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生观认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的主体去理解和尊重,平等地为他们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从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比例上来看,课堂教学的时间仍占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感受对学生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当然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以外还有课外学习,在此,将学生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因此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相应地分为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学生课后反思性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的总体框架
根据评价时间划分,可分为预习阶段、课堂阶段、课后阶段的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客观评价四种类型。要将评价渗透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就有“表一”所列的十二种评价类型。虽然每个阶段又有四种主体评价,但由于各学习阶段的任务、方法、要求不同,往往只侧重于一种评价。
在预习阶段,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自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及主旨、体会感情及主题等,以自学为主,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且预习往往是学生独立完成,可运用多种工具和信息渠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体验了成功。所以这一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基本评价目标,指导、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阶段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为主。因为教师能准确把握课程学习的目标、要求,通过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集中学习语文课。同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注意力、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讨论情况等,可直观地了解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教师评价可在课堂上通过一个眼神、简短的表扬、一句鼓励、同学的掌声等形式表达出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课堂也可适当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同学的肯定,同学互改课堂练习等。四种评价主体相互交叉和渗透,在课堂上,学生也在他评的同时进行着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我评价的准确性。
课后阶段则以客观性评价为主。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方法得以实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希望有客观评价。客观评价是通过测验、考试、作业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寻找学习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为重点复习提供依据,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指导。课后评价以客观性评价为主,并不局限于这一种类型,例如:课外作业就可以同学之间讨论进行互评,有些甚至可以自评。
二、学生学习评价指标
根据学习方法、要求的不同,不同的评价阶段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
(一)预习阶段评价指标
预习阶段注重自学方法锻炼和初步情感体验,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实现三大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从预习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学生预习是信息管理过程。通过学习课文,直观地学习了文中的字、词、句,并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对课文直观信息的采集;再进一步,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蕴含的深层次含意,这是对课文内在信息的采集;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收集、作者情况的了解,均有利于课文的学习,属外延信息的采集。通过对课文内外信息的采集,在大脑中思索,提出疑问、质疑、启发、见解等质疑信息,是对信息分析处理才能得到的结果,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可见预习是学生进行采集处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接受到创造的过程,评价预习的过程也就要体现这个特点,该选取什么评价指标就清楚了。
在预习中也存在学习效率问题。虽然每个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任务,但有的同学用时30分钟,有的用时1个小时,显然用时少的同学预习有成效。相对节省出来的时间可用于锻炼身体,交流,或者学习新的内容。在注重过程的评价中,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预习阶段的评价指标可归纳为以下五个:
(1)直观信息(字、词、大意)
(2)内在信息(情感、含义)
(3)外延信息(背景资料)
(4)质疑信息(提问、不同见解)
(5)过程信息(效率)
为了使评价具可操作性,在这五个一级指标下,分别用若干二级指标评价达成其度。以直观信息指标为例,可从学生对“字、词、句,篇章结构,整体感知”三个方面的把握程度,评价自己对课文直观信息的掌握程度;对内在信息的掌握,则可从总结中心思想、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启发这几个方面考察;……这就形成了二级评价指标,详见表二。其中每个二级指标的达成度分为四级,分别用A、B、C、D来表示——A表示完全做到,B表示各项都基本做到,C表示做到一些,但还不够,D表示基本没做到。评价标准可参照《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文中其他表格中A、B、C、D的意义相同,以下不做另行说明。
(二)课堂阶段评价指标
课堂阶段学生评价的指标,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选择,三个目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是完全割裂的。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同时遵循指标选择原则,一级指标有: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见表三。
(1)情感态度
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倾向、喜好、价值取向等,以及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感情。实践证明,学生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习的实效。以学习动机为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决定了他一心一意学习救国的良方;还有只为当官,为将来名声显赫而读书的,在学习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组织协调、处理关系的能力。再比如学习态度,采取认真的态度,就会紧跟老师的思路,注意每一个语言点,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好;相反,如果盼望早点下课,敷衍了事,老师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学生的情感态度对课堂学习起促进作用,也可起反作用。
(2)学习过程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习过程。无论学生当前的知识能力水平怎样,通过适当的学习过程,都会有提高。因而要求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参加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学习成果水到渠成。学生是否加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可从“自觉性(到课率)、积极性(发言率)、主动性(发问率)、纪律性(违纪率)”四个方面考察,见表三。
(3)学习方法
方法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新课或复习语文时不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这是过分关注语文成绩忽视学习过程带来的后果。例如,课堂上老师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提问、讲解暗含的意义等,所用到的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朗读中有语调、情感的把握方法,课文分析中有分析归纳的方法,讲解、提问中有思考质疑的方法。课堂练习、讨论、问答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语文学习方法,老师示范、学生主动地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最终才能把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在考察学生学习方法时,通过观察学生课堂练习、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运用方法的能力,同时,其“实践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表现,反映学生掌握方法的熟练程度。
(4)学习效果
[##]
课堂上语文学习的效果用“听、说、读、写”四个二级指标来评价,见表三。
(三)课后阶段评价指标
这里的“课后阶段”特指语文课堂学习之后,学生进行语文课的反思、巩固、扩展、测验或考试。如果将预习比作“播种”,课堂比作“耕作”,那么课后阶段就是“收获”。因此这一阶段的评价注重学习结果的测量,除了巩固之外,主要任务是小结这一课的学习得失,为下一课的学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如一个环,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环扣一环。因阶段划分有长有短,学习过程也会是“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只有不断地从学习中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会学,学得越来越好。
评价课后阶段的学习时,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反思得失,并及时查漏补缺,修正下一阶段学习计划并付诸实践,是考察的一个重点。有些同学成绩不稳定,有时觉得很好,有时则一落千丈,与不善于反思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并积累经验有关。只凭一时的热情学习,而热情又不能长久,学习就会产生波动。
过程评价或发展性评价就要关注学习中的这些问题,并体现在评价指标中,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后阶段评价中共设立了四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主要考虑了对学生自学、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的帮助引导作用,如表四。
一级指标:
(1)反思 (2)课外阅读 (3)作业、测验或考试(4)效率
同样,要特别强调学习效率,将其列为一级指标,意在指导学生不仅要学好,还要学得快。语文要学好,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要同步提高,这样才能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三、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确定了评价目标及评价指标,各指标在构成目标时的客观地位及各指标问的关系,是通过权重描述的。并不是所有指标都是一样重要,即有的指标对学生学习起决定性作用,如效率、态度;而有的指标则起次要作用。
权重又称权重系数,是指一个整体被分解成若干因素(指标)时,用来表示每个因素在整体中所占比重大小的数字。每个因素的权重表示该因素在整体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系数集合反映了每个因素与具他因素间的关系。其内容是以具体指标表示并以指标的定量评价为基础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的。同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之和等于1,同级指标分解为各子系统时,每个子系统内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之和也等于1。
权集合的构造方法很多,本论文只简要介绍简单调查统计法(也称直接打分法)。具体做法是:首先邀请若干专家,请他们在列有指标的调查表中,分别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给出权重成分数;然后再统计平均值,即可得到该指标的权重。如果专家在判断时给出的是分数,则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各指标权重。所谓归—化处理,就是将同级每个指标的得分,分别除以该级各指标得分之和,所得的相对数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l。
因为语文属人文学科,在评价时有自身的特点,如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的动态性,评价中量化困难,突出其诊断和指导意义等。没有必要过分追求评价结果在量上的准确性。所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本文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为直接打分法,即通过分析和咨询专家,给出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二、表三、表四。
拟定的权重在实践中还可完善和调整。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根据培养、锻炼重点加大某些指标的权重。例如,当希望学生增加课后阅读量时,可将课外阅读的权重增大到0.4,相应的其他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可减小,总和为1。
总之,学生发展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评价只是手段。本论文力图通过构建评价框架、设立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贡献力量。
姚书雅,教师,现居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