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5257

[ 袁琼琼 文选 ]   

不甘停滞的原力

◇ 袁琼琼


  在遴选这一整年的小说时,我体会了一个特殊的经验。那就是,小说的评价和欣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从答应了九歌的邀约后,便开始注意能够接触到的报刊和杂志上的小说,甚至逛网络时,也把几个著名的小说网站列为必进之地,那包括小说推进委员会、小说村、北方网、香港小说网、小说天地等,最初原本有雄心壮志要在网络上发掘好小说的,后来发现,很难。
  我一向对网络小说情有独钟,老是觉得会不小心在上面发掘到什么绝世英才。逛小说网站其实有点淘金的心情。但是这一整年,认真地来淘金的时候,觉悟到一件事:网络上不大可能有好小说。自己的看法是,网络小说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排挤作用。著名的摄影家柯锡杰曾经说过,要拍出好作品的第一条戒律是:“不要看坏的作品,因为劣作会污染你的眼睛。”
  网络小说因为标准宽松,许多网站甚至是拿到篮里就是菜,稍微好一点的作品会显得非常突出,但是这种好是不及格的好,与整体文学界相比是拿不上台面的。可是,文章到底还是刊出来了,也有人阅读了,那给人一种虚假的有水准的印象,有可能就扼杀了真正有能力的写作者,假如他没有给自己设立一个较高的标杆的话。
  在看多了网络小说之后,回到报章杂志上来,我一开始非常难以取舍,因为觉得每一篇东西都太好了。篇篇都言之有物,要技巧有技巧,要意义有意义。最后,自己采取了一种分类来做挑选。那分类就是我喜欢,和我不喜欢。
  这并不公平,可是,品味和评价原来就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一些让我看了产生不舒适感的小说,我就扔到不喜欢的纸盒里去。一些让我觉得了不起的小说,我就放到喜欢的纸盒里去。
  之后,在年尾,又再度做了分类,把我喜欢里面的作品再度拿来挑选,以自己难以名之的直觉,选择了以下的几篇。
  
  苏伟贞:《日历日历挂在墙壁》
  相对许多已经停笔,或者是间隔数年才出新书的四年级作家,苏伟贞是少数几个保持稳定出书量的作者,她几乎每年都有新书出版,而且,尤为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试验新形式和拓展新范围。
  《日历日历挂在墙壁》的主角人物冯老太太,在丈夫有了外遇之后,开始写日记。她在日历纸上书写,逼得全家人不能不阅读。那其实是一个她对全家人发声的方式,但是,如同她存在这个家里,得到的依然是漠视。日记写满了一整年,便被装订成册,收藏起来。年复一年,这成为家里的惯例和仪式。
  偶尔,为了查日子,或者是提醒自己某些备忘事项,小辈们会去翻阅奶奶的日记(日历),但是他们察看的只是日历,并不是日记。一直到一个偶然机会里,家里人才发现老太太的日记里有另一个世界。她的日记描绘的是她希望和想象的生活。老太太任意把日常生活加以重组,加以捏造,虚构了自己的人生。
  这是悲哀的故事,但是苏伟贞的写法却很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尤其是写到老太太在日记上宣称自己已经“走了”之后的情形。老太太停止了写日记,忠实地去跟随了日记,成为没有声音的人。而所有亲朋好友接受了这个状况。
  初初还假装她活得很好,不久变了质,明明没死,提起她,用的是过去式兼加油添料留口德公式,并且当着她的面,像极了唱戏。“以前她在多好玩啊!碰到年节,请饭请酒约好牌搭子,临走还有得拿。都过去?!”“她活得比谁都有心,话不多,就是体贴,一句话形容,通情达理。哎!都说好人不长命。”说着说着老太太站在门口一块儿听。
  最为荒谬和滑稽突兀的是亲家母一日来访,撞见老太太从门口出现,竟然吓得尖叫起来。已然完全忘记她是个活人。
  老太太怡然地活着,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在苏伟贞的描写里,这似乎是再自然没有的生命方式,并没有任何人惋惜,惊叹,开心或是不开心。而老太太的这些作为,似乎只是家族里的一则笑话,报章里的一段趣闻。
  苏伟贞用拼贴的形式书写这整个故事。在老太太的日记和家人们的观感间,她加入了两种叙述,一是西蒙·波娃与纳尔逊·艾格林的情书内容。一是沈从文《边城》里与女主角翠翠相关的情节。
  关于拼贴式书写,最困难的是如何让挑选的字句与本文相容。不但在意义上产生呼应和延伸,而且在整体上要水乳交融。在琐碎的,冯老太太被忽视和挫败的人生故事中,切入的情人恋语,凸显了那些冯老太太没有完全表达出的心事。在后部才进入的《边城》的段句,则暗示了老太太眼下逐渐退出的世界。而苏伟贞切入的方式产生出特殊的节奏,使得整篇故事有种奇特的和谐的韵律,既苍凉又诗意。
  我觉得这篇小说是十一篇入选作品中难度最高的。由于她的高度,苏伟贞被挑选为二??二年的年度小说家。
  
  李季纹:《睡意》
  然而痛苦也可以有另一种状态,那就是麻木。
  李季纹的《睡意》写得非常高明。家庭主妇美莲有个闺中好友宝华。退休后宝华赴美与在盐湖城的儿子媳妇同住。美莲到美国去看望她,发现宝华变年轻了。她告诉美莲自己在吃各种返老还童的补品,但是美莲最后发现宝华其实是交了男友。
  两人年龄相仿,同样有子有女,而宝华有了新的人生。美莲的不满或妒意在一次事件后显现。那一天盐湖城大雪,整个城停电,宝华出门和男友约会,而她的儿子媳妇下班后被困在城里,家里只剩下美莲一个人。她一来不明状况,二来无处可询问和求助。整整一天一夜,美莲饱尝了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滋味。
  李季纹并无一字描写美莲的内心,她用白描手法写美莲一个人在陌生的屋子里游走,摸索,找东西吃,试着打电话,试图明白自己的处境。因为停电,屋子里很冷,电器不能使用,也没有吃的。到最后,因为实在没办法,美莲回房睡觉去了。在睡梦里她吃了牛排,看到自己子女的小时候。
  大雪过后,宝华的孩子回来了。宝华还没回来。美莲这时必须返台湾,因此离开了盐湖城。这之后,她与宝华再也没有联络。
  美莲的愤怒以一种冰封的方式存在,延续到得知宝华的死讯。她从来没有表达她的情绪,从来不说明她的想法。对任何事都如此。知道宝华去世之后,美莲又去睡了。觉得非常倦怠。对任何事都没意见。李季纹描写美莲在睡梦中想到女儿英兰待客时会弄脏核桃木茶几,糟蹋她的食器,她非常不满意,在半睡状态中挑剔着一切,但仍然睡去。事实上,连儿女误会她有外遇,她也一样,不解说,淡然地睡去。
  美莲的痛苦是对于自己的人生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愤怒。而这愤怒和怨恨到了极点,转化成极大的疲惫,转化成睡意。在这里,李季纹的小说人物和黄碧云的没有什么不同。“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着了便没事。”这一句就像在形容美莲的。黄碧云和李季纹以不同的手法传达了人生那些无以名之的空洞,和那些无可奈何又无可宣泄的愤怒。
  
  陈思宏:《挂满星星的房间》
  陈思宏的《挂满星星的房间》的好是好在他切入的方式。男主角多年前出轨,造成自己妻离子散,事业全毁。往后那几年里,他是行尸走肉,拖着一具残躯,以最卑微的方式养活自己。
  故事开始时,五十五岁的男人终于决定自己活够了,他要自杀。但是在自杀之前,他心愿未了。他想见见离别多年的妻子和女儿。计划中他准备到当年出轨的现场去自杀。但是到了旅馆,却被旅馆主人赶出来,因为当年的出轨对象正是旅馆主人的母亲,事发之后,那女人自杀。他的错误事实上毁了两个家庭,毁了两个孩子。
  这么一个带了点旧俄文学气息的赎罪故事,在陈思宏手里,不知为什么,充斥着性意象。
  在旅馆发生的奸情,固然是不言自明的性,男主角的谋生手段也与性有关,他是电子花车的司机,负责运送那些衣服穿得非常少的年轻女孩去野台戏里表演辣舞。他决定回到当年出轨的房间去自杀,但是旅馆告诉他那房间有人占用。他决定在隔壁房间里等他们退房。在守候的时候,他猜想着隔壁客人的欢好情形。
  而隔壁终于退房时,男主角推门窥看,陈思宏给了我们一段火辣的对话。占据那房间的是一对同性恋情人。
  题目《挂满星星的房间》其实代表两个意象。一个是男主角帮女儿巧芳的卧房天花板和墙壁上贴满荧光星星。关了灯,便会出现满天星光。另一个意象则是来自男主角看过的电视节目。
  
  节目主持人拿着一个可以照出精液遗留的灯具,在一家五星级饭店的房间里四处探照,结果各个角落都有精液的残留闪闪发光,窗帘上、墙上、桌上、落地灯罩上、挑高的天花板上,精液简直是房间里的繁星点点,无处不在。
  
  男主角因此联想到出轨现场的房间里。
  
  应该还残留着他的精液星点吧?这里,还是那里?其实不管哪里,都是过去了。现在他已垂垂老矣,制造不出任何星星了。
  
  这两段叙述点了题,对男主角而言,性其实是生命力。出轨被抓,某方面?断了他的生命力,他被世界遗弃,自己也遗弃了世界。终于在认命于自己永远失去了“制造星星的能力”时,决定自杀。
  陈思宏书写结局的方式,让我觉得他没有意会到自己那么的唯性观,但是,一个故事如果述写得完整和准确,有时候会产生作者自己没有想象到的意涵。而观看和撷取这层意涵,是每一位读者的权利。
  
  甘耀明:《圣旨嘴》
  甘耀明在二??二年获得三个重要的奖项,那就是联合文学新人奖的《圣旨嘴》,联合报文学奖的《伯公讨妾》和宝岛文学奖的《神秘列车》。
  去年最重要的新人可能就是甘耀明和童伟格。我个人比较喜欢甘耀明。童伟格由于太过节制规律,无法挑动我的喜恶情绪。甘耀明却如某种气味,向四面扩散沾染。看他的小说,能分明感受他文字的温度。
  《圣旨嘴》是非常可爱的小说。乡土小说能够写得这样饱满,完整,明亮,至为难得。
  叙述者的阿公七十五岁时忽然瘫了。“像根木头躺在床上腐烂,百病、风寒、五毒及野害入蚀,早晚要入土为安。”阿公在床上一躺五年。“只剩瘦骨挂上干皱的老皮,身子缩水一截,来一阵斤两风就撩起。他有十几种器官快报废了,也有十几种疾病正快活。”虽然目光还锐利,显然神志昏昏,因为他从来没把家里那一窝子人搞清楚谁是谁。
  春天来了,花开的甜味飘进阿公卧病的房间里,阿公吐出呼吸里最后一丝甜味,就此寿终正寝。
  全家人开始办后事。寿衣也穿了,寿鞋也换了。这时一阵雅香的春气穿过木窗,进入阿公停尸之房,阿公就此还魂,活过来了。
  除非亲自阅读,否则很难体会甘耀明这段关于死亡的叙述有多么地清甜香美,一点不带秽气。甘耀明的文字既纯朴又优雅,而他所营造的那种几乎是欢乐的氛围,让整个故事非常地明亮,完全是春天的感觉。
  阿公还魂之后,第一件事是告诉大家:“恩主公要来了。”
  这时候他才说出在半昏半昧的这五年里,他其实到阴间给恩主公做了马夫,并且手上还有十足的硬茧为证。阿公躺了五年不能下床,这时候却起身出屋去迎接恩主公。
  恩主公的神轿果然驾到,而恩主公所为何来呢?“当然是去佛寺看佛祖啊。”原来恩主公是游春访友来了。既是游春,甘耀明给了我们一段喜气洋洋的描写。阿公借着恩主公之名,要乩童脱去身上扛着的七爷八爷,带了众人到了河谷,一时兴起,领了众人下河戏水。众人——
  
  捡了最深、最广、最翠绿的深潭跳下去洗身子,连鱼虾都溅上岸。恩主公与数百位信徒入水,大潭落满花花绿绿的人影。
  
  不单是人戏水,神也戏水。孩子们把神像带着泅入水底,又浮上水面。“只见恩主公俯仰之间仿佛威风骑马,潇洒顾盼,把流云拍遍。”阿公更扯去了恩主公的衣衫,抹上肥皂,给恩主公好好地清洗了一番。
  之后,数百人与神主带着一身水泽,又浩浩荡荡前行。
  
  像条游龙嘻嘻哈哈,散散漫漫地晃动,衣服来不及干的,净光着膀子跑,更猴皮的小孩,连裤子都省了,露着胯下的小?子甩着。
  
  这样的神明出巡,真正是“日月静好,山川安稳”。
  一路行来,看到了满山开着白皑皑的油桐花。大家兴起,决定采花去送佛祖。于是又一路浩浩荡荡来到山中。油桐花落了满地——
  
  队伍随便入钻山林,就是一寸厚的花尸,还是当日新鲜的,蜜蜂光是采地上花蜜,就胖到飞不起来。大家不待阿公说明,摇树摘花。风拂来,打醒花面,连含苞的也笑开了,一朵朵的云落,人人沭浴在皎洁的云朵里。阿公随空捞,便是一把白,说:“你看看,你看看,天时烧暖了,连花都哔啵乱跳咧。”
  
  我实在想整篇整篇引甘耀明的文字,为了怕剥夺读者阅读的乐趣,才按捺下来。《圣旨嘴》的文字好到极点,文辞雅俗并济,往往随处画龙点睛一两字,把整个老俗句子都脱胎换骨了。他的描述五觉并置,让人看到,听到,闻到,嗅到,尝到。
  写乡土竟能写到这样缤纷灿烂、兴高采烈的地步,写神鬼竟能写到这样光明堂皇、人神共亲的地步,我真是觉得甘耀明前途无可限量。
   [##]
  
  成英姝:《女神》
  甘耀明的神道是中国民间的,而成英姝的女神是印度神。
  成英姝是文坛的“怪怪美少女”。从第一本书《公主彻夜未眠》开始,她就使用一种散漫的,随兴所至,几乎完全无结构可言的文体写作。这在一开始是她的缺陷,但是一连写了八本书之后,这种诡奇无条理,无法预料又顺理成章,没头没脑的写法,成为她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她的笔路开始带点日本味。这种拙劣的日文翻译调子的笔意,或许有些人不赞成。但是我以为,在成英姝,任何怪异的实验都可以是正常的。很难评价这于她是好是坏,但是成英姝使得行云流水,给她自己的作品添了一层异国风味。
  《女神》写的是附身的故事。似乎应当是恐怖的,但是成英姝下笔平淡,一点或惊或畏的情绪都没有。
  故事里只有三个角色:叙述者,叙述者的母亲,与女主角琉花。琉花是叙述者母亲的妹妹,叙述者的阿姨。
  故事的原型其实有点像帕索里尼的《定理》。安稳的家庭里进入了一名陌生的闯入者。在故事里,琉花的身世非常曲折。她虽然是叙述者的亲人,但在她出现以前,没有人知道这层关系。
  琉花躺在医院里,已经昏迷了三个礼拜。但是医院打电话来的时候,母亲说:“我们自己都需要救济哩,怎么可能去管那个莫名其妙的家伙。”母亲拒绝接电话,以免和医院的人恶言相向。这种完全不理睬人情世故的任性成为全篇的基调。琉花忽然就出现了,之后,突然又醒了。她清醒的那一天,叙述者正好去看她,在琉花醒过来时,她忽然感到极大的恐怖。那只是纯粹的官能的恐怖,并不含理性思考的成分。因此叙述者下了结论:“琉花不是人。”
  琉花复原后,住到叙述者家里。在观察过这个家的生活后,她说:“如果你们过得很幸福的话,我就会杀了你们。”叙述者因为母女关系有问题,因此保住了生命。之后琉花的身边开始有人死亡和出意外。只要叙述者对任何人不满,那个人立刻便会发生事故。叙述者怀疑是琉花造成的,琉花也就怡然承认。并且理直气壮地解释:有些人“死了比活着更好”。
  最后,叙述者开始怀疑琉花可能是印度的复仇女神卡莉的化身。卡莉的存在,只有一个理由,就是破坏。而信徒们崇拜她正是为了她的破坏能力。
  叙述者对破坏提出了一个非常诡异的解释。
  
  所谓的破坏,也是人类定义的,肤浅、狭义的解释破坏,就只是破坏罢了,但破坏有更广更深的定义。破坏就是生命,必须把蒙蔽真相的东西打破,才能看见事物的核心。如果没有破坏的话,建设也不存在,没有破坏,就没有生命。听起来很矛盾,事实却是这个样子。
  
  这段话就是这篇小说的教训。另一个教训就是,虽然琉花是卡莉的化身,在现实人世里,她受到的依然是人的对待。所以杀了那么多人的琉花被警察抓去了,最后被遣返原址。
  这是篇无厘头的小说。我因为它不可解和没来由的神秘而选定。
  
  林奎佑:《阿尼》
  林奎佑也是我在二??二年相当注意的作家。我喜欢林奎佑那种云淡风轻的笔意。《阿尼》写得很酷。好就好在他把那看起来很酷,其实非常幼稚的味道表达出来。
  阿尼是典型的八年级青少年。这一篇也是我选的惟一的一篇青少年小说。男主角叫阿尼,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南方公园里的阿尼。阿尼在南方公园里的惟一功能便是死去。阿尼不说话,对任何事都没意见,不做任何事,似乎也不会做任何事。他只是在每一集卡通里用不同的惨烈方式死去。
  但是林奎佑的阿尼不一样。他的阿尼不在南方公园里。他的阿尼在台湾,在网吧林立,失业,病痛,两代沟通不良的现实里。台湾的阿尼和南方公园的阿尼一样,整天面对死亡。但是卡通里的阿尼明白自己必须死,现实里的阿尼却有莫名的意志,相信自己绝对不会死。由于坚信自己不会死,所以他期待着战争。对战争充满渴慕和向往是因为相信别人会死他不会死。战争是显现他是强者的机会。而这个虚幻的信念因着他参加网吧里的线上游戏而加强。
  阿尼是线上游戏的高手。在他玩的地底乐园里,他是精英,是天梯上的人。一般玩家死掉,除了损失一些经验值和金钱之外没什么大不了,但是阿尼玩的是叫做HARD CORE模式的玩法。
  
  HARD CORE不同,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四大皆空,消失得干干净净。能在这种挑战中存活到最后,最厉害的人就能上天梯。天梯的排名是血红色的,在全部HARD CORE玩家里,只有前一百个能排上。
  
  他把他玩HARD CORE模式的信念带到现实里,认为一定要认真才行,为了使得自己非认真不可,死亡成为必须的要素。没有死亡,认真便没有意义。而由于除了面对死亡并没有更重要的事,阿尼又发展出一种诚实哲学,一定要诚实,无论多么伤人都要诚实,诚实表示尊重。
  父亲久病躺在医院里,母亲除了扛起家计,还要去照顾父亲。但是阿尼理直气壮地尊重母亲,很酷地拒绝了去探视父亲,置母亲的埋怨和啼哭不理。
  我在《阿尼》里看到了现代的某些青少年的心之底层。
  
  虹影:《鹤止步》
  虹影的《鹤止步》令人联想到张爱玲的《色,戒》。同样讲的是敌伪时期,同样是“七十六号”的背景,也同样是爱情与死亡。但是虹影处理的是张爱玲从未处理过的题材。在二十一世纪初,作家所构架的是一段同性恋的故事。
  杨世荣行伍出身,在军队里做到营长,因为骁勇善战,得到上级信任,因此被调到特务总部来,负责监管重要人物。
  在小说里,这个重要人物是贺家麟。贺家麟是重庆方面的人,虽然落到对方手中,但因为在蒋政府里的地位,成了一个有分量的棋子。他名为囚犯,事实上被伺候得很小心。之所以把杨世荣找来,也是为了杨的位阶,要找个有分量的人来监管他。
  杨世荣在军队里,别人去嫖妓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兴趣。“自己没想过自己这样子是什么原因,一直到遇上了谭因。”
  谭因被描写得非常的美。他的那种美是介于阴阳之间,时男时女。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同性恋者描写得这么妖气。谭因看上了贺家麟,想了便做了。这个临时的欲念造成整篇小说的转折。
  虹影在这篇小说里的文笔和以往不同,不那么阴暗,也不那么地充满黑暗的色欲。一路看来,几乎要到最末,才会发现自己的揣测完全错误。这个惨烈的爱情故事,戏剧性十足。
  
  童伟格:《王考》
  童伟格得奖之后,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在报章和杂志上看到一片赞美之词。我没看到他的新书,只能就《王考》论《王考》。
  《王考》写得极淡极轻,若无其事。他的节制和袁哲生很像,但是袁哲生的准确与丰厚,《王考》不及。
  故事其实讲的是祖孙之情,在我看,那段抢圣王的情节虽然有趣,跟整个故事的题旨关系不大。但是这一篇小说之所以迷倒许多人,我以为是它的神秘性和暧昧性。
  看《王考》,有种许多影影绰绰的什么在呼之欲出的感觉。因为完全看不清楚,因此而深不可测。
  我们知道的所有事实都是段片。因为三村人吵着要争圣王,祖父被招来谈判。
  
  会议中,祖父不容众人激辩,甚至不让人打断,从午前径自说到了傍晚,祖舅公抹抹老挂到下巴上的眼泪,只觉得,身旁众人为了祖父的话,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怒号,时而安静,到了黑暗逐渐沉落的时候,众人居然一派和谐,满面红光,宛如圣王亲临。
  
  之后做孙子的一路追着这件事,到处问人:祖父当年到底是说了什么。但是到了小说结束。我们没有得到答案。
  作者在这里也不是全知全能者,也一样有他所不知道,也给不出答案的事。而小说里语焉不详的尚不止这一件。《王考》考的是不是开漳圣王郑成功?祖父到底是什么状态,他时智时愚是因为病、老,还是因为故弄玄虚?
  但是这一切的不清不楚,造成了一种真实。这一点童伟格抓得好。虚虚实实间,其实刻画出祖父那种天才的骄傲。他必须要给自己维持一种神一般的氛围,他身为传奇,永远不能让人看透。祖父其实就是那个王者。
  
  梁慕灵:《故事的碎片》
  小女孩阿珠和弟妹们住在“埃及的家”。这埃及的家不在埃及,而在香港一个叫做秀茂坪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个名字,但是这名字令人联想到沉沉的金字塔,想到燥热的沙地,想到埋葬而不能死亡,活着而不能伸展。
  小女孩阿珠的母亲很美,到处勾搭男人。
  小说里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母亲身为母亲的那一条线,以阿珠为主,她在家庭里看到母亲和父亲的互动,看到邻居们对待母亲的态度。另一条是母亲身为女人的那一条线,以母亲自己为主,她总是能意会到自己身为女人的种种优势,肉身的和性情的。在做母亲的时候,阿珠没有把母亲当女人。在做女人的时候,这女人便忘了自己也是个母亲。
  有一天,这两条线重叠了。阿珠注视母亲的眼睛看到了母亲作为女人的行止。她出外幽会,为了欺瞒丈夫,把阿珠带着做借口。而小女孩看出这一点以后,便长大了。这之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回复成为母亲。
  每个人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碎片的组合,而多数的碎片是刺人的。小女孩阿珠在小说末尾,长成了女人。
  
  几个妹妹都先后离婚一次、两次,或是三次…… 但是现在轮到自己也快要离婚了。
  
  母亲的故事似乎总会留下某些部分让女儿继承。母亲的碎片,刺伤的也总是女儿。
  这其实是个普通的故事,但是梁慕灵写得哀而不怨。从这篇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出好文笔对于普通故事的加分能有多高。
  
  事实上,我必须招供,在检视我所捡选出的这九篇小说时,我也有一些疑惑,这些真的是二??二年里最好的小说吗?我舍弃了朱天文,却选了成英姝,舍弃了黄锦树,却挑选了童伟格。甚至,同样地,我没有选择黄春明,但是选了甘耀明,在某些作家,像林奎佑,我选择的是他得到宝岛文学奖佳作的《阿尼》,而不是他得到桃园文学奖首奖的《鲨鱼》。某些文学奖的作品中,我属意的是佳作而不是首奖。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我猜想所有看这本书的人恐怕都希望能够得着一个说法。同样地,我自己也觉得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说法。在面对那么多的篇章与文字时,我是依循着哪一种标准选择了这些小说的?
  一个也许不是很有力的解释是,根柢上,我选的是人,而不是文章。我所挑选的这些作者,我观察到他们在写作这条道路上的努力与不甘停留。新的作家,我看到他们的未来,认定他们在写作这条路上还会走得很长很远,而已有知名度的作家,我看到他们仍如新人一般面对他们的写作事业,他们还在变化中,并没有因为成名而就此定型在自己的所谓风格里。自然,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美好的,但是那种不甘停滞的原力使我挑选他们。在这本书里,我们见证某些作者的蜕变过程,而我认为我们可以期许在三两年后,能看见他们试验成熟的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