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9期 ID: 142762

[ 吴军伟 文选 ]   

品味初中古诗中的理趣

◇ 吴军伟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之中,优秀的古代诗歌更是那耀眼的篇章。我们品读了许多脍炙人口而又耐人寻味的诗歌,它们或寓理于景,或借物抒情,或怀故明志,或感时伤世,读着这感人至深的诗篇,沉浸在这诗情画意之中,既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又能得到切实的人生教益。
  我们在欣赏那些优美而凝练的诗句的同时,既会为诗中盎然的情趣所陶醉,更会为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折服。富含哲理的诗歌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感悟和启发往往比抽象的直接的说理更为丰富和深刻,平时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道理,转化成为一种诗味,即理与趣的和谐统一。它们深深地蕴含在生动形象的诗句中,对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作品中领悟出理来,同时它也是语文中考常考题型的内容之一。
  本人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认识到古诗哲理句大概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作者在诗中记述某件事情,抒发某种情感时,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写景抒情,构成意境,原本无意于说理,但是诗中精心构造的意象和意境,引人入胜,读者在进行欣赏时,往往能够体悟到某种哲理。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本来是写诗人希望登上泰山之巅,俯视群山,体会一下“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可读者在欣赏这两句诗时,很容易想到远大的志向和高瞻远瞩的睿智,所以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做事要能高瞻远瞩,为人要有远大理想的道理。
  在这类无意说理却理趣自生的诗歌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联描绘出一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山村春光图,刻画旅途中自己由迷惘到惊喜的情感转化过程。但人们往往用它来形容在困境中看到新的希望,具有鼓舞人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从而改变人生际遇的意义,能够给人以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再看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选择了生活中两个很平常但又历来象征高尚情操的事物,春蚕洁白晶莹,温柔可爱,用蚕丝的迤丽来比喻情思的缠绵十分恰当;蜡炬红艳光洁而又通体一心,以蜡炬不二来比喻爱情之坚贞是最准确不过的,而且这两者有着共同的秉性:默默无闻地牺牲自己,竭诚尽心地奉献一切。
  二类是作者有意识地要在诗中议论说理,使诗歌蕴含哲理。
  在借景说理时,诗人也常常用十分精练简明的语言叙写景物情境,化实为虚,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直白。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它寓论于景,虚实相生,既写景,又借景言理,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鼓舞人们不断攀登、踏浮云于脚下,做自己及生活的强者。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寻春游园不遇,在围墙外徘徊良久,偶一抬头间,盎然春色扑面袭来。它暗示以春光为代表的一切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事物之到来犹如潮水一般,是任何力量也拦阻不了的。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句,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位对庐山的不同观感,表面上是写游庐山,实际上是借庐山之景,从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了解并掌握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必须摆脱表面化、片面化、主观化的认识方式,对事物作深入的、客观的、全面的考察研究。
  诗人还常以意象来象征哲理,寓哲理于物境,使意象与哲理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表示要振作起来,迎来大好春光,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充满奋发精神。他反过来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寂寞与不幸而忧伤,襟怀豁达乐观。后来常常为人所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有事物的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句有象征性的含义:“清水”比喻人的心境胸怀,“源头活水来”比喻求学者在书本与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增进学识。两句诗形象鲜明,事理明澈,说明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充实自我,保持活力,具备较高的素养。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此节诗托物起兴,兴中有理,结合神话传说,以神龟和腾蛇作比,神龟是长寿的象征,腾蛇的名灵的典型,而它们也逃脱不了生死轮回的命运,违逆不了客观的自然法则,神物如此,人何以堪?它含而不露地说明死亡是世上一切事物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富有哲理的诗句,脍炙人口,发人深思,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常思常悟,就能成为人生路上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就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激励,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
  
  吴军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品味初中古诗中的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