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6期 ID: 135295

[ 李翔云 文选 ]   

作业小天

◇ 李翔云

  【摘 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导向作用。传统的语文作业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不应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语文作业设计的弊端,探讨了语文作业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些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 新课程标准 创新探究
  
  作为语文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己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
  
  一、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
  
  1.重视统一训练,轻视自主选择、分层练习及合作探究
  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作业中,问题都是教师提供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很少考虑学生水平不一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各有所得,而是“一刀切”,这又导致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另外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使学生严重缺乏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2.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机械低级,缺少深入思考及实践运用
  传统的语文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或背诵,没有其他形式。作业内容大多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学生做作业要么机械抄记要么生搬硬套盲目做题,而对于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课外知识,却少有人提及。写作也不够深入,往往是日记、周记、作文,单调枯燥,这种僵化作业模式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了空中阁楼,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3.问题答案力求标准,评语刻板教条
  传统作业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有些作业虽然有评语,但多数评语为老生常谈,空洞乏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就一点一滴地耗干了他们的灵活性、创造性。
  单调枯燥,缺乏弹性,脱离生活实际。这种封闭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二、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根据语文作业的内在规律性,我提出以下几个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作业与练习,所有的作业与练习设计都应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与练习。首先,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而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其次,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
  2.创新性: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体现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即要求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当然,重现式的语文作业设计仍然是需要的,因为它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语言材料的记忆、积累。但是同时,应当设计创新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时代的要求。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3.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业要由书本向生活、社会开放,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要将个人天地向同学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作业答案要由绝对标准向灵活多变、多元解答发展,尊重学生个人理解和具体运用,留给学生创造空间。这样做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趣味性:著名教育家冷冉认为:“有无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人们公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讲究内容、形式的丰富性、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跃跃欲试。只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会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
  5.人文性:语文作业应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化的功能,除了注重知识和能力外,也应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感悟。作业应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融培养技能与人文情怀于一炉,让学生在作业中和谐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对策
  
  1.丰富作业形式
  实践证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作业也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1)差异性作业的设计。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学习水平。
  具体做法有: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②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2)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参观、采访、演讲、手抄报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迎国庆手抄报比赛”、“辞旧迎新春联书法汇展”、潮汕民俗摄影大赛、家乡环保情况调查、寻找身边的平民英雄……这样的一场比赛、一项调查、一次采访都激发了学生的空前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贴近自己生活的实践作业,走向了社会,锻炼了能力。

作业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