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觉得有两种写作趋势值得大家关注。
其一是过分强调应试模式和写作共性。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试题分值所占的比重较大(目前的高考语文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作文试题赋分为60分)。可以这样认定,作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作文备考历来是整个高考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作文训练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所以,作文备考训练既是整个高考语文备考的重点,也是整个高考语文备考的难点。有的老师为了整体提升考生作文的高分面(主要是为了提升中下层面学生的作文成绩),在作文备考训练中,往往根据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规定,将整篇作文训练肢解为诸如审题、立意、取材、结构、文体等局部训练,并分门别类一一作了具体规定,人为地制订一些清规戒律而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一些教师在平时的自由写作训练中,敢于引导学生真实表达,写出“放胆文”,但对于考场作文,他们主张“稳定压倒一切”,要求以“稳”为主,强调“规范”应试。在他们看来,高考的特殊性决定了“个性化高考作文”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而使你万劫不复。更何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果突出强调“个性化”,一旦学生不能正确把握“个性化”的度而剑走偏锋,就容易弄险。现行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作文满分60分中的50分定在“基础等级”上,以“个性色彩”为主要标志的“发展等级”只有区区10分。这些现实因素促使他们特别注重写作基础和写作规范的落实,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审题技巧、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来应对高考作文试题。有的甚至预设了应对不同类型作文试题的多种写作模式,用种种公式化、程式化的“体”、“格”、“序”对如何审题、何处点题,如何选取材料,怎样结构文章,怎样提高语言表达的“力度”、增强语言的“意蕴”等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审题规定了不同角度;结构提供了“横式”、“纵式”等不同模式;选材罗列了“古人、今人、外人”、“古事、今事、外事”等范式,并提示可从课本读本、经典名著、名人经历、当代生活等处寻找素材;表达上训练了整散结合、运用“三比”(比喻、对比、排比)、适度引用(诗文名句及名人名言)等技巧。有的甚至连具体段落层次的篇幅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这种程式化的“规范”训练将很多学生变成了“套中人”,写作时按图索骥,只需选择训练过的套子往里钻就行了。平心而论,这种做法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考生来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有时甚至还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局部效果。从这一点来看,老师们确属不得已而为之,可谓用心良苦。只是从整体上看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还是以平庸之作居多。比如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作文答卷,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考生作文时依照固定的套路展开:开头一段切入话题,结尾一段呼应题旨,结束全篇。中间要么列举两到三个事例,要么简述两到三个古人(经常出场的有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的个人经历,敷衍成篇。就这样以不变应万变,几乎无坚不摧。不同的文章可能有不同的标题,但格式和套路大同小异。这类似曾相识的作文让人目不暇接,举不胜举。有些考生写作时习惯站在一旁以四平八稳的成人腔调指手画脚,文中无“我”,立论空泛。有的文章人云亦云,生搬硬套,不论写什么,有无必要,总要先来一段题记,或来几句排比。缺乏个性特征和真切体验的模式化写作必然导致考生集体“失语”,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唱的是“同一首歌”。文章阐发的观点、表达的感悟基本上停留在单纯的技巧层面,而不是从心灵深处自然发出的声音。
其二是片面追求“个性色彩”。“个性特征”、“个性色彩”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得分要素,但文章的“个性”不是应景的“花瓶”,更不是佐餐的调料。它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标签和外包装,不可能在文章中孤立存在,而应与文章的内在意蕴和总体风格自然融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考生没有正确理解个性的内涵,不能适度拿捏个性的分寸,再加上最近几年一些高考“范文”的影响,写作时硬性将文章写得与众不同,往往矫枉过正,弄巧成拙。不少考生绞尽脑汁,在文体形式上花样翻新,出现了诗歌、寓言、小说、戏剧、书信、病历、网帖、实验报告、口述实录、会议记录等文体。有的用文言文和长篇古体诗的形式来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试想,当《赤兔之死》一鸣惊人后,再用文言文写作就很有可能“无人会,登临意”了;当《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尝到甜头之后,再写各种“报告”就有可能让人产生“明日黄花”的感觉。有些考生本身就是看着漫画卡通、玩着电脑游戏长大的,更何况现在以“戏说”、“大话”、“恶搞”(很多“红色经典”不是被改得惨不忍睹,令人啼笑皆非吗?)为时尚,因此写文章动辄“恶搞”:编造离奇情节,表达荒诞观点。少数考生缺乏起码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写出的文章思想颓废,美丑不分;格调低下,趣味低俗。有的文章云山雾罩,故弄玄虚,让人似懂非懂,不知所云。比如《一而再,再而三》(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考生作文)一文,写了“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一只鸭子为什么一次能飞200米远,最后终于得知那只鸭子没有了双腿。写到这里,文章戛然而止。剩下的是阅卷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苦苦追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那么,高考作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写作时怎样处理应试规范与个性色彩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体现出严谨的写作规范和鲜明的写作个性的和谐统一,“规范”和“个性”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在高考作文中“共存共容”。
一方面,考生写作时要注意落实高考作文的应试规范。虽说“文无定法”,但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因此起码的写作规律还是应该遵循的。落实高考作文的应试规范主要从规范文章基础、规范审题、规范结构、规范文体、规范语言等几个方面着手。规范文章基础即要求做到规范书写,正确标点,不漏文题,少写甚至不写错别字,文章字数合乎要求等等。不管文章写得如何,首先应做到不在基础层面失分。规范审题主要是指明确写作要求,注意把握审题角度。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其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这正应了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意。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导致不同认识的产生。因此,高考作文的审题应尽可能占据最佳角度,力求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入挖掘题旨的内涵。从规范结构的角度看,高考作文要求结构严谨(完整),篇幅不少于800字。其实,文章结构与文章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优秀作文《出入红楼》,作者写了自己初读、再读、三读《红楼梦》的不同发现和感悟,表达了自身关于红楼人物的新见解。“初读、再读、三读”既是“出入”红楼的过程,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结构”和“内容”在文章中结合得十分自然。规范文体的目的是为了端正文风。很多考生作文的文体似是而非,文体特点不明。有的文章开头和结尾是议论,中间的主体部分往往叙述一个或几个故事。有的文章前半部分是议论,后半部分是叙事;或者反过来,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议论。这样的文章,说是叙事文,文中缺乏起码的记叙要素和感性体验;说是议论文,又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必要的分析概括。文体不明,非驴非马,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随手文”自然不值得提倡。规范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表达效果。俗话说“长篇看结构,短篇看语言”。因此,800字左右的高考作文一定要注意增加词语的色彩和表达的精度,要着力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另一方面,高考作文要凸显鲜明的写作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考生在遵循写作规范的同时应敢于直面生活的精彩和无奈,大胆运用别具匠心的构思、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来表达自身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以此展现自身的写作才华。个性化写作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也要求考生作文应“有创新”、“有个性色彩”。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外自由写作实践中,广大教师在狠抓基础写作规范落实的同时,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高考作文评阅中,只有“规范”和“个性”要素兼具,基础扎实、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独抒性灵的文章才能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从而获得理想的分数;而那些匠气十足的“套作”、“袭作”则很难得到高分,那种靠标新立异而“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将会一去而不复返。
要体现高考作文的“个性色彩”,笔者以为应找准四个“立足点”。
①立足于价值判断。“个性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需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个性化写作实际上是自由思想的自然结果和最终表现。很难设想一个思想被重重有形或无形的锁链所束缚、不会独立思考的精神奴隶,会有什么个性意识和创造能力。过去的写作教学走的是“代言式写作”的路子,学生写文章是“代他人立言”,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用自己的手记别人的话,“文中无我”,说的多是大话、空话、“社论话”。文章立意动辄“以小见大”,无限“升华”,缺乏真情实感。有些命题人也有意让考生成为“教化”、“载道”的“布道者”和“传声筒”。“战胜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作文题目(话题),有意无意之间对考生的认知和文章的立意进行有明确指向性的诱导。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作文要敢于淡化大众化的价值判断,强化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感受。要敢于从个性化的视角出发来审视、批判和颠覆,打破“同一性”,体现差别性和多样性,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和分寸的拿捏。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文。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买镜”。大多数考生作文都是正面呼应题旨写“买明镜”的借鉴功用。在多数考生选择“买明镜”的主流立意的同时,也有部分考生逆向立意写“买昏镜”的警戒作用。如《“昏镜”的魅力》、《明镜照己,昏镜照人》等文章反弹琵琶,逆向立意,写出了“昏镜”的价值:以“昏镜”为借鉴,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昏镜”待人,对他人不要求全责备,应常怀一颗宽容之心。《不要镜子》一文表达了作者“穿越现实的‘镜子’,坦然自信,寻找一份真实与自然”的人生感悟。这些文章立意新颖,不落窠臼,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②立足于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高考作文要立足于写真人、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这里的“真”不一定就是“纪实”,但必须符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文章表现出的情感类型应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比如《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2003年)、《自省》(2006年)、《三缄其口》(2006年)等高考作文以其自然为文、独抒“性灵”的个性特征而大受好评。《三缄其口》一文取材于“我”的一段复读经历:“我”不是一个沉默的人,但高考落榜的打击、周围的冷眼,使“我”变得“三缄其口”。而师友、亲人的关爱又让“我”找回了自信,脸上又时常浮现出久违了的笑容。文章取材平凡,但立意高远。在大量立论肤浅、千篇一律的“套作”、“袭作”面前,该文以其清新朴实的文风、真挚自然的情感流露打动了阅卷教师,成为2006年高考湖北考生作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③立足于生活细节。“生活化”是个性色彩的基础和源泉。翻检手边的考生作文,发现很多文章要么堆砌事例,机械呆板;要么事无巨细,大记“流水账”,很少有核心细节和动人场面的精细刻画。当然,800字左右的篇幅,不可能拓展得太开,但有目的地经营几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核心细节并将它们化为动人的场景应该是可行的。这种将生活的全貌浓缩在典型细节之中的写法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路是月的痕》,作者精心刻画了“父亲”带幼时的“我”去河边放牛时,边吹笛子边用胡须爱抚地扎“我”的细节。由于多种原因,“我”长大后与“父亲”有了很深的隔膜。当文章结尾处重现这一细节时,面对日益衰老的“父亲”,“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父亲”、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文章语言十分平实,但感人至深,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核心细节运用得当。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写“我”幼年失去“母亲”,后来有幸遇上了一个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的小学老师。作者没有一味说这个老师如何如何地好,而是精心设置了这样几个特写镜头:老师提着饭盒出现在初中的校门,老师提着饭盒出现在高中的校门,最后老师提着饭盒出现在高考考场的门外。这一核心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文行文上的一些不足,而且为篇末点题“三生有幸遇上你”作了充分的铺垫,使人读后能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
④立足于深刻表达。考生作文中,很多记叙类文章失之于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缺乏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议论类文章失之于空洞说教,简单粗暴,缺乏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如果写作时能够展开多侧面分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由特殊观照一般,又由一般推及特殊,从而表达出较为深刻的见解,文章的个性色彩就会得以更好地体现。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阿扁,三思而行》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站在民族统一大业的高度奉劝台湾当局领导人要为个人、为台湾、为中国而“三思而行”。文章紧扣现实立论,表现出了比较开阔的现实视野和较强的理性思辨能力。又如《三步之遥》一文。文章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切入,从感性的角度描绘了“我”与近在咫尺的“对门老头”之间相互观察、相互试探而又欲言又止、彼此提防的场面。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反思:看起来“三步之遥”的现实距离,其实是横在人与人之间的一道心灵的鸿沟。文章所截取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世象,却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宋人赵令?说:“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我想,如果在高考作文中,既能做到严谨规范,又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那么大概能使阅卷教师“暗点头”了吧!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