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无数辉煌的文化成就得以完整而有益的保存应归功于文言文。初中课本中所收录的文言作品大多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典范,堪称精品。它们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并读懂这些文章对建立规范的读写能力,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都大有裨益,如何才能读出这些精品中的味道,实现上述效果呢?那不妨还是回到古诗文创作之初的那个标尺——起承转合上来。
“起承转合”是一种诗文写作的基本结构章法。元代范德玑《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在古诗创作中,起承转合确实是一种普遍的谋篇的格式。“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以初中教材中已出现的杜甫的《蜀相》为例: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以首联的设问开启诗人寻访之地,向往之处——锦官城外,那里有郁郁葱葱、气象不凡的武侯祠。自问自答中明确了凭吊抒怀的对象,是谓“起”。颔联两句承接下来写足景象: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很少有人来到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切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的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可谓“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是谓“承”。有了这一层的景物描写颈联自然转入诗人真正的情怀所在,高度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对诸葛亮辅佐先帝开创基业,辅助后主撑持危局忠心耿耿的感佩之情。这一“转”道出了诗人的真感情,不在写景而在抒怀。尾联顺水推舟,在感叹诸葛亮北定中原大志未遂,生命已终的同时也自叹人生壮志未酬。这一“合”既是最深的感慨也是自我慰藉和激励。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对表达诗人情感的助推作用。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也无疑是掌握了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一把金钥匙。
古人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章法结构,运用于文章创作同样精彩无限。尽管起承转合在清代八股文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固定格式,但如同我们不能泼洗澡水就将孩子一起扔掉一样,起承转合这种文章结构,我们应该借鉴。教师也应当结合古诗文的学习,教给学生阅读、写作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在古文教学中从章法结构入手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从起承转合这一章法结构入手实施古文教学的益处。
一、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规范的读写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特别是对经典文章的品读更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从经典文言中不仅可以开启学生认识问题的智慧思维,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提升阅读写作的水平。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是现代文阅读的根基,学生有了扎实的文言阅读本领可以更好地欣赏现代作品。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步骤多种多样,在重视学生反复诵读不断体会的基础上,教师也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从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入手无疑是一个基本方法。出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本文教学重点的基本要求是:
1.学生能陈述出秦王和唐雎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说明文章的正面和侧面描写等写作特点。
通常的教学手段是分角色朗读,通过问题引导来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笔者在进行本文教学设计中注意到了文章结构的精妙特点,以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作为突破口和学生共赏此文。文章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唐雎,一位处于弱小国家的使者出使有吞并之势、盛气凌人的大国强秦,在“奉命于危难之间”能够不畏强暴,冒死抗争,不辱使命,最后逼迫秦王屈服败退,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暂时胜利。唐雎的凛然正气令人震撼,那么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这一有胆有谋的策士形象呢?既然写唐雎为何文章很多篇幅在写秦王的语言呢?
其实从文章的章法结构中就可以理出头绪来。在问题设计中我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由于每个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把握不尽相同,所以复述效果也有差异,这就反映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之前的表达的差异。然后我让学生评价复述效果,学生能够体会出这场外交斗争实际是场舌战,但人物语言清楚的交代能使故事脉络清晰起来,所以要将故事讲得紧张精彩,环环相扣必须要将情节交代清楚,分清各个环节中强弱对比,抓住事件转折的关键环节,着力表现主要人物的特有言行和突出品质。学生在评价中渐渐悟到了这篇文章的章法特点,我就顺势总结了文章的起承转合之妙。
文章起于秦王和安陵君的对话,从中可以知道秦王在吞并的征途中想用易地的方式轻松取得小国安陵的土地,当安陵君以合理的受于先王的理由婉言相拒时引来秦王的“不悦”,安陵君不得已派唐雎出使秦国。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故事的起因,交代了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故事要写什么,并从中可以体会到两国的实力对比,秦王的强硬和安陵的弱小无奈更显唐雎的临危受命之艰。这一“起”文字简洁却直击事件,引人入胜,十分精彩。
文章第二段承接写秦王的骄横狡诈。秦王根本不把来使放在眼里,更加变本加厉将过错指向安陵君,称之为“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则沉着应对,以坚定的口吻回答“否”,继而承安陵君的说法从道义上表明不易地是无扩张之意,只有御敌之心。抵制秦王骗局之坚决可见一斑。承的部分已将秦国的强势和唐雎的弱势表现充分,秦王越是蛮横无理越是表现出斗争的艰苦,唐雎的使命更加艰巨了。这一承可谓延续到位,引申精当。
接下来文章的第三段就是高潮部分,“转”得别开生面。秦王的“怫然大怒”和“天子之怒”并没有吓退唐雎,而是更激发了这个勇士的胆识,在一问一答中唐雎抛出了布衣之怒的威力。不仅有三人的先例,更有天象的征兆,和今日行动的准备。这样一番威武不屈的言辞和“挺剑而起”的行动改变了斗争的局面,唐雎变被动为主动,他的正义凛然,坚强无畏成为了这场外交斗争发生逆转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唐雎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我们为其雄辩之才钦佩之余更震撼于他的勇气与从容。这一“转”实在是妙笔生花,描写精细。
第四段是文章的结局,秦王“色挠”、“长跪”、“谢之曰”并称“何至于此”,“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赢得了这次斗争的胜利,尽管不能最终保全安陵国的土地,但此次出使是不辱使命的。这一结局又以秦王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唐雎形象的高大,语言不多,却最大快人心,让人久久回味斗争的惊心动魄和唐雎的有勇有谋,是谓“合”得精巧,意犹未尽。
[##]
这样一来,从起承转合的精致章法中就会自然解决开始所提出的两个教学重点,解开前文也是课堂中所提出的两个教学中的质疑。
王荣生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指出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叶圣陶对此曾多次明确地论述,他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动的习惯。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这两点。”他还告诫学生,“文学名著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没有素养辨不出他的真味,必需讲求欣赏的方法,才能够领会”①。那么阅读方法(怎么读)是什么呢?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战略上的阅读取向;一个是战术上的通常所说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主要指在哪里,读什么。而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就是教给学生文章在哪里读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了解了起承转合的妙处之后再进行复述就会有了创作的基本思路,这样的解读长期坚持下来无疑对学生读写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言文中有一类文体是“说”,主要是通过叙事来说理,含有议论的成分。形式上有先叙后议的,如《捕蛇者说》;有先议后叙的,如《少年中国说》;有边叙边议的,如《黄生借书说》。“说”体的文章类似于现在的缘事而发的说理文章,所以学习好这类文章可以提高学生围绕一个道理进行论述或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能力。利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严谨的思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堪称起承转合的精品。
文章第一段先从蛇的外形、毒性、药性三个方面说明了开篇之句“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如此之毒,却因“当其租入”,永州人就“争奔走焉”,到底值不值得呢?开篇极言“尽死”、“无御”的危险,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让人在心里也留下了一个疑问——冒死捕蛇真的比缴纳赋税更能保命吗?文章起笔就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起笔我们可以了解捕蛇的缘由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现象。
第二段承接上文交待了一个典型人物——蒋氏。蒋氏悲伤的讲述让我们更加坚信了捕蛇的危险——两代人丧命于捕蛇而且自己也屡遭生命危险。文中反复的语言和“貌若甚戚”的神态描写让我们不禁同情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的谋生生活。然而让人略有不解的是即便如此冒生命危险的事,蒋氏却直言是“专其利”。承接印证充分,更悬念重生。
遭受毒蛇之苦让听闻的“我”不禁“悲之”,善良地想帮助蒋氏更役复税,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蒋氏竟然露出更加为难的表情,不仅“大戚”而且“汪然出涕”。至此,悬念已令人急于想解开这个谜团,到底赋税比毒蛇可怕多少倍呢?接下来蒋氏的一番哭诉告白让我们解开了前面一层层掀起的悬念,这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转。文章第四段中蒋氏先坦陈心曲“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表明赋税之苦的确是重于蛇毒,然后从生存情况、生活常态、冒死次数、危险程度四个方面一一陈述,对比出了捕蛇虽为下策,但它比起那时时面临十室九空的境况,天天遭受鸡犬不宁的生活,日日因赋税而冒死的生活已经安宁许多了。比较那些不能享有其利“非死则徙”的相邻生活中,蒋氏只需“吾蛇尚存”就可以“弛然而卧”,完成“时而献焉”的任务就可以“熙熙而乐”,难道这还不能庆幸吗?当然我们在接受了蒋氏的理论之余也深深地记住了那因赋税之苦而无奈捕蛇的一声叹息。文章在“转”中为我们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读者不禁感叹赋税之毒的确重于开篇所写的异蛇之毒。可谓转折跌宕,释疑充分,对比深刻,荡气回肠。
文章读到此处,我们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文章第五段恰恰在此就借用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也”的观点,寄托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并由此希望考察民风的统治者得知此事,表达了一个积极的文人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感。文章“合”于此,然情未止——为百姓疾苦而痛心疾首的文人形象渐渐清晰。文章“合”于此,然理更明——层层设疑到剥笋式地释疑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之下严密的逻辑思维,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记录下来的封建社会的一些现实生活。
“文章行文曲折有致,波澜横生,常常语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②说理的透彻无需高声呐喊,有时严谨地水到渠成不失为一种策略。读《捕蛇者说》可以领略这样一种行文之美,一种起承转合在论证说理中表现的逻辑思维之美。
三、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正如诗人流沙河诗中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地激起人们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③如何学习才能触及到国人的审美情趣?途径很多,但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脍炙人口,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中国人一直保有的桃崇拜情结,而且因为文中桃花源的美好,将“世外桃源”那亦真亦幻的景象朦胧地定格在了中国人的想象里,成为人们向往憧憬的圣地。而要嗅出其中的芬芳就不妨从起承转合的结构中慢慢品味吧。
教学常态下本文可以按照经典老篇目的传统教法,让学生按照渔人的行踪线索梳理文章,在重点章节即进入桃花源部分做着重的分析。但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能掀起古今人们如此之多的向往之情,虽都未曾亲眼一见,但美好就不折不扣地扎根在中国人心里,恐怕小小的一个游踪解读是不够的。那么试着从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去看,也许能品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文章开头起笔不凡,四句话,却各有各的作用。第一句交待了渔人的身份、职业,其如常人普通,又比常人更谙熟捕鱼之事,给人真实可信之感。第二句就写到常年往来于打渔之路的渔人“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不禁产生一种神秘感。第三句最为重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着力描绘了桃花林花草鲜润美丽、桃花花瓣随风纷飞的迷人景象。“欲穷其林”,这段神秘地带是否会出现什么更加莫测的奇境呢?这一起笔虽还未提及桃花源,却已让人心驰神往,铺垫成功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已经形成。
文章继续跟随渔人的游踪,小心翼翼地推进着。一山、小口、舍船、极狭都没有阻挡住渔人的好奇心,而读者的期待心理也慢慢升温。终于,在“复行数十步”后,“豁然开朗”!这一层层推进的笔法让桃花源的面貌不再是犹抱琵琶。平坦开阔的土地,整齐排列的屋舍,适宜往来种作的肥沃的田地、清澈见底的池塘、挺拔苍翠的桑树竹林,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富庶、宁静的风景之地。而期间男男女女如同世外之人的穿着打扮,和老人小孩各得其乐的祥和神态更让人坚信这是一方宁静的乐土。承接之笔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和审美要求——既曲径通幽才得美景,又可感受到不同于世俗那黑暗疾苦的源中景象,这一笔可谓不负众望,渲染出了桃花源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好。然而这一重的审美还不够。那么再跟随渔人的深入探访继续领略桃花源下一重的美好。
文章“转”笔描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受到的礼遇。渔人的真诚回答换来的“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足见源中人的热情好客。而自述先世来此地的缘由和听闻源外朝代更迭的情况,能让人理解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理由。没有战争的纷扰,没有颠沛流离的安居乐业在当时遭受兵祸连结的东晋人来讲是多么的宝贵,令人向往。所以桃花源成为当时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也成为了后人追求安定和谐、民风淳朴的不解情结。“转”笔不仅更加细致地描写了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也将作者的心中宿愿浓墨渲染成一道“人”的风景。高潮至此,桃花源的庐山真面目也完全呈现。
文章最后写到太守“不复得路”、高尚之士刘子骥“未果,寻病终”、后人无问津者。这些贴近真实的记叙含蓄地表明了在当时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
对今人而言,桃花源中的部分美好已不足为奇,但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民风的淳朴和睦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桃花源的美好不仅在人们的心中,更希望在现实中感受得到。因为世外桃源所牵出的是古今人一种美好的心灵向往。“合”中有遗憾,更留有余味,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心中美好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曲折回环,引人入胜让我们再次领略“起承转合”的行文妙处,它将审美境界层层推开,步步渲染出读者心里所期待的美好景象,又在最引人注目时戛然而止,留下落英缤纷、亦真亦幻之景让人神往。品出其美,亦掌握了审美的步骤。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从“起承转合”的角度进行文章解读的一些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有很多篇目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一起点的分析方法,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读写能力,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在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中同样可以采用这一分析方法,解决浅易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当然“起承转合”标志着文章的层次,这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同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编著的《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语文系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第60页。
②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试验本)》九年级第二学期(200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52页。
③戴余金主编的《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语文系列·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第195页。
杜鹃,上海复旦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