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
讲授或研究汉语史回避不了有关音韵学的知识,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讲这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也怕学这类知识,音韵学这门学科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薄弱学科。表现为能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少,选学这门课的学生少,科研成果少。这种“三少”局面形成的原因,从对师生们的调查来看,有三个方面:①多数人认为音韵学知识枯燥,缺乏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②传统音韵学离现时代太远,学习者普遍感受到学而难以致用。③学习者由于缺乏有关音韵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拿起音韵书而看不懂。这类不利因素大大制约着这门曾经辉煌的学科的历史传承,不利中华文化的传播。为此,本文从历史和功用的角度,宏观上对这门学科做些推介和分析,以飨学习者。
2.语音学和汉语音韵学
语音学和音韵学不同但关系密切。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科学,它分析出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研究各种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气流机制,舌位高低前后等等。教会人们如何分析语音的结构和组成、变化和发展,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音韵学则是研究古汉语的音型和音韵单位的变化,及其组合规则和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清代音韵学家劳乃宣在《等韵一得序》里说我国音韵学有古韵之学、今韵之学和等韵之学的分别,所谓“古韵之学,探源六经,旁证诸子,下及屈宋,以考唐虞三代秦汉之音也。有今韵之学,以沈、陆为宗,以《广韵》、《集韵》为本,证以诸名家之诗与有韵之文,以考六朝唐宋以来之音是也。有等韵之学,辨字母之重视清浊,别韵摄之开合正副,按等寻呼,据音定切,以考人声自然之音是也”。可见,音韵学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记音工具的运用上。研究目的方面,语音学意在从人类语言的各种声音现象中,揭示语音的实质和规律,从其分支来看,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的组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历史语音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规律;描写语音学则是详实呈现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的真实存在状态;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而传统音韵学多采用系联法、类推法、比较法,前者重科学后者重经验;在记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记音无论是譬况、读若、直音还是反切,均是用汉字标音,而语音学则采用的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其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均有差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3.汉语音韵学的历史沿革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其历史沿革兼及学科性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3.1.先秦两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音韵学的萌芽期,没有专门的韵书出现,人们关于音韵的知识散见于汉代学者为经籍注音,所能做到的大致相当于能分辨哪些字同音,哪些字双声或叠韵,遇到不识字对其注音主要采用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所谓譬况就是采用打比方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如《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依照何休的说法,长言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短言发音急促,为字调中的促调。读若又写作读如,相当于用一个常用的音同或音近的字给不识字注音。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直音就是用一个与被注音的字完全同音的字来注音。如《汉书·高帝纪》:“子婴诛灭赵高,遣将将兵距?i关。”服虔注:“?i音尧。?i山之关。”这三种注音方法虽然在人们对语音内部结构知识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解决了不少注音问题,但其笨拙性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陈澧所说:“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发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发又穷。”因而,时代呼唤新的注音方法的诞生,也要求音韵知识有更高的发展,于是,汉末零星地出现了反切的注音方法,预示着专门研究音韵的学问即将出现。
3.2.魏晋南北朝。这时期虽是一个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时期,但写诗作文的风气很盛,随着汉末兴起的反切注音法的逐步流行,又加上印度佛教的传入为满足翻译佛经的需要,许多文章家自觉接受印度语音学的影响,音韵学知识得到长足的进步,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称为传统音韵学的草创期,主要有两项内容——辨出了韵母类别和四声区别、编纂了最早的一批韵书。据《南史》记载,永明年末,沈约、谢眺、王融等共同推敲文章,意气相投。周?善于识别音韵,发现四声。沈约作《四声谱》力主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开创了“近体诗”的先河。韵书方面,据岑麒祥先生考证魏朝李登所作《声类》是我国第一本韵书。唐朝封演《闻见记·文字》说到这本书时写道:“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稍后有晋朝吕静《韵集》,但都以亡佚。据王国维考证,六朝韵书有十七部之多。《隋书经籍志》和陆法言《切韵序》所载记有段弘的《韵集》八卷,李概的《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音谱》四卷,释静洪的《韵英》三卷,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阳休之的《韵略》一卷以及杜台卿的《韵略》和潘徽的《韵纂》等等,这些韵书基本上都按照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顺序编排。齐梁之间又出现了周?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王斌的《四声论》,张谅的《四声韵林》,刘善经的《四声指归》,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这类韵书都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的。陈寅恪先生认为宫、商、角、徵、羽是中国的本体,平、上、去、入是西域输出的技术。魏晋以后,韵书虽出了很多,但各家对于各地土音取舍不同,因而韵书各有乖互,缺乏统一性,不利于语言传播,时代呼唤更具规范化的大型韵书的出现。
3.3.隋唐两宋。是古典音韵学的成熟期,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出现标志着“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局面的结束。根据巴黎国民图书馆写本《切韵》残卷考证,该书分平声上二十六韵,平声下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共一百九十三韵,所收字数,据封演的《闻见记·声韵》所说,共12150字。《切韵》出现之后,增广《切韵》的韵书很多,影响大的有唐孙?业摹短圃稀罚?纬屡砟辍⑶裼旱仁芑实壑??嘈薜摹豆阍稀罚?浜蠡褂小都?稀贰ⅰ独癫吭下浴贰ⅰ段逡艏?稀罚ń穑┑鹊龋?庑┰鲜楣餐??戳恕扒性舷低场钡闹泄乓舻难芯啃戮置妫?湓诤河锸飞系牡匚皇?种匾??梢陨贤乒乓簦?峦平褚簦?执?河锲胀ɑ昂透鞯胤窖缘挠镆粝低常??旧峡梢源印肚性稀芬粝迪低成系玫浇馐汀
此时,除了韵书之外还有一些韵图。所谓韵图,其实是一种表格,同一直行表示声母相同,同一横行表示韵母、声调相同,共同反映汉语声、韵、调的配合关系,现存较好的有《七音略》、《韵镜》等。另外,该时期还明确辨出了三十六字母,即汉语音韵学中的声纽的代表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声母,最早为唐末和尚守温参考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整理出三是字幕,后来宋代又将三是字母增为三十六字母,大约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
[##]
语音理论方面有颇有建树,形成了朱熹为代表的“叶音”学说和吴蜮为代表的“古音通转”学说。这两种理论针对古今音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前者没有注意到语音的历时变化规律,为了求得用今音读古书时的和谐,不惜改变音读,以求协句;后者运用归纳法全部考察了上古韵部,认为“叶音”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古今音变的道理,死守今音不放,现在某韵之字,古代不一定在这个韵,有可能转到另一韵部,今音有今音韵部,古音有古音韵部。
3.4.元明时期。语音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语言方面,称得上音韵学的转型期,标志着近音研究的开始。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该书虽是为北曲而作,但完全反映了十四世纪的北音状况,就声调来说,当时的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阴、阳,和今天北音情况大体一致;其韵类分十九部,和今天的北音相差不远。自此之后,明代乐韶凤、宋濂的《洪武正韵》,朱权的《?林雅韵》,兰廷秀的《韵略易通》,毕拱辰的《韵略汇通》,樊腾凤的《五方元音》等汇聚成一股研究北音的洪流,为我们今天研究普通话的历史积累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在语音理论方面,陈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鲜明地提出了历史的语音观。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说:“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读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其次,创立了研究上古语音的科学方法,“惧子侄之学《诗》而不知古音也,于是稍为考据,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着,采之他书也”。在此他强调本证旁证并用,相互参照,以确凿的、众多的论据,归结出上古的语音规律来。同时,他在《读诗拙言》中又说,可以从《说文解字》形声字的声符中,找出古音的规律来,以进一步证实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
3.5.清代。是传统语言学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可谓“小学”的大总结期,音韵学同样得到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古音研究独树一帜。古音即先秦两汉语音系统,早在宋代吴域、郑痒等人著作中就有零星的论述,但到了清代蔚为大观,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古音学家,如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等,他们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改进研究方法,成就卓越。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5.1.上古韵部研究。他们依据《诗经》等先秦韵文、《说文》的形声字,采用系连法归纳古韵部。首先,清初经学大师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如下:
(一)东、冬、钟、江;
(二)支、脂、之、微、齐、佳、皆、灰、?酰
(三)鱼、虞、模、侯;
(四)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
(五)萧、宵、肴、毫、幽;
(六)歌、戈、麻;
(七)阳、唐;
(八)耕、清、青;
(九)蒸、登;
(十)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等逐步有所修正。江永分为十三部,戴震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和江有诰分为二十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
3.5.2.上古声纽的研究。首先,学者钱大昕依据大量的材料,得出有关古声母的的两个重要结论:①古无轻唇音,即三十六字母“非、敷、奉、微”四个轻唇音,在上古要分别读为四个重唇音“帮、滂、并、明”。②古无舌上音,即“知、彻、澄”三个舌上声纽,上古分别读为“端、透、定”三个舌尖音。其后,章太炎提出“泥、日”两个声纽上古应读做“泥”,其弟子黄侃考定上古有十九个声纽,都颇有影响。
3.5.3.古声调研究。清代学者也作了许多努力。段玉裁提出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声,黄侃则认为只有平、入两个声调,江有诰和王念孙都主张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
4.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的功用罗常培先生曾一言以蔽之:“音韵之学,功用至广。”就其与其他学科联系来看,它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此不做阐述,仅从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学习的角度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4.1.汉语音韵学知识利于了解汉语发展状况。
汉语是几千年来华夏语不断融合别的语言丰富发展起来的,其使用者除了汉族外,还有绝大多数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其他兄弟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方言和雅言并存的状态,其方言的复杂性涉及到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习俗、文字等多方面原因,要想真实地了解汉语的发展状况,汉语音韵学知识便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比如学习现代汉语时,我们会面对异读字的读音问题,一个字到底读什么音,我们不能评主观偏好随意取舍,要以古音古读为历史依据。例如“波”字过去有bō和pō两种读音,但选定规范读音时,选用了bō而摒弃了pō,原因在于《广韵》的“波”读为博禾切,“博”属于帮母,帮母为不送气的双唇音塞音“b”。
汉语音韵学对于了解汉语发展状况的重要作用,王力先生指出:“是建立汉语语音史的主要根据。”但在运用古代韵书和韵图,他又提醒我们不能拘泥于正统观念,他说:“前人看重《广韵》、《集韵》,轻视《五音集韵》、《中原音韵》,特别是轻视《韵略异通》、《五方元音》等;看重《七音略》、《切音执掌图》,轻视《等韵切音指南》,特别是轻视《字母切韵要法》,那是不对的。”
4.2.汉语音韵学知识利于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典籍浩于烟海,韵文尤其丰富,都讲究节奏和押韵,追求语言的音乐美,甚至部分散文也把和谐的音乐美视为建构的目标之一。到了唐代格律诗兴盛,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韵文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例如: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但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误认为大诗人犯了低级错误——违反了做律诗要求平仄交替的原则,其实不然。
4.3.汉语音韵学知识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过来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语音变化明显,今音与古音之间仍存在着许多不可分割的地方,例如粤方言保存着古代的-m,-p,-t,-k等韵尾,吴方言比较完整的保存着古代全套的浊音系统,都可以拿来和古代韵书、韵图相印证。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甚至能利用方言的事实来重建古代的音值。”如果运用音韵学知识指导汉语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拿说广州话的人来说,由于广州话中保留着收-m的韵尾,而这种韵尾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原来有-m韵尾的字都变成了-n韵尾的字,根据音韵学知识,广州人学普通话时,应注意不要把-m韵尾的字带进普通话,利用-m变-n的规律,将自己话中的-m韵尾的字都读成-n韵尾的字,这样触类旁通,学习起来就方便多啦。
5.汉语音韵学的学习方法建议
汉语音韵学的功用凸显出该学科的学习价值,为了能学好它,向学子们提三点建议:
5.1.治史
研究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历史,宏观上对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学习盲目性,可从三个方面下功夫:①搜集研讨一些前人撰写的带有综述性的文章或对前代音韵学家及研究著作的介绍的文字,如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59年)、李维奇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述评》(岳楼书社1995年)、林涛和耿振生合著的《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等都是难得的佳作;②研习当代研究音韵学的最新成果,把眼光关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文字与应用》等重量级的杂志以及各名牌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有关音韵研究的文章。③翻阅研读历代韵书、韵图,力求弄通弄懂,不懂得地方多翻阅资料比对求解或请教老师。
5.2.懂音
要求学习者懂得一定的语音学知识,不仅要懂得语音的性质、地位、功用,还要懂得语音的发音机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知道口音鼻音,元音辅音,清音浊音等的区别以及韵律特征、音位、区别特征和音韵规则等内容,牢记韵书韵图上的专业术语,了解古代的注音方法,学会并能灵活运用国际音标记音工具,国际音标有近四百符号,还有许多附加符号,开始时可先学上百个常用音标和一些附加符号。
5.3.实践
当具备了一定音韵学知识之后,一定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可尝试着做两件事:①用音韵学知识重新审视欣赏你阅读过的古代诗歌、词、曲,力求用古音读古文,比对古今音的差别;②利用自己熟悉的方言,最好是一种南方发言,尝试着把其语音描写下来,与你掌握的《诗经》音系、《切韵》音系、或《中原》音系的比较,加深你对语音变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陈澧.切韵考[M].渭南严氏《音韵学丛书》本.
[3]周德清中原音韵[M].中华书局影印讷庵本1964年.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何九盈.切韵音系的性质及其他[J].中国语文,1961,(9).
[8]史存直汉语音韵学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储一鸣,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