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选入高中教材的游记,同其它文言文一样,既有语言的典范性,又有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文化内涵,重视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感知传统文化,吸取有益的养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解析词句,解读其中隐含的传统文化信息。
“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要素、第一标志。”(《汉字学通论》)民族的语言文字,本身就隐含着本民族的某些特质。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体现了语言的民族风格特点,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个性。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探索其中隐含的传统文化现象,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有效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探索词义与字形的联系,感性地了解词义产生的背景,理解字词的文化内涵,达到真正掌握词语的目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久的意音文字,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形示义,形与义联系紧密。且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大多是一字一词。利用这些传统良族语言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探求本义。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语句中的“阳”,从阝从日,“阝”古作“阜”,指无石之山,会其意,太阳照射到的山的那一面即为“阳”,是山南之义。又如“华如华实之华者”,句中“华”,古字形上半部像花叶下垂形,会其意,本义为花,读作hua,是花的古字,而“花”是后起字。通过分析字形和词本义,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意寓象中,以形显义,以音别义,音形义紧密联系的文化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变化发展的规律,认识词语发展的特点,灵活理解文言词语。随着人类的进步,交流的广泛深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表现在词汇方面,新词不断产生,一词多义也不断增加。
如“无物以相之”,句中“相”,从木从目,会其意,以目视木,本义为仔细看、察看。段玉裁“按,目接物日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日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这句话告诉我们,由本义“察看”,引申出了另一意义——相互交接,又由“相互交接”进一步引申出“助、扶助义”,即“无物以相之”中“相”的含义。显然,“相”意义的发展,形象地揭示了人与物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接”的关系,揭示了由物到人、逐步深入的认识规律。
又如文中的“父”,古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为手拿棍棒教子女守规的人,是家长,即“父亲”,这是其本义。我们联想到“父严母慈”,“子不教,父之过”等古训,能体会到“父亲”这一称谓所蕴涵的重大责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父”为生身男性,如父称职,就是一位有才德的人,于是引申出了“男子美称尊称”义,读作fu。文中“安上平父”句,其“父”就是此义。通过探索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义相似延伸和关联延伸的特点,以及古人富于联想,形象思维丰富的文化特征。
第三,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使用的规律(特别是活用),了解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文中“始舍于其址”中的“舍”,联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再到今天现实生活中的“铁了心”的“铁”、“美尔雅”的“美”等等,去体会古人这种炼字炼句,重形象,重凝练,重表现力的文化传统,古为今用,去发现创造,不断丰富民族语言。
文章最后一段涉及到古人的称谓习惯,可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人取名、字、号的习惯和讲究称谓的传统,认识先人们谦己尊人,关注他人权益,尊重他人尊严的美德,明了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传统的由来,也不无现实意义。
新的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感性的积累,而不是理性的指导或机械的接受。在文言字词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探源寻根,了解源流关系,认识字词的使用及变化规律,既能给学生以更感性的信息,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词句,又能让学生在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鉴赏意象,感悟其中寄寓的民族文化积淀。
“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美学基本原理》)
本文作者选择“明志”的客体对象是“洞”,“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遗憾的是,“险以远,则至者少”。这里的“洞”,实指的是自然景观山洞,洞深、洞险也是自然客观存在,“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是自然规律,只有不畏险远的人,才能见到“非常之观”,也是自然之理。有过观山游洞经历的人,都会有此认同。
作者正是选取这一浅近、形象又有共同情感经验基础的对象,自然贴切地借以传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游洞是如此,走人生的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漫漫人生路,其间的坎坷艰难,如同洞深洞险一样,只有不畏“险远”,坚持探索前进,才能到达人生的高峰,观赏到人生的“无限风光”。国家民族,人类社会,其发展进步,也同样如此。
文中的“洞”具有了两重性:一是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有形的景观,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和规律性;另一属性则是其人文性,是自然洞的人格化、社会化。“洞”成了人观照自身的参照,成为人们抒情言志的载体,它由具体走向了抽象,成为作品的意象,其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完善结合,构成了美的意境,传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借具体的形象传达思想情感,借自然观照人生社会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形象,贵含蓄,讲蕴藉的传统特质,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民族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表现手法和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最根本的审美特征。
自然人格化,情感对象化,借景抒情,托物明志。本文如此,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也俯拾皆是。《诗经》中“关关雎鸠”这样唱过,刘兰芝焦仲卿“孔雀东南飞”这样徘徊过,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痛楚过,等等,都是这种传统技巧的展现。作家们这样实践了,历代的文论家如刘勰、钟嵘、朱熹等,也早就注意到了文艺创作要写物附意,引譬联类,因物喻志的特点,高度重视主观情志和客观事物的结合,重视思想情感要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来传达的道理。今天,这条古老的帆船,坚实依旧,将继续载着人们,在情思的海洋上,轻松自由的前行。但愿我们能引领学生,也能成功登上这条美丽的帆船。
三、关注作者,认识文人思想中潜藏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有志之士的追求。《游褒禅山记》显露了王安石实践这一理想的痕迹,让我们听见了传统文人这种心律搏动的声音,看 [##] 见了他们这种思想火花的闪烁。
“深思慎取”是该游记对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中“深思”,首先体现在作者治学的认真上。“华为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质疑山的命名,并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客观合理的推测,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作者游洞后,并未就此作罢,而能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三省乎己”,及时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一种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
这里的“深思”,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他们在个人生活问题上,不是去怨天尤人,推脱于客观原因,而是反观自身,走向自我内心深处的反省,通过内省达到内美,提高自我修养。这种内省内美型的传统个人修为方式,今天,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是“慎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人生目标的“慎取”。作者认为,洞景之中,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人生亦如此,也有灿烂的前景,有事业成功的壮观。作者强调“吾志”当存“险远”,要选择远大的人生目标,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而不是目光短浅,随波逐流。“随以止”的结果,只能成为平庸的“众”人,会悔之晚矣。这种志存高远的理想,正吻合了传统儒家的个人理想。
其次是行为过程的“慎取”。作者认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入之愈深,其觅愈奇”。强调见“奇”,就要“人”,要“尽”,不是“随”,不是等,而是迎难而进,积极行动。即使途中有险阻,有艰难,也不可半途而废,而仍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眼力,坚持不懈,去尽力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险峰”的“无限风光”。这也吻合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传统的文人心态。
再次是奋斗结果的“慎取”。作者认为,在实现理想的途中,会有艰险,或“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但只要“尽吾志”了,也就“无悔”了。奋斗了,努力过,达到目的,当然理想,实在达不到目的,也能坦然面对,无悔于心,无愧于人。王安石的人生高峰,当是其在朝为相,他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力排保守势力的阻挠,坚决推行改革变法新政,尽管后来失败了,但在他却是“尽志”而“不悔”的。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勇敢地践行了自己的理想,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挑战,挑战了自我,体现了人的价值。这样的失败,哪怕是牺牲生命,也是有意义的,正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把有限的生命延续成了无限的精神,而精神是不朽的。
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治学,深思严谨;他的人生,理想远大,奋斗执着;他的为政,尽忠为国,无畏无悔。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追求人格完善的同时,又力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即把国家民生当作己任,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力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此来显现个人的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社会化的个人价值,又能义无反顾,去奋斗牺牲。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修身”与“治国”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今天,我们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慎取”。
《游褒禅山记》看似一篇简短的散文,其中却隐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解析字词句,了解古今汉语语言习惯,认识语言运用规律,这是求真;借助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找寻物象,赏析意境,探索物外之意。象外之境,真正理解作品,这是审美;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社会化,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向善。追求真善美,是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教学中,随文就篇,精选切入点,质疑、讨论、探索,“细雨湿衣看不见”似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
彭乐心,谢军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京山。
本文编校: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