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12期 ID: 86474

[ 张家胜 文选 ]   

高中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

◇ 张家胜


  近期传出教育部提倡高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开设的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面对“大学生不懂汉语拼音、毕业论文错别字连篇”,“某名校的某次汉语言大赛的冠军被外国留学生夺走”等问题,进而提出:语文教育应当从大学生抓起吗?且不去争论此问题的是与非,但语文教育从小抓起是毫无疑义的。
  其实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化素质教学部的徐江老师,2005年就曾在《人民教育》发表万言长文《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学语文教学的“无效”。《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也曾利用组织“全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的机会,在2006年底召开了“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笔者参会的体验是,徐老师的观点犹如油锅被投进冰块,激炸了多数的中学教研员和教师。无论是大声争论者,暗自赞叹者;冷嘲热讽者,击掌喝彩者;甚至乘机起哄者,无不在深思徐老师为何敢冒中学语文界之大不韪,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学语文教学界。
  徐江老师在会上面对大多数来自高中的语文教师提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有点儿多,学生越学越呆。同时他还积极地分析并鲜明地指出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高中教师的素质不合格。说实话,作为高中生后的高校大学语文施教者,这几年面对大学新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心理的疑惑愈积愈多。每当我接受大一新生“大学语文”课的时候,语文水平测试,是我必做的功课。简单的阅读、写作等测试,使我对大学新生所表现的语文能力心中越来越没谱,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特别是两三年的测试,又越来越表明大一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偏低;阅读面偏窄;写作能力偏弱。参会回来,我曾在大一和大二学生中抽取样本做了一个小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二学生对高中、初中、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评价呈金字塔式状态。即对小学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高于初中语文课和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高于高中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继续分析原因,发现被调查大学生的语言与徐江老师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对高中语文教学极不满意。徐老师不满意,似乎还应该可以理解;而近70%的大学生也不满意高中语文教学是否就值得我们深思?
  追溯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中,每一次教育改革批判,语文教育往往首当其冲,最直接、最尖锐。相对而言语文教育改革方面走的弯路也的确最多,其中原因多多,在此不一一分析,另文论述。如今,多年从事高校语文教育的徐江老师,只是在语文教育界内、同行中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提出了自己对于高中语文教育的建设性意见,希望高中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众人的努力下得以提高。正如徐江批判会的办会介绍语所言:“之所以他的声音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在于他卓尔不群的见解和胆量。他主张以明晰的语言设定语文理性理想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素质境界规定,即有什么语文素质的人。他主张根据理性理想课程目标来研究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即为理性理想目标的达成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元素’,这就跟农民要让小苗实现耕种目标相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氮、磷、钾肥及水分等等是一样的道理。而且他还主张这个‘课程内容’,应该是随教学的延伸而成‘阶梯性结构系统’,绝不是目前这样的无序状态。他主张根据‘语文课程内容阶梯性结构系统’相应构建能够承载这个‘课程内容’的‘语文教材阶梯性结构系统’。语文建设应该按照这个原则编辑科学的‘教本’与‘学本’,而不是目前具有明显叠加性的‘选本’。”
  徐江老师是不识时务的,敢与高中语文教师对垒,大谈学生越学越呆;徐江老师是执著的,不断地在向高中语文教师呐喊,要提升教师素质;他甚至不惜冒着个人出丑的风险,亲自去做本不是自己擅长的高中语文教学课。他企图在目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高中语文界掀起一场“救救中学语文教学”“救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革命。希望改变高中生目前对语文学习的功利性状况,希望高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感悟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能够通过这种感悟去提高高中生的语文能力,使高中生会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真情实感,并将这种美转化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价值的精神力量。
  然而,徐江老师忽视了目前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语文的生态环境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教师、学生、教材内容、社会等,多种元素无一不在对语文教育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毋庸置疑教师是首要的元素。早就有不少反对徐江老师观点的教师摆出了许多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现状,去应对徐江的指责。当然现实中,高中语文的原生态环境的确是不尽人意的。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生态环境压力的确很大,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带领学生在与高考并肩战斗的同时,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的大生态环境中,学生的确学得苦,教师的确教得累,这是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客观因素的作用。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观因素,是以语文教师为主要代表的。分析作为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个体生态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在目前发展中的基础教育环境下,究竟要完善个人的哪些基本素质以胜任岗位职责;怎样合理科学的引导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向;如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精神得到解放和充实;怎样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这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从主观方面为之努力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使我们一些语文教师的思想固步自封,缺乏对学生语文教育背景的研究;自身不敢或不愿越所谓传统语文教育规范的雷池半步。相当一部分教师抱着你给我什么教材,我就做什么功课;你给我多大时空,我就做多大道场;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要什么,我训练什么的观念。即使是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时代为教师拓展空间的今天,不少的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的改革定位在听名师的课,模仿所谓的先进教学模式。对于徐江老师等真诚、直言的建议听不进、甚或听不懂。这不单纯是中学语文界的固步自封,也是语文教师个体内心圈地为牢的自我禁锢。这种现象成为改善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观阻力,制约着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2006年7月国务院组织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高中教育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干什么事都不行;又像足球的中场,中场不好,进攻和防守都成问题。”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见2006年7月版《中国教育报》)高中语文在“一流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一流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人所周知的。多方面吸纳建议和意见,多视角反思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多渠道积极改善语文教育环境,是语文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由“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高中语文大纲》),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显然,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比过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共识。但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中,更多的教师只是把这句话与语文的工具性“掌握语言知识”划上等号。或者虽然没有划上等号,但认为从“掌握语言知识”到“形成语言能力”应该是自然而然就自动完成的。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缺乏全面的理解。实际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核心是“语用方法”和“言语经验”,而不纯粹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什么”,但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使用语言”的人。即培养高中生具有“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样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后,才会迅速进入大学生的角色,不会使大学专业教师为之挠首;不会影响到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学习。
   [##]
  据2006年《文汇报·语文之星夏令营暴露母语文教育窘境》一文介绍:由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国内15所名校中文系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高中语文爱好者,接受了15所名校的文学院院长或中文系主任的“零距离”考核。所有学生都接受一套综合素质测试卷的测评,却让这些代表着中学生较高语文水平的拔尖生遭遇了尴尬。虽然参与夏令营工作的教授们的评价相当谨慎,但普遍对夏令营员们的表现评价道:中学生“母语教育”主题作文显露八股气;作文用语的高度一致性;作文中个性化语言的缺失;擅长抒情性散文,论述问题的能力薄弱。除综合素质测试卷的表现,教授们对营员在夏令营的“优秀读书报告交流会”上的读书报告发言的生硬话语;推荐书目时表现的阅读量的比较有限;视野的过于狭窄等问题感到忧虑。记者采访中,学生们普遍承认:文学修养不够,“课内负担已经够重了,平时不敢看‘闲书’,怕沉进去出不来,更怕对语文高考没什么直接好处”。“在作文里引经据典,确实能得到老师青睐,但这样的积累一般来自背诵,很多时候,我们只知片断,对经典篇章没有整体的把握。”甚至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都足以引起我们语文教育界的深思。
  “我国中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滑坡”的评论,不是危言耸听;不是否认高中语文教师的工作;不是想对高中教师打棒子。因为高中生后的母语表现已经使社会、专家、学生,都在思考怎样为祖国的语文负责,为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理想努力。所以教授们说:“这不单是学生的问题。从他们接受教育起,试卷答案的刚性和确定性就开始慢慢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为此大家都来逐一分析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都来努力改善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而教育的生态环境中重要元素语文教师,就需要在个人的基本素养的内化上下功夫。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什么素养才能够胜任高中语文教育任务,符合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要求呢?我认为除了教科书中罗列的条目,很关键的一条是:教师个人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真正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要敢于在每一个社会变革时期敞开怀抱迎接各种建议与批评,沉下心来探讨语文教育的内涵。事实就是如此,假如没有上世纪末对语文界“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所引起的一场争论,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就不会这么快地到来。今天徐先生只不过站在“高中生后”的角度发出警示,道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部分病痛,希望高中语文教学有所改革,希望高中语文教师注重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其中也包含徐先生对自己的要求,否则他也不会强充中学语文教师了。
  从另一角度分析,通过语文教育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然。而力求高中语文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正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多种智力,它们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每个高中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及其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语文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语文素养让高中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凭着自己的良好素养去发现、培养那些有潜质的学生;引导高中生在语文的应用中去认识自我;一些具有专业潜能和倾向的高中生会在教师创设的个性化情境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展。实际上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明白,语文绝不仅仅是工具,语文教师更不只是操持工具的工匠。
  张家胜,女,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副教授。
  

高中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