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古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但古诗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在实际的阅读鉴赏中很容易陷入误区,循环在怪圈中,难以提高。现将几种常见的误区分析如下,以求取得突破。
一、简单分析 扼杀诗意
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人则不顾艺术创作的规律,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对诗歌进行纯理性的、科学的分析,结果扼杀了诗意,丧失了情趣。如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明人杨慎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若真改为十里,虽合事理,又怎能表现出江南的千里春色?不但使得诗歌索然无味,而且也阻断了读者的想象力。
诗歌要反映真实的生活,但并不是对生活机械地模仿,而是对生活本质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诗歌中运用的想象、夸张等手法,有时虽不合理,却极合情,同样是艺术上的真实。“白发三千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感人至深的诗句难道不是更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深哀巨痛吗?
二、穿凿附会 任意拔高
中国诗歌创作历来就与社会、政治联系紧密,很早就有寄托象征的传统,后来又有很多咏史、怀古、讽喻政事的作品,有些人往往脱离诗歌本身,比附历史,牵会政治,使其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甚至把有一些原来与政治无关的“无辜之作”也要牵引进来,穿凿附会一番,使诗歌出言必有寄托,下笔必有映射。
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滁洲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本来是一首山水佳作,借景抒情,聊有寄托,但却被人认为通篇比兴,句句寄托,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好端端的一首写景诗,被说成了一篇毫无趣味、单纯说教的政治诗。
古典诗歌语言简洁,运用意想,寄托象征,咏史怀古,故含蓄深刻,有时甚至隐晦曲折。如果阅读鉴赏中只是从表面入手,知其字词含义,泛泛而谈,就难以得其味外之味,言外之意,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要克服这些,兹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解——感受——评价”三步阅读法,例说于下。
第一步,理解: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1、从标题、体例人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观沧海》,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观沧海的所见所想;《山坡羊·潼关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从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等;按表现手法可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喻今,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于谦的《石灰吟》;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如岑参的《逢入京使》。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及生活的历史背景。感情是诗的生命,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倾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之情以及思想主张。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隐晦曲折的。知人论世,就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诗人的作品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清楚作品中出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其次在平时阅读古典诗歌时,要注意积累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资料,对于重要诗人,要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一般诗人,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第三须搜索记忆仓库,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去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
3、从意象人手,体味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于组接画面,从而形成对全诗整幅画面的感知,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从注释入手,把握理解关键。
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第二步,感受:联想想象,引发共鸣
下面介绍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
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泡”——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意,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展开想象的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次创作空间;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略的语意;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
诗是抒情的艺术。诗的鉴赏,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歌,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鉴赏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统览一下古诗,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外乎以下类型:惜别、思乡、惆怅、感伤、哀愁、孤独、达观、闲适、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末酬、愤世疾俗等等。同学们只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积累,准确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回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学生)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因此,对古诗的阅读在“入诗”的基础上还需要“出诗”。
第三步,评价:语言入手,合理赏析。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妙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互文、反复、双关、借代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抑扬、用典、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变换角度等。其中虚实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诗歌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现实情境为“实”,想像情境为“虚”。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是由实见虚,把景物和心胸揉为一体,透射出作者的抱负、气度和诗的哲理。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写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诗歌先实后虚,虚实相济,给我们提供想象的无限时空,个中奥妙溢于言表。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2、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方式。
其一,它以描写为主,变换角度,注重渲染。诗歌注重绘景,绘景多变换角度。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极目远眺之大景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的壮阔景象,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天边“白云间”流来。“远上”二字,变换了写景的角度,使画面呈现出动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将“一片孤城”置于“黄河”、“白云”和“万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显其孤单、渺小。整个画面给人以苍凉、悲壮、雄浑、开阔之感。其二,它以抒情为要,或直接或间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叙述插入,注重“典型情节”,塑造鲜活形象。不仅仅叙事诗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诗也常会插入一些叙述性的“情节”,以形成叙述和描写的完美结合。我们学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时间推移为序,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难以割舍的过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师采药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都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其四,以议论明旨,双关含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3、咬文嚼宇,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和风格。
“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清·李调元《赋话》)因此,评论诗歌要注意品析关键字词,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鉴赏规律。特别要抓住“诗眼”,即一句诗中的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独钓寒江雪”的“独”字等等,往往以一字传神,映出全诗的神韵。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和多感性。鉴赏时要关注语言鲜活的形象美,要关注画面的动感,要注意语言鲜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黄鹂、白鹭、红日、黄花等),要注意诗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应该熟悉的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飘逸,冷峻、豪放、婉约、雄奇、风趣……答题时,可与有关作家“对号入座”,可结合具体语言和意境,识别其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朱翔华,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