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12期 ID: 86511

[ 张卫东 文选 ]   

孕育·激活·碰撞

◇ 张卫东


  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双向和多向互动时产生的教学资源,它主要存在于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互动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很多,很杂,但它们往往处于潜伏的状态,因而需要教师去自觉激活,去伪存真,有机利用,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研习文本孕育教师灵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对人的培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充分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如师生在课堂内外交往的过程中认识、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语言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等,包括师生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需求、灵感、意外事件等。固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削弱。相反,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正确地把握和引导,对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辨析然后加以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互动之中产生的,具有即时性和随意性。如何辨别这种资源的是非?是否能够加以合理利用?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所使用的文本加以充分的研习。只有对文本充分理解和把握,明确了文本的主要内涵以及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教师在动态资源生成时,才会产生灵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生成的动态资源可以超越但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可以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但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那么动态生成的资源是否脱离教学目标,是否游离文本,其判断则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研习,对课堂教学目标和文本内涵的把握。比如在学习《燕歌行》这首唐诗时,诗歌最后一句写到:“至今犹忆李将军。”老师说:“李广者,何许人也?”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史记选读》中有描述。”教师一听,面露喜色,立即让学生阅读《史记》中有关李广的文章。并让学生归纳文章中突出了李广的哪些特点。学生在这种教学内容的突如其来的转换中也显得非常的兴奋,一会儿工夫,就举手回答了。有的说“李广足智多谋”,有的说“李广骁勇善战”,有的说“李广爱兵如子”,有的说“李广怀才不遇”……面对学生踊跃的发言,面对注入了活水的课堂,教师该如何处理这生成的教学资源?这位教师撇开了“怀才不遇”,而抓住了其他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并和诗歌中描述的唐朝边将进行比较,从而由学生得出了唐将的“有勇无谋、贪生怕死、不顾士兵死活”的评述。这位教师之所以灵机一动,果断地抓住这一动态生成的资源,就在于他对文本的深入研习,对诗歌的主旨及主要艺术手法都了然于心。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揭露和讽刺边关将帅恃宠邀功,荒淫无耻,有勇无谋,不体恤士兵,从而导致战争失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损失和痛苦。而诗歌结尾引用李广的典故,则是运用对比手法。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则成了一把很好的钥匙。通过对李广形象的分析,学生非常自然地就归纳出了边将的特点,也体会诗歌结尾运用典故表情达意的简洁含蓄有力的艺术特色。由上例可以看出,在应对课堂上层出不穷的生成性资源时,教师要想正确地把握和引导,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二、转变角色激活教学情趣
  
  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可采用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案例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师生转变角色是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方式、教学语言、课堂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出相应改变。教师要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提倡教案多样化,从更宽更深的层面上对课堂进行充分构想和设计。如,学生可能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如果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学生却言有不及,自己怎样去补充?万一学生不发言,自己用什么方法启发引导?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留有余地,为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提供可能,也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提供可能。在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可以让师生互换角色,生本互换角色。按老教材的教法,教师“当演员”,独占课堂,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做观众”,却可能听得毫无兴致,感受不到课文的美感。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位给学生,自己退居“二线”,将学生从接受者变成探索者,从旁观教师变成与教师相互交流,不是让学生就范于“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获得独到的感悟。课堂中,学生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有“表演权”和“发言权”;教师与学生一起充当“美”的探索者,与学生平起平坐,结果学生的情趣大涨,思维活跃,成为可贵的课程资源。一位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教余秋雨《都江堰》,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选一段、自评一段、自仿一段。第一节课让学生按照要求选文段,写评论,搞仿写。学生在深思熟虑之后都选出了由衷喜欢的一段,有选记叙段的,有选议论段的,有选抒情段的,有选描写段的。第二节课便选择典型作业研讨:一人朗读,全班听讲,老师点评。结果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也写出许多文质兼备的习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也有了增强。这种由教师主讲到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参与者的角色的转变,表面上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学生角色的转换可以有这样几种:一是师生角色的转换,二是生本角色的转换,三是生生角色的转换。师生角色的转换是指课堂上由学生临时充当教师,教师处于学生的地位。生本角色的转换是指学生由一个文本的阅读者,转换成文本中的人、物。生生角色的转换是指学生由学习个体转换成学习团体中一个有机部分。师生转换角色,不仅可以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而且诱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深入研习文本,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获得作为学生无法得到的深刻体会。生本角色转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中人、物的角度思考体悟,以己度人,以人度己,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积累,不仅能够细致入微地品味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和事理,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染。分角色朗读,演文本剧,就是生本角色转换的有效实践。当然,我们还应探索其他生本转换的形式。生生角色转换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单打独斗的现象,变成现在的合作探究,通过相互的讨论与交流,交流学习心得和成果,在生生互动中品尝学习的快乐。这些因角色转换而产生的新奇的体验、深刻的体会和细致入微的品味就成为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情趣,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三、师生对话碰撞思维火花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课堂要激发更多的资源生成,教师与学生就要充分地互动。而师生充分互动的前提就是师生对话。对话不仅可以激活教师的资源,还可以激活学生的资源,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师生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对话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激发思维的火花,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师生对话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对教学而言,对话与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合作,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让对话走进课堂,才能演绎课堂的精彩。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实现师生的真正对话呢?先看下面一则案例:
   [##]
  天空飘下了当年第一片雪花。教师走上讲台,即兴出了一道题目:每位学生在3分钟内造一个句子,表达此时的心情;也可以找现成的,或诗、词、歌、赋里的句子,或格言、警句,或谚语、成语、歇后语,但要扣住一个“雪”字。无人敢打头炮。这时,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突然站了起来:“雪,你既然能经受严冬的考验,为什么不能接受太阳的温暖呢?”教师还没来得及张口表扬,一位学生拖着怪腔说:“咦——还真看不出来。”教师火了:“说你聪明,你又没用到正地方,人家说了你还挖苦人家。”学生反唇相讥:“你聪明,你先来一句!”教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脑袋轰地一下,似乎感到许多学生幸灾乐祸看热闹。怎么办?教师镇定下来,大脑迅速转动,寻找“救兵”。“既然同学这样看重我,我就先献丑了。”他从容不迫地说了一个成语,一个典故,背了一首现代诗,又找了两句《诗经》上的句子。这时,那位顶牛的学生站了起来:“我也想了一句:雪,落地无声,你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教师表扬了他。刹那间,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课堂气氛重新活跃起来。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之所以能从尴尬的教学情景中摆脱,就在于他能及时认识到与学生真实对话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上了一堂曲折而有致的课。
  首先,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捕捉到课堂上特异的行为和表现。因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那些有着自己独到发现和理解的眼睛也许正热切地望着你。教师如果这时不能立即停止你预设的教学程序,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那双眼睛热切的光芒也许就会慢慢暗淡下去,也许一个好的生成资源就这样失去。所以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上,教师的眼睛要擦亮再擦亮,充分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打开那扇门。
  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拥有一双耐心和睿智的耳朵。一定要以平静和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能粗暴地打断和简单地否定。教师要能以朋友的身份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的表达。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要予以积极的回应,正确的要给予肯定,错误的要加以分析说明,不同的观点则可以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总之,师生对话,要少一点权威,多一些尊重,在平等中对话;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在欣赏中对话。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才智,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交流,与教师进行碰撞,最终产生出美丽的思维的创造性的火花。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本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被忽视,被压抑。如今,乘着新课改的春风,这棵老树又绽出了新芽。教育者应给予动态生成资源以高度的重视。作为一个新鲜的老问题,该如何操作和实践,本文只是做了一点粗浅的探讨。一方面,“动态生成”理念为课堂的鲜活提供了无限可能,让人喜悦;一方面如何准确把握、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而不至于产生副面效应,也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课题。
  张卫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孕育·激活·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