地把握诗人情感。这节课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按迹循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登堂入室,是一节灵动高效的有厚度的课。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鉴赏水平,还复习了一些知识,获得了对诗歌内容思想、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悟。毫无疑问,这才是有效教学,这才是高效课堂。
注:执教者为谢敏,点评者为李震。
谢敏,李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