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够。作文评卷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第一天是学习评卷标准,第二天是试改,第三天逐渐熟练,第四天才能开始加快速度。一个智力不算差、业务还熟悉、责任心较强、有一点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10天内只改一道作文题,怎么不行?把问题引导向评卷员身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高考作文评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包办一篇作文,一向有二改有复查,有的甚至还有四改五改。但是,靠复查查得过来吗?复查的又该是什么样的人物?需要四改五改的卷子多了,难道要等来年才公布分数?
评卷员也是人,是人就有好恶,是人就会犯错。要求评卷员分得清48分作文和49分作文的区别,是奢望,是苛求,是天方夜谭。数理化所谓的押轴题,一题10来分,有几个人能明确区分7分和8分卷子的区别?有谁对他们加以指责过?我们对难以区分十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的数理化教师、评卷员十分宽容、理解,却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评卷员评高考作文时明确区分那六十分之一的区别,是什么道理?
笔者已参加了将近10年的高考作文评卷,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让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比赛规则”,做到知己知彼,一战必胜。
一、收获一颗定心金丹
“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在特殊的场合,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所写的一篇应试作文”。
这是一句在广东语文高考作文评卷场上长期流传的“名言”,其拥有者便是主持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已长达10年的陈妙云教授。从这句明白无比而又饱含感情的话语中,从它那多个修饰语中,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强烈的信息:
科学,宽容。
在评卷场上,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不怕你(的作文)有缺点,就怕你没优点”。
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有满分的作文?不要说中学生在高考场上写的作文不可能没有缺点,哪怕是鲁迅和郭沫若,他们哪一篇文章不能挑出毛病呢?就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健康的人一样。只不过一个人有毛病,是不是就该叫做病人呢?有缺点的文章是不是就是不好的文章呢?一切是相对而言的,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新颖”、“表现力强”,都只是相对于同样是十八九岁的中学生而言的。2006年及其以前,发展等级细分为12点,“每一点要求都是最高的评论,达到任何一点就已达到大师的水平”。评卷场一再强调:“评卷员必须解决思想障碍,要充分意识到这只是高中毕业生的应试作文,其‘深刻’只是高中生的‘深刻’,不能要求他们深刻到鲁迅先生那样的高度;其‘文采’也不能要求似朱自清;其‘创意’也不能以郭沫若创作新诗来衡量;其‘优美’不可能是像茅盾那样。只要有一点长处,就要找出来给予奖励。”
评卷员最认可的高考作文是什么?文思清晰,令人回味;内容新奇,想象无穷;文采飞扬,赏心悦目;说话在理,推断严密;分析入微,引人深思;材料丰富,点化独到;卷面整洁,字体美观。
最厌恶的是什么?空话、大话、套话、鬼话,宿构、照搬、抄袭,幼稚化、一般化,庸俗低级,胡编乱造,错误连篇,漏洞百出,简直是在“侮辱评卷员的智力”。
二、了解一套评价标准(见附表)
1、关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分值
基础等级50分,占绝对主导地位,已长期如此。近两年,个别省市增加了发展等级的分值为20分,是根据该省市的文化底蕴、高考导向、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而定的。但大部分省市仍然坚持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5:1的分数比例,体现了评分体系的深思熟虑和稳定导向,也完全符合大多数考生的语文水平和思维发展层次。
2、关于发展等级的变化及其影响
2007年发展等级浓缩为四个要点:立意点、材料点、语言点、见解构思点。相比于2006年的12点,显得简单了许多;而且每个要点所分的四个等级,理顺了与基础等级的关系,操作性更强,为评卷带来了方便。由于发展等级的发展点的变化,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更强调对考生作文整体印象分的把握,广东评卷场建议评卷员先打整体印象分,然后才分项打分,而以前刚好是相反。
三、把握一个根本要害
话题作文要不要审题?不必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反问一句:话题作文是不是作文?是作文就得审题,话题作文当然不能例外。切合题意永远是写作的首要要求,审题永远是写作训练的首要阶段。审题不正确,南辕北辙,语言再好也白搭。要不然,不管写什么作文,你都把《义勇军进行曲》反复默写几遍,把《报任安书》、《背影》、《驿路梨花》默写进来,那不都该判“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了?
无论是哪一年,高考作文评改一直坚持以内容(题意)为主的大原则。
高考作文题目中总有这么句话:“在话题作文范围内”。“在话题作文范围内”是符合题意、切合题意的,“与话题有关”可就不一定了。那么,什么叫做话题作文范围“之内”,什么叫做与话题“有关”?这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要求。打个比方说吧,你坐在课室里,这间课室四壁之内所有的人和物、所发生的事,就是“在课室范围之内”;隔壁班的就叫“有关”;隔壁班跟自己班还有个“共墙”,从宽可以算“擦边”——基本符合题意;越来越远的,就叫“偏离题意”、“完全离题”。
下面,以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场上对“传递”话题的把握标准,逐一具体分析。
⑴ “传递”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由一方传给另一方。
引申义:可以引申为“传授”、“传播”、“传承”、“传送”、“传达”、“传告”……有“传”的意思就可以了。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用本义或引申义来展开都是可以的,都在话题范围之内。
⑵如何把握“传递”?
从含义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也可以写“递”;从“传授”的内容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一个具体的物件(如苹果、茶杯等),可以写“传”抽象的事物(如思想、情感、精神、态度、情绪等),也可以是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东西的“传”(如技艺、武艺、经验等)。
⑶从“传递”的次数看,写“传”一次可以,写“传”N次也可以,哪怕是写“传”半次,传到一半没有传下去也是可以的。
⑷从“传递”的关系看,可以写“传”和“递”,也可以只写“传”不写“递”,可以只写“递”不写“传”。
⑸从“传递”发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写主观性的传递,也可以写客观性的传递。主观性的传递,是传递的主体在走动,主观上刻意传递;客观性的传递,是不自觉的传递。
⑹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是单向的传递(如由祖辈到后辈,由前到后等),可以是双向互动的,也可以是多向的,甚至可以是辗转曲折的。
⑺从“传递”的话题角度看,考生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原因、目的、好处,可以写谁在传递(传递的任务落在谁身上),也可以写传递什么。
总之,以上所列方方面面都在话题范围之内,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在范围内,就应着重对“传递”的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创新性给予评价,同时着重考查考生对该认识的表达能力。
[##]
四、重视几处关键环节
1、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一篇800字的作文,不管用的是哪种文体,不管写的是什么内容,都只能够有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思想(论点)、一个中心人物、一个中心事件(事例)。当然,一个中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分论点。
2、内容充实,材料丰富
写记叙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把相关的人和事有机地组合起来,把其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抒写出来,内容就充实了。一篇议论文,相对详细地列举、分析了两个例子,辅以两三则材料,就不单“重点突出”,还相当“丰富”了。内容充实,但不需贪多;多而嚼不烂,就成了堆砌。议论文等次的高低,不决定于事例的多少,而决定于分析、挖掘的能力。
3、感情真挚,有个性化
这一点对现在的考生来说,好像成了最高的要求。都是中国人,都是吃大米长大的,都是十八九岁的人,何必把自己当作外星人,把自己当作是空气喂大的,何必尽说些中国人、地球人听不懂的东西?感情真挚、思想正确,只要不在作文里主张、赞美违法乱纪,不提倡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就行了。就像2001年四川省不是出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潘金莲的选择》吗?为“千古淫妇”叫屈、辩护的中学生作文能够得高分,一方面可见我们现在社会的宽容和理性,另一方面更要明白的是,该文章并不与现代法律、文明相抵触:不可能认为潘金莲把武大郎整死了有任何合理性。要做到感情真挚,只需立足于生活:自己的生活,周边人的生活,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要特别重视观察、思考、提炼、表达高中三年的生活。21世纪的将近20岁的高中生,开口闭口说“司马迁爷爷”、“邓小平伯伯”、“雷锋叔叔”、“张海迪姐姐”、“杜甫先生”、“我的仆人”;对未来的想象,甚至远远达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及水平,难免让人觉得矫情、幼稚。
低龄化作文在高考场上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低龄化,一落笔就是幼儿园、小学、中考的故事,举的例子就是小马过河、司马光砸缸、列宁与士兵之类;二是认识思考低龄化,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表达能力都只是停留在一个小孩的水平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会、提炼,长期、普遍滞后于成长年龄。所以,能够在考场上写高中阶段生活的考生,能以高中阶段所达到的思想感情贯串起小时候的人和事的考生(这也是名家写自己的童年故事同样能成为名篇佳作的原因),不仅容易被判为“感情真挚”,还显得“深刻”、“有个性”。
如果虚假化、低龄化、幼稚化还可以原谅一二的话,粗俗化、庸俗化、低俗化就面目可憎了。2004年广东省第一年自主命题,话题是《语言与沟通》,不少文章、段落就显得相当的不得体。择几则如下,千万引以为戒:
——广东人到北京旅游,上了公交车,他掏出10元钱对售票员说“见过没,见过没!”售票员不理他,这个广东人于是不停地说:“见过没!见过没!”售票员忍无可忍,从包里掏出一张100元大钞票,对广东游客说:“你见过没?见过没?”最后才弄明白,这个广东人要去“建国门”。
——广东人去酒店吃饺子,对服务员说:“睡觉(水饺)一晚(碗)多少钱?”服务员没理她。广东人以为没有了,接着问:“那摸摸(馍馍)多少钱?”服务员气得大骂“流氓”。
——广东人到商店买高压锅的皮箍,对服务员说:“小姐,屁股多少钱?”
——某领导到农村去视察,到了农民的瓜地,农民切开了西瓜。陪行的地方官员对领导说:“你吃大便(瓣),我吃小便(瓣)。”
——广东人旅游问路,比划半天不得要领,气得自己半死,说:“同你讲成日(跟你说了这么久),你都母鸡(唔知:不知道)!”
——户籍警察到广东人家里查户口,问他家里有多少人。这个广东人说:“家里就一个妻子,一个妓女。”听得警察一愣一愣的,最后才搞清楚,他说的是“侄女”。
——一天,老师走到教室外面,听到教室里一男一女的对话。男生说:“你先脱。”女生说:“你先脱。”男生说:“我不脱,你帮我脱。”女生说:“我帮你脱?你帮我脱还差不多!”男生说:“要不,一起脱?”听得教室外的老师气急败坏,最后才知道,原来人家是在争论谁先“拖”地!
4、语言流畅,有表现力
由于高考作文有“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因此,直接表明观点、情感的语句,从标题到行文各部分都要适时体现,这样既可以使文章避免偏题或跑题,还可以不断引起评卷员的注意,避免阅读评判的偏差。如果能够做到以精彩的语言开篇结尾、注意修辞的灵活运用、景物的形象描写、句式长短错杂、词汇丰富恰切、名言警句意蕴精妙,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文章当然又上了一个档次。
以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广东省评卷标准的一号文为例:该卷是满分卷,导向就是——像这种文章就可以得满分。当年的这篇文章因为表达项而加分至全文满分,是一个特例。为什么它能够加分呢?该文章的评语是:“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并且运用得很好。用了6个排比段……”用“排比句”甚至是“排比段”就是“有文采”?不是的。请继续看评语:“……表达了丰富的想象内容,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关系。结构新颖,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词汇丰富,为了表达‘移植’这个意思,它每一段都用了相类似的词语作为开头,‘****’、‘戴着’、‘换上’、‘装进’、‘借’,使每段的开头的语言基本相同,但不呆板,可见该生语文功底相当深厚。”可见,要做到有文采,要得到评卷员的高度赞赏,要得到满分,也并不难。当然,修辞、句法、词汇、结构等等的技巧,都必须建立在“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想象丰富合理”的前提下,这才是当年对该文的根本性评价。
5、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考生在卷面整洁方面可能还比较容易做得到,特别是现在的网上评卷,由于扫描的关系,格子原有的线条都去掉了,卷面比纸质的要清晰些。关于书写问题,在谈高考作文特点时已谈得相当多了。这里只就2007年高考作文错别字的评卷处理谈一谈看法。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和教育部的规定,作文评卷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算一个),不封顶。因此,试卷中取消了原来雷打不动的第二小题——汉字书写。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场做了调整:只出现1-2个错别字(评卷软件已设置了标明错别字的标志)的不扣分,第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扣4分,4分封顶。这种调整到底是否合理、公平,以后会不会成为惯例,都不是考生要特别关注的,考生要注意的是这里边的分数关系。
以前考查汉字书写的选择题,其难度是:2006年为0.48,2005年0.48,2004年0.60,2003年0.13,2002年0.74,2001年0.26,6年平均得分率只有44.8%,也就是这道题要让每个考生损失1.66分。往年,考生在作文里因错别字而被直接扣的分,大多在2分左右。在调整标准的情况下,2007年广东考生普遍因错别字而扣分达到3分,被扣4分的也不在少数。这样,与往年的两处失分基本持平。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封顶,该有多少考生因错别字要被扣多少分!
调整标准是无奈之举,是写汉字的中国人的不光彩。无论怎样,卷面整洁、书写规范、错别字少的考生,终归是要占便宜的。
林旭升,男,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