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医生。白天他行医,晚上就观察星星。他发现了5颗彗星,并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论。奥伯斯指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但实际上,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这些理论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宇宙太年轻而且能量不足。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经燃尽了。
1.下列对奥伯斯悖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奥伯斯认为,从理论上讲,无限的宇宙充满着无数闪耀的恒星,即使太阳下山了,夜空也应是明亮的。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
B.奥伯斯所提出的彗星尾形成理论认为,尽管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有遮蔽效应,但整个天空就和有太阳时一样明亮。
C.奥伯斯认为,天空中距离远,亮度小的众多发光恒星,它们的光照总和足以使整个天空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D.奥伯斯认为,黑夜应是白夜。理论与实际之所以矛盾,是因为宇宙模型理论是错误的。
2.对天文学家所作的理论解释,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是吸光物质的作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
B.有人认为是恒星分布的影响。在宇宙中存在恒星多的亮区和恒星少的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C.有人认为是宇宙大爆炸导致的。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遮蔽或吸收了恒星的光,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
D.有人认为是宇宙还太年轻。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3.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星空中存在的吸光物质不仅不吸光,相反还会发光。
B.奥伯斯的宇宙模型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
C.开尔文的计算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
D.天文学家对黑暗的夜空的正确解释是:宇宙还太年轻且拥有的能量太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看到至少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那么夜空就会变得明亮。
B.如果我们能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即能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那么夜空就会变得明亮。
C.如果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能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增加10万亿倍,那么夜空就会变得明亮。
D.如果宇宙无限老,即使恒星不可能永生,那么夜空也会变得明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34分。5-8题每题各5分,第9题14分)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岐亭:宋代镇名,在今湖北麻城。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傥:倘或。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归附。
B.余既耸然异之/异:认为……奇怪。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跟随。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B.欲以此驰骋当世/不赂者以赂者丧
[##]
C.俯而不答,仰而笑/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问余所以至此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下面四组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 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⑥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表现其丰富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刚因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共14分)
芳心苦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0.词中所咏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芳心苦”一语双关,明写________________,暗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1.词中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32分)
别离的故事(节选)
陶 然
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异国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离开它的前几天,我觉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连走路,也轻飘飘的几乎要飞上天去了。
一天中午,妈妈带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面店,给我点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面汤。
“孩子,你离开家,最留恋的是什么?”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忽然开口问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答道,“我留恋的是我的学校,我的同学们。”
“家呢?”妈妈的语调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点也不留恋吗?”
“家?”这个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心中引起过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觉得有些愧意,连忙补充道,“家当然也留恋。”
妈妈大概听出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了。过了一会,她又抬起头来问我:“你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哭?”
“哭?”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男孩子,怎么可以哭!”
妈妈笑了一笑,但我觉得好像有点勉强。我不大明白,她实在是怎么想。
离开的那天上午,我仍在兴高采烈地向邻居道别。自己一边想着,午饭一吃,我便要出发,横过太平洋,远走高飞,留下惊异的他们,心中便觉过瘾。刹那间,我便以为自己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种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时间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边滑走,这“最后的午餐”,一下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觉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吃的是鸡粥。刚吃两口,妈妈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却拼命地忍着,只顾低头一口口把粥往嘴里塞。突然呛住了,我抬起头来,正想咳一下,却瞥见爸爸一边吃着,泪水却无声地流了一脸。
我怎样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声,便冲向洗脸间,在那里没命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我才有些意识到,我这一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头。但在这以前,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个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行,去了还会回来。
但,我就像只断线的风筝,永远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别,竟会如此长久,当初我怎么会想得到!
我只记得,那年,当我走向海关时,送行的人们被铁栅栏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并且频频地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
我终于见到,爸爸和妈妈正在那边挥舞着手。我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我放下手袋,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等我想再看他们一眼时,我的视野已经给建筑物挡住了。爸爸呢?妈妈呢?全都看不见了。
就这样,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像给分隔成几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半步呀!
那时,我才十六岁。
12.开篇“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一句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3.根据文意,分条简要概括“我”为离家而感到高兴的主要原因:(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一段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为离别而悲,有人为离别而喜,有人为离别而悲喜交加。你对离别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