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是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和关注的问题。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明确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改的主旋律,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探索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近日听了特级教师彭尚炯先生执教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深有感触。把彭老师的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我加深了对新课改的领悟。
一、准确把握双边活动的“度”,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中,文章的结构、说明方法等都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出来的。学生从荔枝的“外部形态”、“内部特征”和“生产情况”几个方面,清晰地理出了文章的写作脉络。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如:课题仅仅7个字,包含哪些信息?文章两次引用《荔枝图序》有何作用等,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里要把握两点:
1.恰当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强调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所谓“恰当”,就是学生的活动要有“度”。这个“度”就是要“动而有效,放而不乱”。《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现在有些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度”把握不好。一是盲目强调学生的“动”,不讲动的效果。学生在思考中活动,这个“动”才有意义,有效果。二是有的教师在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面对那些始料不及的争鸣和提问,无所适从,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其实,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有的问题,也许教师当时也没有正确答案,但不能回避。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课后我们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也应放下架子,承认错误。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说:“教师所享有的权威总是有着自相矛盾的特点,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确认其权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由承认知识合法性的基础上。……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自己的假定将由事实来检验,甚至承认错误。”教师的“实事求是”蕴含着优良学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产生亲和力,激发学生“动”的积极性。这是培养人的必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
2.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方向的把握(包括对学生活动的正确引导与评价),课堂节奏的调控,知识的归纳与传递等等。所谓“有效”是强调教师活动的“必要性”和“绩效性”。彭老师的课堂引导和点拨是有效的,表现出他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机智的应变能力。
相形之下,有的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无所事事;学生发言时,盲目叫好,这就没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在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准确估量和把握情况,根据课堂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每堂课上都会有些积极参与者,也有些被动参与者,还有个别没有参与者。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被动的和没有参与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开放性教学活动中,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而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明确的,教师应抓住不确定因素中的积极因素,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能盲目叫“好”,不仅要学生得到正确答案,获取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态度,要严谨、务实。要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技巧就是启发诱导。
二、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在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导入是:“星期天上街,同学们有没有嗅到虞城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种香味?(糖炒桂花栗子)。是呀,金桂飘香的季节,正是我们常熟虞山特产——顶山栗成熟应市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有一种冲动:想让大家作个宣传,写一篇《常熟特产——顶山栗》……要写好这篇文章,就得先学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我想,今天这节课要达到范文引路、学习借鉴、为我所用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清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写作思路,谈《常熟特产——顶山栗》的写作构思,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归纳、引导,点穴拨窍。从这里我们不难悟出:
1.“讲”是“导”的有机组成部分,当讲则讲。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我们称为“灌输教育”。新课改实践中,有的老师没有正确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少讲”或“不讲”。仿佛只要是讲,就会有“灌输”教育和“填鸭式”的嫌疑,以致该讲的不讲,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
这里有一个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新课改提倡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的“精讲多练”并不矛盾,“讲”与“不讲”不是区别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其实,“讲”是“导”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导”的必要途径。要言不烦,一语破的的“讲”,可以使课堂变得更“经济”,教学重点更突出。
2.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不是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而是引导学生“读、悟、说、写”,这也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进行“读、悟、说、写”的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举措。这种举措,就是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才有“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语文水平。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各学科都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要改变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而靠大量练习来理解知识的状况。技能训练必须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赞科夫指出:“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不过,这一点取决于教学法,也就是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怎样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巧是怎样在学生的头脑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把握他们的知识建构状况。真实地了解他们哪些知识掌握得较好,哪些知识掌握得较差,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基础打牢固,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会影响自己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而发挥学习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3.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南州六月荔枝丹》给我们写作同类文章提供了哪些启示,你有什么体会?有人说,第1段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几句,是总领文章的一条纲。你以为如何?要求学生谈自己的写作打算等,都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也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
新课程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等,重点是思考与运用。可以通过个别学习、分层教育、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地取材,开发和丰富教材资源
在讨论和交流《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写作特点之后,彭老师抛出了《常熟顶山栗资料选辑》,共有四则材料:
材料一:
栗生山阴,九月采。(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果部·栗》)
峨峨顶山高,十月寒霜肃。霜栗大如拳,紫苞剥黄玉。福荔及夏收,宣栗亦早熟。独尔饱风霜,香甘颇俱足。(明初释古潭《顶山栗》)
……
且不说学生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写作《常熟特产——顶山栗》,单就这四则材料的选用也是对我们有启发的。
1.让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用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顶山栗这一家乡的特产,色香俱佳,味美可口。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材料联系起来,越发感到津津有味,兴致盎然,因而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家乡特产是有限的,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广阔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教学材料具有广阔前景。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思考,就会发现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材料比比皆是。
2.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虽然有《常熟特产——顶山栗》及类似的范例,但老师们还是普遍感到较难。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课程资源的范畴把握不准,不知道哪些属于教学资源;二是不愿意下功夫,花气力去寻找和利用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它包括教学环境。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和可以用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是你选择哪些,怎么利用。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能。
不管是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还是教材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与设置,都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师的素质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状况和发挥效能的程度起决定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陈堂君,男,江苏省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