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6期 ID: 135281

[ 邢作庆 文选 ]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四方面问题

◇ 邢作庆

  【摘 要】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或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研,本文从设计思想的科学性、教学板块的必然性、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教学手段的必需性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 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
  
  时下,优质课成了教师评职称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各地、各层次的评比活动如火如荼。但是,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了几次这样的活动之后,却发现许多优质课过于讲求形式,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研读、对教学过程的推敲和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综观这些活动,虽然参加评比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基本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课堂气氛制造得热热闹闹,但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误区。比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问题,课堂讨论和课外拓展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处理得是否得当,往往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综合几次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强化教学设计,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思想的科学性
  
  1.以文本为中心,兼顾课外拓展
  文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让学生首先读懂文本。所以,文本解读是教学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时下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教师淡化文本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外拓展方面。我听过一节《触龙说赵太后》,教师的文本教学只进行了23分钟,没有文言知识教学内容,导入之后就进行内容分析、归纳。然后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拓展,又是设置情景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表演,又是课外经典范例讨论、提问。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教师和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没有获得任何文言知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这是典型的文本教学与课外拓展的“本末倒置”。
  2.兼顾诵读,不能偏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自行解决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发现疑点、难点,而且还可以培养语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无论什么体裁的文本,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学生的诵读,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只不过是不同体裁的文本,诵读所占比重有所不同罢了,绝不能忽略诵读环节。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往往“背道而驰”,要么教学设计中缺少诵读环节,要么以提问检测基础知识替代文本诵读;要么象征性的让一个学生读一两段文本,然后就“急不可耐”的进行文本解读。这些现象表明,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还没有真正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因而,总是不由自主地就滑入了“灌输”的传统轨道。
  3.文本解读要深度与广度兼顾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文本深度的挖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该说,这也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硬伤”。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知识的广度,拼命从文本中寻找可以拓展的点,进行课外知识延伸,这固然没有错,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文本理解深度的挖掘。比如讲莫泊桑的《项链》,有老师在作课时,重点抓住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课外拓展,联系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却始终没有挖掘马蒂尔德虚荣心产生的根源。即使是课外拓展,也仅限于各种现象的罗列,而没有触及虚荣心产生的各种原因。这样的课上下来,始终给人一种漂在水面的感觉,虽有了广度却没有深度,自然是不成功的。
  
  二、教学板块的必然性
  
  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考虑各板块内容的必然性,即本节课所安排的几个环节、几部分内容,相对于文本来说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着违背基本教学要求的现象。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诵读
  前面说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没有诵读,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就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更不能培养学生玩味欣赏语言的能力。一些教师上观摩课,整节课不让学生诵读文本,而流于自我陶醉式的分析,或是漫天撒网式的提问、讨论。从语文课的能力目标来看,语文课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读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整体读,片断读;个别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必须矫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课堂诵读,把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须的环节来安排,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
  2.板书
  俗话说:纲举目张。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纲,通过板书,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能够明白文本的结构思路和主要特色。所以,语文课必须要有板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黑板这个教具,充分发挥它的教学辅助功能。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在讲,教师不做板书或只是写一个文章题目,这只能说是教师的失职。
  3.拓展与讨论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向。这一指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文本,要明白,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要通过文本解读这一过程,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培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坚持“以文本为中心,适当拓展”的原则,即该拓展则拓展,能拓展才拓展,不能只追求形式,为拓展而拓展。任何课外拓展对文本来说都必须是必需的。
  同样,课堂讨论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适合讨论的话题和内容才能安排讨论,是文本中心或主题内容的才能安排讨论,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为讨论而讨论。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合理运用讨论这种教学手段,而不要哗众取宠,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繁荣。
  
  三、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安排要符合思维认知的逻辑规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符合文本思路、结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般来讲应该包括下面几块内容:
  1.导入;2.作者与文体、背景;3.文本解读;4.拓展实践(必须是文本需要的);5.归纳总结。
  “导入”自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拓展实践”和“归纳总结”是最后环节。而“文本解读”是当然的教学主体。那么,“作者与文体、背景”该放到那个位置呢?此其一;“文本解读”该怎样进行呢?此其二。
  对于第一个问题,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亦步亦趋,不管文本特点,“导入”之后即讲“作者与文体、背景”,以至于形成了死板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整节课不做必要的“作者与文体、背景”介绍,或放的位置不合理,同样打乱了教学的逻辑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合适”原则。首先,有些文章不必介绍(与文本内容没有很大关联),有些文章不需要介绍(以前已经学过),有些文章必须介绍(新学到的、与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其次,必须介绍的,也要根据文本内容与作者、文体、背景的关系,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有的可以放在开始讲,有的可以放在文本解析中结合具体内容穿插讲(比如有些背景),而有的则可以放在文本解读结束后归纳(比如有些文体特点)。不能一刀切,拘泥于死板的模式,更不能该讲的不讲。
  对于第二个问题,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恪守“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不管什么样的文本,都要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段落分析到中心思想到写作技巧、语言特色,这种讲法已经为大多数教师所抛弃。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全然不顾文章的思路结构、特征,凭一己之见,随意切入文本,甚至于有的教师肢解文本,只讲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部分。本人就曾见过一位教师讲《荷塘月色》,介绍完作者之后,结合题目,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那么,这篇散文是怎样写荷塘和月色的呢?”然后就直接带领学生分析文中有关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节课丝毫没有触及文章开头部分的内容,更没有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本节课也就上成了写景欣赏课。这样的语文课又怎样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四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