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对席勒美学进行研究时,张玉能先生具有一种非凡的洞见能力和精审独到的概括能力,他洞见到了席勒思想中完整的审美人类学体系,概括了这个体系可能提出的诸多问题。同时,他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富有价值的,因为这使得用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来研究审美人类学问题的存在根据和发展趋势的构想成为现实,为确立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新的美学研究方向彰显出当代意义。不仅如此,还由于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美学的向度上,因此,在对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他穿透了以前一些评论家的盲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发现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悠远的风光,在对它们给予正确客观评价的同时,也比较令人满意地回答了其对于当下美学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张玉能先生是当今国内研究席勒的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从一九七八年师从蒋孔阳先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之久了。这期间,除了他的学位论文《论席勒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美学体系》之外,他一直在席勒美学思想领域孜孜不倦地探求着。天道酬勤,他的收获也是丰硕的,两本译著《席勒散文选》、《秀美与尊严》和一本专著《审美王国探密——席勒艺术与美学文集》以及多篇研究席勒的学术论文,奠定了他席勒研究专家的地位。这种丰厚积淀使他进一步运用新的学术成果来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精微成为可能。他运用人类学的目光在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思想中洞见了人类学的性质,并由此精确地勾勒出了席勒完整的审美人类学体系,精当地概括了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这就形成了他的29万余字的新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概括来说,这部著作有如下特点:
一、周密严整的逻辑架构、清晰完整的理论论述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的审美人类学思想虽然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里,但在他的其它论艺术和文学的散文里,在他的诗歌及戏剧里都有或集中或分散的论述,因此,要从其相对庞杂的美学思想里进行科学地归纳、独特地概括却并非易事。作者过去的研究与其他人的研究多是在人道主义的视角下进行的,但人类学研究是对人道主义思想具体精细的体现,是人道主义研究的一个维度,因而人道主义作为席勒的一种世界观,并不能替代审美人类学的性质。因此要建立起一个严整的逻辑叙述构架,准确严密地表述评价其审美人类学思想体系,没有深刻的洞见和精审的概括能力是难以做到的,但本书的作者凭籍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娴熟的理论方法,成功地作到了。
在导论部分,著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席勒审美人类学的概貌之后,审慎地整合概括出五大问题,分别是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性质、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及美和人类学的功能。然后以稳健的思想气度,依次建构起严整的逻辑结构,在宏观把握时又发微索隐、层剖缕析,在逻辑上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令人信服地总结出席勒对艺术与美的总体观点,合理准确地归纳出其主要的人类学美学思想,并在美学史上科学地给每一种成就以恰如其分的标示,给这位美学家以合适的历史地位。在基础论中,从席勒的实践理性出发,作者准确地洞悉到席勒对实践的感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能动等方面的发展,把美和“实践理性”结合起来研究的创新意义:“从而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显示了认识论美学向人类精神本体论的转向和跨越”(22页),完成了认识论美学向审美人类学的转型,这是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它也自然就应当成为本书的基础。接下来,作者又分别论述了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以及艺术的人类学基础和根源。著者指出,席勒创建了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美学范畴体。在席勒那里,这个范畴中最重要的是美和崇高,从美到崇高是人性在审美的层面上的不断提升,而审美的人则是由自然的人通向根源于自然的道德的人所必经的道路,因此,席勒审美体系就是人性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序列:自然——自然的人——审美的人(美:结构的美——秀美——尊严——崇高)——道德的人——神性。在艺术的人类学根源论述中,则分别在席勒对诗歌、戏剧等艺术类型的认识中展开,重点论述了席勒的游戏说。游戏冲动既是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冲动,又是产生美的对象的内在的人性根据。这样,在探讨确定了席勒的审美人类学基础之后,对其思想体系的其他方面的论述就可以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逻辑地展开了。
“美和艺术具有人类学的根源,那么美和艺术也应该具有人类学的性质”(75页)。对于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和特征两个问题,由于涉及内容庞杂繁多,为使得各个章节上避免有失衡之嫌,依据其固有的关联,著者恰当地将其分为二章,即第二章美和崇高的人类学性质和第三章艺术的审美人类学性质。在此论述了美与自由、美与技艺、艺术美与表现,明确地指出了美与审美外观性、美和艺术的外观形象性以及美和艺术的自由性等人类学特征。准确地揭示了席勒坚持把美和人类主体联系起来,从而为美规定了人类学的本质属性的美学思想。在规定了“美是现象中的自由”之后,为了具体说明美的生成过程,就必然要把美与技艺密切地联系起来了,因为“只有借助于技艺,自由才能回到感性的表现。”(《论美书简》第六封)所谓美的东西就在它的技艺中的自由才获得的。席勒的技艺是与自然对应的一个概念,大体与艺术意义接近,也就是通过人的体力或脑力进行的创造。之所以把美与技艺联系起来,所强调的正是人的创造活动,说明的正是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因为技艺是人所特有的类特性,席勒技艺生成论所坚持的就是美离不开人、人类社会和人的活动。为了加强对席勒这一思想的揭示,著者又从艺术表现美的分析和艺术美的构成的角度,论证了席勒关于艺术美的人类学本质——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进一步论证了艺术家的形象创造是艺术的审美本质的根由这一审美人类学真谛。
席勒对美和崇高在区别也是在人类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美和崇高是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对于艺术创造的来说,秀美是人美的心灵的表现,尊严是人的崇高的思想的表现。美的根源在于技艺中的自由,但它离不开物质的客观和条件,崇高则不依赖客体,其根源完全在主体(主观)。在表述论证了席勒对美和崇高在区别后,作者富于卓识地指出:“所以崇高在席勒看来,其根源完全在于人的主体的意识中(精神中、理性中)。因此,席勒就这样把崇高的根源放在人类学的超越性意识、超越性精神、超越性理性之中,也就是比美更高的程度上来论述了崇高的人类学本质”(55页)。
作为资深的席勒研究专家和美学家,以其思想的独创性和睿智的学术洞察力,著者在第四章创造性地使用了“异型同构”一词,从而构造了全书最具特色的一章——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该章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敏锐地发现在席勒的美学思想中,美与人性之间、美的范畴体系与人的自我生成之间、艺术和人性之间有着惊人的异型同构现象,通过对应关系的理解从而把人性与美的内在结构因素清晰地揭示出来,著者进而又通过对席勒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刻分析和精谨综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逻辑严谨的轮廓:优美——崇高——道德(善),它与人性的发展结构的对应关系是:美的心灵—崇高的思想—道德的人。这样就清晰明白地显示了人性生成发展与美的范畴同步对应的结构关系。
由于在席勒那里有三种诗(文学):朴素的诗、感伤的诗和理想的诗,它们与人性的结构也是对应的。从人的不同角度来划分,著者精细准确地归纳出三种类型的人,他们分别是:自然的人亦即感性的人、古代的人,道德的人、近代的人,审美的人亦即理想的人、未来的人,它们分别与朴素的诗、感伤的诗、理想的诗构成同步对应关系。不仅如此,著者还通过对席勒的哀歌与牧歌的分类与分析,从中发现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与诗人的对立对应关系,并把它归结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心理对抗,而作为对两种对抗的统一所产生的未来的人性正是审美的理想的人性,因此又归纳第四种异型同构: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理想的人性——朴素的诗—感伤的诗—理想的诗。
[##]
美和艺术在人类社会里具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历来是美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审美人类学性质的席勒美学思想,关注人性自然是其主要的功能,。由于现代社会人性分裂,要使人成为理想的人,那么美的功能就是要整合业已分裂的不完整的人性,使美成为人的第二创造者,从而使人进入审美王国。从美再到艺术,著者从诗、喜剧、悲剧等艺术形式做了精辟的概括和阐释,把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合乎逻辑地凸显出来,为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席勒的人类学思想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和完整谨严的架构体系。
二、宏阔宽广的史的视野
同人类任何时期的伟大思想一样,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也有其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过程。众所周知,席勒的美学思想直接来源于康德的美学体系,而他的理想的完美人性无非是对古希腊完整的人性的回复的憧憬。同时,在对前人思想继承上建立发展起的审美人类学体系,对后世的许多思想家、美学家也产生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人类思想史、美学史的宏大视域之下,才有可能准确地阐释其人类学的根源、特征、性质和功能,才能在人类思想的历史坐标系中对其审美人类学思想给予准确的定位。本书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认真扎实、富有成效的。既有高屋建瓴对其进行的宏观扫描定位,又有攻隐伐幽对其进行的微观发掘;既有对已被公认、已成定论的思想的准确表述,又有凭着对学术的执着和探索精神,勇于对被历史尘封的东西做中肯澄明的解释。如席勒在从认识论美学向人类精神本体论的转向所作出的贡献上,著者在进行科学的论证后指出:“这是席勒在康德以后继承康德的志向,对德国古典美学所作出的最大的历史贡献”(22页)。再如对于悲剧理论的阐述,著者逆流而上,对西方美学史的悲剧理论做一全面简明的梳理后,精辟而坚定地指出:“得到这样的审美人类学的深刻认识和结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正是从席勒美学开始,这是席勒美学作为审美人类学的必然结论”(107页)。同样,对于艺术本质论,游戏说的论述也都是这样的。在对席勒的游戏说冲动进行论述的时候,著者不仅把视野投向美学古老的遥远,也把眼光投向当下,用锐利的目光洞见了席勒的这一学说在斯宾塞而下的皮亚杰、泰勒、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达加默尔等人的游戏说里活动着的影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参照系
在著者的另一部著作《审美王国探密》的序言里,刘纲纪这样写到:“张玉能同志对席勒美学做了全面的很为详细的评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又避免了对马克思主义做一种简单、教条的理解……,采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因此他的评述是符合实际的”。刘纲纪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本书。在这本著作里,著者始终把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置放在马克思之义哲学和美学的参照系里,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阐发,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参照和批评。与以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近些年来不断地丰富发展,在此前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崭然一新的理论成果,作者把这些理论成果适时适地地应用进去借以观照和探讨席勒的人类学思想。这样,就使得本书有了两种声音,形成了一种复调的特点。
在具体的评述过程中,著者严格地区分了作为席勒的“历史声音”和自己的声音,并采取了先述后评的方法。前者尽可能隐蔽自己的观点态度,尽可能通过分析论证复述席勒原有的思想观点,即便是席勒十足的唯心主义观点也给予客观的复现,以便如实地显现这种观点中所隐含的人类学思想。席勒的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把席勒美学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参照系中去观照评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揭示其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特征和历史局限性,恰切给予美学史上的定位,同时因势制宜地纠正席勒的错误观点,对其思想中某些摸棱含糊的问题给予正确明晰的答案。这在对美的人类学性质本质、游戏说、异型同构的实质等论述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对于美的本质的评析中,著者对席勒的有关论点复述概括后,进行了卓有见地的评价。接下来,著者用一节的篇幅从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等方面给予精细的论证,然后得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感性显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确答案。
在评的过程中,著者全面地占有席勒有关美学思想中的丰富材料。除了比较集中地体现其思想的《审美教育书简》和《审美书简》外,对席勒的论文、散文、戏剧、诗歌、往来书信中的美学思想都进行了全面细致、扎实认真的研究和概括。这样,凭着对席勒思想深刻全面的理解,凭着对西方美学史的深谙熟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独特视野里,著者以思想的智慧和勇气摆脱旧见故说,不断得出真知卓识的结论,而且这种论断是明确的。如“把崇高与悲剧联系起来进行论述的美学家,席勒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一人”(105页)。“席勒创建了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美学体系”等等(40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今中国主流美学——实践美学的代表人之一,著者在评析的时候恰当合宜地把实践美学近年来的学术成就运用出来,以便客观准确地评价席勒的人类学美学思想,正视与回答审美人类学对当今社会所提出的问题,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时俱化地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参照系中来评述席勒的人类学思想,对席勒带有空想和乌托邦性质的人类学思想的批判和吸收,也正是著者基于对实践美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基于一个美学家敦厚世风、教化人伦的热忱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努力,它展现的不仅是学术研究能力,更是他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心灵世界。“到了今天,特别是在初步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初期阶段的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构和研究就已具有十分切近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今天的“新实践美学应该吸取席勒的审美人类学问题,建构起审美人类学,并把它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使当代中国美学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为中心走向美学的本根,推动美学的新世纪拓展”(12页)。著者明确的研究目的,殷切恳挚的心情在此已十分坦直和令人感动了。
最后,作者平朴通晓的文笔也是不能不提及的。先生长于思辨、善于理论是了解他的人们所熟知的,他的文章大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常以高屋建瓴的气度阐述和结论,由于要使句子在表达上臻于周密严谨,因而就常用大量较长的欧式句子,这当然与作者长期从事哲学和美学研究而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关。但这些毕竟增加了一般读者的阅读难度,造成不易理解的可能。在这本新著里,作者有意地改变了以往的文笔风格,使用了较多的短句和更平易近人的语言。在对席勒抽象的思想进行表述的时候,力求用简朴通脱、直白平实的语句,即使在例子的援引上也尽量简单明了,更贴近现实生活,更与“审美人生”契合。这一点,相信我们在阅读时就能清楚地感受到。
石长平,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