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5期 ID: 82584

[ 赵奇一 文选 ]   

和谐探究学习初探

◇ 赵奇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比喻: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车间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们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和谐地引用自己的能动器官。如今,在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正在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众多的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方式之一——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大大改善了课堂学习的气氛,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不过,我觉得:在这种热热闹闹搞课改的“浮华”背后,似乎缺少一种本质的和谐。因为,我们不难看到,一部分教师上课时组织讨论热热闹闹,在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上,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对能力的感悟内化上都还远远不足。好像探究讨论也无非是提供给听课者观看的一种课改新样式罢了。其实,课改的实质应该在于内容,而不仅仅是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对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作出多维的思考。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体会和想法。
  一、精心的教学准备,是成功地进行和谐探究学习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流程是痛苦,还是快乐,是压抑,还是提升、创造,全由教师来造就。一堂课的组织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能否让学生得到生命活动的真切体验,能否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构思和设计。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之处,不仅要关注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还应关注课程因素组合的宏观课程结构。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的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的重点应是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从学生一头来说,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关注的另一重点。备课时,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知识、事实?要让学生获得哪些具体的感悟和体验?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目标?什么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如何组织学习材料和学生,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话题,便于交流和讨论?哪些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唤起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激起感情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构思课堂设计中合作学习的问题导引及活动进程。我听过一堂感受很深的课。老师教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时,让学生不仅鉴赏了小说的语言的美,精巧构思和结构之美,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潦倒的画家画下最后一片叶子,鼓起琼珊重生的希望和勇气,常春藤的常绿不是奇迹,是赢得生命的胜利。同学们在感动之余,指导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在学生充分品读后,抛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话题,通过广泛阅读交流,同学们感受作品出现的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领悟到了“含泪的微笑”造成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同类作家作品的横向比较阅读,既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文学味”,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最初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地激发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文化层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与提升。
  二、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兴趣,是实施和谐探究学习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和谐”、“情境”、“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所谓“和谐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问题设计能起到活动导向的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除了要紧扣教学目标外,还要有开放度和可扩展性,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其内涵往往是丰富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非硬性规定的自由空间”,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其所表达的意义。因此,问题设计和活动组织都要围绕着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感受体悟来进行。这种问题既不应该有唯一固定的答案,也不能是一眼能望到尽头的简单辨别式问题,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设计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多角度思维的、有创意地阐述并容易生发种种联想和想象、甚至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的问题。此外,基于“语文学习中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情的特点”,还要多从感悟文学形象,关注社会人生,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角度选题,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和语言的殿堂,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孙春成老师《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中说:“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综观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孙老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大胆创新,设精妙之疑问,育创新之英才!
  教师不仅要巧妙设置问题情愫,还要重视对学生所提问题的研讨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和增进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我们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文本,提出问题,老师收集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课上选择来自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讨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从学生中来,又由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实施过程中学生合作研讨的积极性高涨,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同时,注意随时听取学生的提问,并对他们的问题随机诱导,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发挥教师的魅力,影响学生。语文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终究是离不开老师的,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语文老师,更是一个有情愫,有理想,道德高尚,修养深厚,正直秉诚的“人”师。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传播者。因此,博览群书,加强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多元文化的广泛采撷,对祖国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魅力,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科学的过程管理,是落实和谐探究学习实效的保证。
  过程管理是和谐探究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我觉得必须对学生的讨论过程作出有序的调控,以保证这种合作学习确有实效。
  (一)合理分组,有效合作
  分组的形式多样,可以按学生固定座位分组,这是教师们通常采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群体中畅所欲言。还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指定组合,这样有利于兼顾学习困难的同学。
  (二)明确分工,作好记录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多元智能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有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而且,每一种智能对于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发展意义。所以我们在小组分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各自智能,如果某个同学的组织能力强,那就请他做组长;如果某同学言语表达能力好,那就请他做小组发言人;如果某同学文字记载能力强,就让他做记录员。当然,为了充分锻炼他们的能力,我们可以不断的交换他们的角色。
   [##]
  做好记录,保证讨论的成效。根据平时教学的了解,不少学生尽管在小组讨论时讲得很有道理,但一旦点名让他们发言,他们却讲不出来,甚至忘记了刚才所讲语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应让学生作讨论记录,整理好讨论内容。另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全力参与小组学习,应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编好号,轮流由一位学生负责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发言。当然,在开始实施这种合作方法时,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做记录,或抓住要点做简要记录,以及如何利用简要的记录做汇报发言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还养成了良好听记习惯。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讨论过程散乱无序的状态,确保讨论的目标指向始终如一,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地保留下来,保证了合作学习的质量。
  (三)检查评价,肯定成果。
  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课程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评价应该介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并且注意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标准》又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展,对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讨论成果时,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肯定学习小组的集体成果则更能有效的激励合作,保证集体学习的实效。例如,可将某一小组的讨论记录展示出来,比较各组在记录的格式、方法、词句及完成的速度等方面的优劣,这样不仅保证了讨论的高质量,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走近新课程,我们才发现,我们离新课程其实还很远。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所以,在和谐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文,问题激励,方法跟进,以评价促学习,以过程保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中得到发展。
  
  赵奇一,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本文编校:剑男
  

和谐探究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