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写作教学批判与争鸣的土壤中,一线教师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但总体来说,中学写作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学生的写作能力仍令人担忧。有教师曾这样描述孩子们作文的现状:“词与词之间,看不出想象的足迹;句子之外,感受不到诗意的延伸和飞扬。以前是统一的口气和调子,现在是单调的热闹和平庸。归结起来说,就是语言的贫乏,集体的失语,叙述主体的缺席。”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反思我们在写作教学中的得失;需要探索,探索一条开放性写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一、开放性写作教学探索之由
什么是开放性写作教学?开放性写作教学是针对传统写作教学“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传统性写作教学的封闭性根源是: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与学生的主体性脱节。因此,开放性写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减少对写作的限制或控制,让写作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写作教学的封闭性,造成了当前写作教学的低效、学生畏难情绪日益增强、写作兴趣日益减弱、写作课堂日益沉寂现状!传统性写作教学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写作命题的以题限意,以形害文。命题陈述相对简单,命题限制比较多,命题形式虽然多样化,但是主题有强烈的限制性或指向性,虽是话题作文,实则话题有限;虽立意自定,实则立意早定;看似开放,实则封闭;命题内容常游离于学生的生活,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的命题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2、写作指导的话语霸权。写作课堂由教师占据着,写作指导过程是教师的专利。写作课时一般为二课时,结束时交卷,卷子交上,便只是教师的埋头批改,、辛苦讲评,这样的指导模式在中学写作课堂还很盛行,把学生封闭于教室中,闭门造车,写作指导成了无思想交锋,无心智对抗,无真情投入的话语霸权。
3、写作评议的单一、单向。写作评价方法单一,主要由教师精批细改,师生间缺少相互评议和讨论交流,并且由于批改量很大,许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的目光,纷纷用冷冰冰的“阅”和冷冰冰简单的“分数”来代替点评,有评语也仅是一家之言,更为严重的是,以一把尺子丈量写作基础和写作禀赋不一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在失望和失败中写作,体验不到写作成功的快乐。
鉴于此,笔者认为实施开放性写作教学,是当前中学写作教学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
二、开放性写作教学探索之术
1、采英撷华,向生活和阅读开放,拓宽写作源泉。
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叶圣陶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铁凝曾经说过:“我能够像农民对土地深深地弯下腰去那样,对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以更宽广的胸襟营养心灵,体贴生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行万里路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突破作文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我常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参观展览会,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采访名人学者,调查荆楚民俗,甚至鼓励学生暑期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作参与者。让学生深入生活,下马观花,质疑问难,探幽发微。
我校许多教师开起了“焦点访谈收视课”,认为焦点访谈既是老百姓心声的展示台,也是为官者的曝光台,还是重大事件的追踪站,是学生端坐教室即可洞察社会的好窗口。学生从这里能看到真真切切的大世界,既可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又能学到很多“作文”的方法(如选材、组材、访谈语言、评述等)。我们还可以适当捕捉某些“热点”问题或者学生关心的问题,引进课堂作为个案供学生讨论、辩论,或者进行师生对话。由教师提问、设疑,帮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类比、联想等能力。汶川地震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观看直播节目,那一栋栋倒塌的楼房,一座座倾圮的废墟,一个个痛苦的面容,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灾难,什么是坚强,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境界!
向阅读开放,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阅读就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相互接合,每一个文本都是用文字符号印在白纸上的灵魂。阅读就意味着对生活的诠释,对人生的诠释。语文教师的要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智慧,学生具备了阅读情感、阅读智慧,就具备了学习智慧、生活智慧、人生智慧。
板结的土壤是结不出甜美的果实的,只有具备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心田,才能绽放绚丽的花朵;只有具备相当的人文积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推陈出新。要指导学生写作,先要教会他们读书;要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每周晚自习是学生的阅读课,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自由选择——选择阅读书籍时,可以由教师推荐,但最终选择权和确定权在学生自己;重在参与——不把阅读当成任务,相信开卷有益;循序渐进——别叫大部头压住,别叫名著吓住,慢慢养成习惯,慢慢培养阅读能力;关注流行——认可学生对流行时尚的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因势利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语堂说:“一本书有如一幅人生的图画或都市的图画。智者同时读书本及人生,宇宙一大书本,人生一大学堂。”希望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智者,通过向生活和阅读开放,真正解决写作的“源”的问题。
2、激浊扬清,关注社会人生,开放写作命题。
在写作教学训练中,命题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时代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命题作文训练尽量减少对题材、体裁、主题和写作篇幅的明确限定,以便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一次写作可以提供几个不同的命题,以供学生选择。
我在写作教学中常围绕社会、学校、人生选择如下题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节假日题材系列,以我国的一些传统民族节日以及学校的寒暑假日等为题材,指导学生挖掘“情”点,发现“美”点。重大活动题材系列,结合学校和社会(小至一定区域、大至国家和国际)的重大活动或事件命题,如以军训、社会实践、98抗洪、汶川大地震为内容的题材等,从各国大选到中东战争,从美国世贸大厦被撞、伊拉克战争到华航空难,从法制建设到教育改革,从西部大开发到加入WTO,从申办奥运到参加足球世界杯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人际交往题材系列,如写同学间的交往与友谊,写师生的接触和沟通,写父母长辈的亲情与关怀等。高一学期结束,学生对本班的教师有了一些了解,我往往让学生以本班教师为对象,写一篇能体现教师特征的文章,学生写得 [##] 妙趣横生!环境题材系列,校园街景、书房小屋、春夏秋冬、高山流水等,都可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主菜”。年龄年级题材,结合不同年级的学习生活与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命题作文。“______,我的高一生活”。“我的2008”,“高三展望”等都是常用的题目。应用性文体,特别要重视和语文课文的阅读相结合的写作练习,如课文缩写、仿写、改写、评论、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等。《祭十二郎文》,《祭妹文》学完,我常让学生写写祭文。请看魏文佳同学写的《祭5·12地震死难者文》片段:
戊子之年,丁巳之月,势陷西南,地震蜀中,阴阳失序,乾坤颠覆,山岳崩于一瞬,屋宇颓于顷刻,其势波流千里,虽京畿,甘陕江浙两广亦有摇撼之感,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数万,而以汶川、北川二县为最。呜呼!秀美之地,满目疮痍;曾经繁盛,化为废墟!千万苍生,受灾历险;数万同胞,葬身瓦砾!痛哉!断壁无情,压我妻儿;残垣何忍,堙我父母!姣姣儿啼,犹唤亡母;号号血泣,谁人应答?……壮哉,川人!不屈脊骨干山摇地动;弥重情义干艰难险危,碎石之中,恩师张臂,环而救徒,写尽川人骨气;断壁之下,慈母匍匐,拱而护子,诉尽蜀中真情。呜呼!天地无情兮而人间有爱,愿昭之扬之,和家谐园;造物弄人兮而我辈发愤,必克险靖难,兴中振华。惟愿生者坚强!振作前行!惟愿亡者安息!伏惟尚缭!
这等文采,我辈自叹弗如!与课文阅读相结合的写作素材是一座丰厚的宝库!心理行为,思维活动训练的文题设计。高中写作训练以思维品质、心理素质、行为能力诸方面的题材与训练为主,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材料作文方式,用生活中有一定思维意义、哲学意义的典型且生动的事件,启发学生思考判断,进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或心理行为结果。我以湖北恩施陈立强的孝行作为写作素材,进行感恩话题的训练;在帕瓦罗蒂逝世之日,以“帕瓦罗蒂坦承忘词”为材料对学生进行诚信话题训练;以“哈佛的课桌可以放下整个美国”引导学生作世界的“盐”给世界味道,给世界防腐。
以上题材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训练的保留菜单,其命题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激浊扬清,激扬文字。
3、交往互动,关注情境设置,开放写作指导。
美国写作教学的良好效果为全球教育界瞩目,在写作前,教师主要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构思,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对命题进行思考,而非猜测命题者的意图。尤其重视学生内心思想积蓄的倾吐,并使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产生思想碰撞。他们的一些做法,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不强求学生独立完成,提倡交往互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独立构思,也可相互讨论;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写”的过程和方式尽可能少加干涉,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的不同看法和意见,让他们在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的交往互动活动中,逐渐理清和明晰自己的见解,并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互动交往的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品质,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也不强求所有学生一气呵成,作文构思中会有“山重水复疑元路”的时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中没有专门的当堂作文,把作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放开时限,允许冷处理,放开学生酝酿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沉淀思考的过程,为他们开辟一个相对宽松的时空环境。
创设情境,全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情景,或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等等。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已经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写作欲望和冲动。我们可以选择激活点(如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等)和激活手段(如参观、游览、讲座、欣赏、竞赛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情感和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4、平等对话,关注个性思维,开放写作评议。
写作评议是对学生作文及其过程的评判,是人文性很强的一种评价。开放写作评议,不光教师与学生互动评议,也让学生互动批改,让学生从听众、观众变成导演和演员,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议应该是“对话”式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交谈,更是一种交流、沟通和理解。用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代替武断的评判,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和力量,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具体评价,针对不同问题个别点拔,将关注投射到每个人的心灵,把期待寄托于每一篇作品,首先应实现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促使学生实现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教师具备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学生互相评议,在学生的相互评议中,让学生把自己对同学作文的惊喜之情、遗憾之情、敬佩之情、鼓励之情用美丽的文字写给对方,让每一位作者都收到几份珍贵的礼物。情感与心灵的认同,比单纯的文章评析更能打动学生。为学生创设相互欣赏的情感空间,学生之间真情涌动甚至惺惺相惜,真诚的赞美、友好的建议成了作文评议的主旋律,这样写作教学定会获得最佳效果。
这种互动关系的影响力不可小视,经常可以看到以下情景:一个人的作文引发多个人的灵感,相关的文章不断涌现,形成擂台;一个人的情感抒发打动另一个人的心灵,引来“唱和”之作;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带动多个人的创作新尝试,力求超越;无心之作虽未获得老师的赞赏但却无意之中得到同学肯定而信心大增,从此开始钟情于写作……
三、开放性写作教学探索之思
有些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作为或少作为,除了教学能力有限之外,可能还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意识不够到位的因素。因此我对于开放性写作教学有如下思考:
1 我们的教学素养要日益丰厚。时代在进步,教师不但要成为一名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名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人际关系艺术家等等,还要成为一名专家学者式的人物,要多学多研,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要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待到满腹诗书,自然会形成包容万象的气象。
2 我们的写作课堂要向生活和阅读开放,拓宽学生的写作源泉。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艰辛,生命的珍贵。用各种方式着力突破写作教学的自闭性,让学生建立与日常生活、社会、世界的广泛联系。写作课堂向阅读开放,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阅读就是积累,是陶冶,是建构,是发展;阅读就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相互接合!
3 我们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意识、细节意识、管理意识。在写作教学中要树立平等意识,给学生作文“松绑”,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写作心境,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杜绝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在平等的基础上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让学生在写作中真正投入、真正释放出热情;教师要求学生的,教师同样要做到,如“下水作文”和“背诵范文”,教师应当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充当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在写作教学中要有细节意识。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在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抓住具体的情节进行细节刻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抓住具体情节进行细节刻画的方法反复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要有管理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基础,先确定不同的努力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一段时间后,检查目标实现的情况,反思得失,制定整改计划或新的目标。
泰戈尔说得好: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他们弹奏永恒的光明。我们也要把生花的妙笔,还给可爱的学生,让他们谱写多彩的人生!
徐善慧,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沙市。
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