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11期 ID: 81333

  

《错误》课堂实录及点评

◇ 王 静 汪鉴利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猜个诗谜,好不好?在中国,有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里多的是“杏花春雨,烟波画船”,诗人赞美那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什么地方?(生答:江南。)是啊,江南的明山秀水不仅滋养了美丽的江南女子,也孕育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小诗《错误》。
  点评:用猜谜的方式,设置悬念,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且引入古典诗词,拓展课文空间。好的导入,如同写作,“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倾心,不能忘也”。
  
  二、诵读
  
  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听完后,告诉我,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师朗读,配古典筝乐《蕉窗夜雨》(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
  点评:朗诵是教师的基本功,动情的演绎,让学生迅速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有助于整体把握。
  师:请大家告诉我,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1:低沉。
  生2:淡淡的忧愁。
  师:请大家齐读诗歌,思考诗中有哪几个人物。
  点评:按下情感不表,说作品人物,实际上是由内容入手来准确领悟作品情感,与上问似断而实连。
  生1:有两个人物,“我”和“你”
  生2:“我”是个过客,“你”是个女子。
  师:这个女子在干什么?
  生1:在等待归人。
  师:归人是谁?
  生2:是女子的丈夫。
  点评:顺学生思路来问,很自然,也让学生把问题说清楚了,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师:这个在等待中思念丈夫的女子,我们称她为“思妇”。下面,我们再来听专家是怎么朗读的,大家轻声地跟着读。
  (放映FLASH朗读课件,学生跟读)
  点评:语文教学“读”占鳌头,读入情境,读出美感,美读细品,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美读重在以情驭声,以声显情,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要辅以适当的动作。
  师:专家读得这么好,里面其实有一些诀窍。比如说,第一句“我打东南走过”,这是个短句,要读得轻而快,暗示“我”这个过客行色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长句要读得缓慢,暗示思妇等待的漫长。“开落”读得低沉,读出一种忧伤的感觉。第四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后面两个“的”字应读得很轻很轻,形成句中的自然停顿,顿一下,忧伤寂寞的味道就出来了。第九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重读“不是”,把“不”字拖长些,读出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样既突出了错误,又读出了思妇内心巨大的失落。“是个过客”要读得很轻很慢,好像思妇在自言自语,读出一种长久的怅惘。
  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表演朗读。
  点评:这些话可以让学生来说。在他们听读前,先提醒他们注意听名家朗读,然后要求具体说说哪些地方(句子、词语)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他们说出老师要讲的内容,这样他们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如果没有说到位,老师再补充。
  生1(女):朗读
  生2(男):朗读
  点评:以上落实教学的第一个目标:以读来整体把握作品情感。
  
  三、解读诗歌的意象美
  
  师:同学们,这首诗写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的确,这首诗名气挺大,被誉为“中国当代抒情诗的绝唱”。但我觉得这诗有点胡说八道。你们看,诗写于1954年,又是一首新诗,在五十年代的江南,有谁会骑马在街上走呢?“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不如改为“我嘀嗒的车喇叭是美丽的错误”,大家说,改得好不好?
  (生笑,摇头,说不好)
  点评:让学生用改写的诗句与原诗比较,引爆其思维,培养其鉴别能力,巧妙。
  师:为什么马蹄比车喇叭好?
  生1:车喇叭是嘈杂的噪音。
  生2:车喇叭破坏了诗的意境。
  生3:诗中的女子在等待她心中的白马王子。
  师:哦,白马王子是骑马的,可惜等来的是黑马王子。(生笑)刚才有位同学说车喇叭破坏了诗的意境,我们能不能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说?
  点评: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顺势将问题引向深处,显出了驾驭课堂的实力。
  生4:马蹄声清脆悦耳,很好听。
  生5:马蹄声有节奏,敲在青石街道上,像美妙的音乐。
  生6:马蹄声显得幽静。
  师:是啊,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觉。马蹄是诗中最美的意象,大家浏览全诗,找找诗中还用了哪些意象?
  点评:以上拈出“马蹄声”这个意象作重点分析,注意是老师提问,学生发挥,借学生的嘴说出了老师要讲的内容。这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而非被动听课,因而课堂也就活了。下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挥,切合新课标理念。
  生1:莲花,东风,柳絮,小城,春帷,窗扉。
  师:不错,找得很全面,这些意象我们似曾相识,到底在哪里见过呢?
  点评:这个问题提得好,将学生思维引向更为开阔的领域,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现在与过去的有机对接。
  (生:唐诗、词、古文)
  师:是啊,在古诗词中,这些意象经常出现。下面,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这些意象在《错误》一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在哪些古诗词中出现过,把这些名句背出来。
   (学生讨论三分钟)
  点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目标明确,学生思维活跃。如果引入竞争机制,看哪组说得最多,效果可能更好些。
  生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师:哦,这是杜甫的《蜀相》。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不错,这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很好,有窗扉,也有春帷,而且也是一首写思妇的诗。
  生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师:这是谁的诗呀?
  生(齐答):刘禹锡的《石头城》
  师:也是一座寂寞的空城,不过它挺大,不是“小小的”。
  生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生6:高洁。
  生7:名句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师:李商隐的《无题》,也是写相思之苦的。
  生8: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好啊!这是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我们这首诗的意境非常相似。下面,请大家谈谈这些意象在《错误》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评:教师的回答显示其厚实的基本功,及灵活机智的驾驭能力。这是对话,是申发,是对学生回答的鼓励性回应,同时又很自然地回到主题上来。
  生1:“莲花”表现了思妇的美丽清雅,莲花落了,表明思妇心情很低落。
  生2:“莲花”表现了女子的纯洁。
  生3:东风、柳絮和小城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寂寞。
  生4:东风和柳絮是春天的美景,但思妇把心门关上了,所以看不到春天的美景。
  生5: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表明少妇等归人等了很长时间。
  生6:春帷和窗扉都关上了,有一种含蓄的美,表现了少妇内心的自我封闭。
  点评: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智慧的源泉就汩汩而出,这就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注意永远不要低估了我们的教学对象。
  师:大家品得很到位,总结一下,这些意象从思妇的容貌写到内心,“莲花”表现思妇红颜消退,等待漫长,其他的意象表现思妇内心寂寞,抑郁忧伤。
  点评:教师适时总结是水到渠成,给了学生满意的答复。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抓住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情思。如果说第一目标是整体把握的话,第二个目标就是局部探究,可谓点面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
  
  四、师生探究“美丽的错误”
  
  师:同学们,诗中最难懂的地方是什么?
  点评:这一问承接自然,转换巧妙。从问答来看,老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作了预测,这很有必要,研究透学生,就避免了盲目,教学就有针对性。
  生1:“美丽的错误”,好像很矛盾,不好懂。
  师:是啊,“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难点。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错误”?既然是个“错误”,又为什么说它“美丽”?
  生2:思妇听到“我”的马蹄声,以为是归人回来了,可惜“我”不是她的归人,只是个“过客”。
  生3:马蹄声给了少妇希望。
  师:对什么的希望?
  生3:对夫妻团聚的渴望。
  生4:马蹄声很美,所以说是“美丽的错误”。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再深入思考一下,“美丽”还表现在哪里?
  点评: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继续引爆学生智慧,让他们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
  (学生作深思状)
  师点拨:在这个“错误”中,有什么感动我们的地方?
  (学生又作冥想状)
  师点拨:刚才有同学提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按正常语序,应是“西风卷帘”,李清照倒过来说,造成一种“美丽的错误”,门帘子卷起来,独坐房中的李清照这时怎么想?
  点评:思而不得,就要看老师的引导功夫了。这里以品李词,巧用相似法,来打通思维障碍。
  生:丈夫回来了。
  师:李清照跑到门口一看,什么人都没有,是秋风恼人啊。为什么李清照会搞错呢?
  生1:因为她思夫心切。
  师:是啊,思夫心切,再往深处说,那就是李清照对丈夫的……
  点评:引导到位,老师就适时打住,让学生说。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生接着说:感情深)
  师:那么,《错误》诗中为什么说“错误”美丽呢?
  生2:因为这个“错误”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热切的思念,也验证了思妇对爱情的忠贞。
  师:说得真好,我真想为你鼓掌。
  (学生会意,鼓掌)
  师:我们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想想“美丽”还表现在哪里?
  点评:诗句内涵丰富,是很好的探究点,老师锲而不舍,课堂的张力得到充分体现,课堂之美得以彰显。
  (生沉默)
  师:诗中还有个人物——“我”,“我”是个“过客”,在古诗中,“过客”又叫什么?
  (生齐答):游子。
  师:有一首写游子的词……
  (有学生举手)
  师:好,请你来说
  生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回到古典诗词中寻找现代诗歌的答案,显得很厚实、灵活,也说明古典与现代是一脉相承的。引导得法而巧妙。
  师:真巧,我正想说这个,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生1:思乡。
  生2:思亲。
  师:是啊,游子最思念的就是在家乡独守空闺的妻子。《错误》一诗中,为什么素昧平生的过客能读懂思妇的忧伤?那是因为他们都在思念远方的爱人,在感情上达到了……
  (生接着说:共鸣)
  师:对,“共鸣”这个词用得好。
  (有学生小声说:“默契”,还有人说“心有灵犀”,学生笑)
  师:用白居易的话来说,这叫“同是天涯……”
  (学生接着说:“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是啊,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深深的怜惜。“错误”的“美”就“美”在过客对少妇深深的理解和真诚的怜惜。
  点评:教师总结言简意赅,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至此学生也就清清楚楚了。以上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目标:难点探究。学生就此体味出了思妇等待归人的复杂情感。
  
  五、想象“偶遇”的情景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创造性的练习。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请你把《错误》诗中这个偶遇的情景拍成一个电影短片,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细腻感人。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准备。
  点评:这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以练习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诗歌领悟的情况。要求将诗歌语言转换成散文语言,并要借助想象,有画面感,要求不低,但很合理。
  生1:我牵着马缓缓走在江南水乡一条依山傍水的幽静小路上。你正低着头,露出挽起袖子的白手臂依在水边揉搓衣服。我立在那里呆呆地盯着你的一头秀发随身体的起伏而摇摆,它是在和我打招呼。
  你可能感觉到了马蹄声,抬起头朝后看了看,我朝你微笑,你微红着脸转过头继续洗衣服,但不知从哪槌开始,你的动作变得小心翼翼,秀发挡住了你白皙的侧脸,露出修长的睫毛,一闪一闪。
  师:为什么“修长的睫毛,一闪一闪”?
  生:眨眼睛,想流泪。
  师:真不简单,一个细节把忧伤渲染得如此唯美。
  点评:作细心的倾听者,就善于发现问题,并顺势点拨,学生心领神会,师生互动充分。
  生2:春暖花开,我独自一人骑着马漫步在江南的街道上,这时正值黄昏,街道上空无一人,显得格外的冷清,我无意一抬头,看见了一座窗户,窗户上面挂着一张红色的丝绸窗帘,我顿时被这扇窗户吸引住了。突然,窗帘拉开了,伸出了一张女子的脸,她也看见了我,我望着她那美丽而略带忧郁的脸,心中涌起了一阵怜惜,像她那样既年轻又漂亮的女孩,是不应该有这种愁绪的。我试图和她讲话以此来开导她,但我却不知如何开口,过了一会儿,她深深叹了一口气,把头缩了回去。这时太阳的最后一丝余辉也被收了起来。
  我本打算在这里留宿的,但我最后还是默默地走开了。因为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一个过客。
  师:真是个怜香惜玉的小伙子。(学生笑)只是,“留宿”这个词用得不好,不如改为……
  (生齐答:借宿)
  点评:教师不放过一个问题,学生获益多多。细腻出真知啊。
  生3:我从江南走过,遇见了你,这是缘分,抑或是上天的安排?
  你站在绿草丛中,向远处张望,微风吹拂着你的褶裙,还有那飘逸的长发,像大海温柔的波浪。花儿一样的少女啊,你为谁而绽放,又为谁而凋零?你在等待着谁?是你心中的人儿吗?他为何让你如此执着?
  柳絮等待着东风,东风不来,柳絮绝不轻易飘落。你在等待谁来填平你孤寂忧郁的心呢?听,东风来了,柳絮漫天飞舞。你呢?等到了那个人吗?
  我想没有,不然你不会如此忧郁。我们一起走过那条青石街道,你无言,我亦无语,沉默是共同的语言,黄昏渲染着这死寂的氛围。我捉摸不透,你到底在等待谁的到来,你的心扉为谁而敞开?不是我。
  在这阳春三月的江南,我们相遇了,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而你要等待的人却不是我,我们的相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你要等待的人,我只是恰好路过这里……
  师: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这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她那美丽的忧伤,她那忧伤的美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错误》一诗。
  点评:高度评价,及时鼓励,让学生收获学习的喜悦。
  (学生齐诵)
  师: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思念是一首永远的歌。让我们在罗大佑深情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愿美好的记忆长留在我们心间。
  (多媒体件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错误》,该歌的歌词就是郑愁予的诗《错误》,学生在歌声中退场。)
  点评:在美读中开始,在品美中展开,又在美乐中结束。美作主线,美入人心。设计既用心良苦,又独具匠心。
  
  六、总评
  
  这堂课颇有“洋思课堂”的风范,新科标的理念得以充分体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且环环相扣;承转自然,“双基”落实到位。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方法灵活,师生双边活动充分,课堂富有张力。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得法,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教者视野开阔,对古诗词的联想扩大了这堂课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积累诗文名篇的兴趣。同时以美为主线,美读、美情、美意、美乐,尽入课堂,听这堂课,就像享用一顿大餐,既赏心悦目,又获得丰富的营养。不足的是,朗读技法由老师说出来,不如换成由学生自己归纳,这样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甘甜,并从老师的肯定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错误》课堂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