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8年第5期 ID: 81106

  

韩国中小学“媒体教育”面面观

◇ 贾 晴


  一、韩国ICT教育的背景
  
  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出现及迅速普及,引起了当代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韩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为使韩国国民成为信息化时代“全世界最会用电脑的国民”,韩国政府在中小学教育中大力推行“ICT”教育。
  所谓ICT,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为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  Technology)的简称,它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通信技术(Communicatio  Technology)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作为一种技术,ICT可以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快速传递与共享信息,同时,也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
  所谓ICT教育,则是韩国教育界在中小学各个教育环节中利用ICT技术与方法而达成的教育教学模式,韩国教育部在2000年公布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实施指南》中,将ICT教育界定为:“所谓ICT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信息通信能力的基础上,利用ICT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问题的教育。也即,为了最有效地达到各个学习科目的教授、学习目标,将ICT与教授课程统合起来的教育方式。”
  为达到ICT教育所需的硬件与软件条件,韩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至2000年底,韩国境内所有的中小学建立起了局域网络系统,并建立了电脑实习室,所有学校的教室也都配备了包括电脑在内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国家还出资为所有中小学教师与行政人员配备了教学与办公用电脑,并由国家支付所有中小学5年的网络使用费。同时,对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在校中小学生,由国家提供学习电脑的一切费用,并免除五年家庭电脑网络使用费;而对低收入家庭的优秀中小学生,则由国家免费提供个人电脑。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及准教师(师范类在校大学生)的ICT教育培训。按计划每年对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的25%进行ICT教育培训。至1999年在所有“教育大学”(韩国的“教育大学”指的是四年制、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类大学)建立起了ICT教育基础设施,至2000年在所有“师范大学”(指的是四年制、专门培养初高中教师的师范类大学)建立起了ICT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
  在准备与完善ICT教育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韩国教育部于2000年制定公布了《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实施指南》,并于2006年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其中明确规定在中小学的所有课程中必须有10%以上的科目使用ICT来教学。同时,为配合现场具体教学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与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开发编写了大量的ICT教育所需的教案、课件、软件以及资料文献等,并免费提供给全国中小学教师。
  
  二、韩国ICT教育与《〈中小学ICT教育实施指南〉修订案解说书》
  
  2006年,韩国教育部修订了2000年制定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实施指南》,并颁布《〈中小学ICT教育实施指南〉修订案解说书》,对ICT教育的背景、目标、内容与体系、推广的时间进度等进行了系统的解说与介绍。
  按照《修订案解说书》的介绍,韩国中小学ICT教育大体分为“信息社会的生活”“信息设备的理解”“信息处理的理解”“信息的加工与共享”“综合运用”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散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10个学年内,分五个阶段完成。
  在这五个部分中,“信息社会的生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人应具备的各项素质。由于虚拟空间(网络)的影响,家庭、学校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调整,学生们也要了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方向,思考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新型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品德,如意识到个人与公共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理解虚拟空间的伦理道德及其必要性、理解保护网上知识产权的必要性及具备抵御不健康信息能力的必要性等。
  “信息设备的理解”部分,既包括对通信设备硬件与软件的了解,如对电脑的外部构成部件、内部构成部件及电脑驱动办法与动作原理的了解,也包括对通信原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如对电脑自身的管理办法、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与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区别、网络的构成硬件与软件、网络的连接与设定、网络的结构等的理解与掌握。
  “信息处理的理解”部分,是为让学生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中能够自如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安排的教育内容。包括从最初的了解信息分类,到学习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到学习编程流程图与编程的各种方法,再到了解大容量信息的处理方法并体验数据库的使用等。
  “信息的加工与共享”部分,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软件加工已经获得的信息,并利用虚拟空间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分享的部分。它包括:(一)学习理解虚拟空间中的活动,如理解浏览器和网页的概念与用途、学习进行网络搜索与信息搜集、生成并管理虚拟空间、建立网站等;(二)电脑文件的制作,如学习利用不同的编辑软件制作不同文本格式的文件、学习制作有数值的电脑文件;(三)学习多媒体资料的加工与制作,如学习对声音、图画等不同形态的资料进行编辑,制作简单的视频作品,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合运用”部分,则是学生利用在上面四个领域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韩国中小学的ICT教育,我们以ICT教育的第四阶段(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为例,来看一下韩国中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在“信息社会的生活”部分,学生应该学习理解虚拟团体与机构,如虚拟政府、网上银行、虚拟社团、网站;同时学习理解虚拟空间的伦理道德及其必要性,如理解网络语言文明、言论自由与限制、网上不健康信息的抵抗与预防等;学习理解信息的暗号化与信息保护技术,如如何加设电脑密码、如何进行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学习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与方法;学习理解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未来。
  在“信息设备的理解”部分,学生应该学习理解操作系统(如个人操作系统与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不同)、学习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其原理、了解电脑内部的结构与设置、学习如何组装个人电脑。
  在“信息处理的理解”部分,学生应该学习理解简单的电脑数据结构,如二进制;学习理解电脑的编程方式;学习理解电脑输出与输入的编程等。
  在“信息的加工与共享”部分,学生应该学习理解信息共享与协作的概念与方式,如网上课堂、网上接龙小说、网上论坛、联机游戏;学习理解信息交流环境的设定并进行简单尝试,如局域网的设定、电脑共享文件夹的制作、打印机共享;学习制作网页;学习多媒体技术的简单运用,如视频短片的制作、FLASH动画的制作。
  在“综合运用”部分,学生应该学习利用在上面四个领域得到的知识与技术,进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交流。
  
  三、韩国语文教育与ICT教育
  
  在进行ICT知识与技术推广的同时,韩国教育部为了使中小学各课程的实际教学能够充分利用ICT教育的优势,明确规定在中小学的所有课程中必须有10%以上的内容使用ICT进行教学活动,并为语文、数学、英语、伦理、社会、科学、技术·家庭、体育、音乐、美术等“十个国民基本共同课程”提供了ICT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课堂运用的具体方法,同时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成功案例。同时,韩国各类教育协会的网站中也提供了大量利用ICT进行教学活动的讨论、建议和教案,ICT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整个韩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课题。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韩国的语文教育在ICT教育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些变化。
   [##]
  韩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ICT运用,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媒体环境中享有丰富的语文生活,并提高对媒体、媒体语言的理解与创造性使用能力。目前,韩国教育界提出的希望通过ICT达到的语文教育目的有“帮助理解文本的相互关联性”“提高批评思考能力”“理解语言的社会性”“强化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词汇能力”“强化沟通能力”“提高创意性语言的使用能力”等。
  其中,“帮助理解文本的相互关联性”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ICT技术对某一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与分析,判断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差异及多样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不同网站或网上报刊对同一事件不同报道(如对比新闻标题、事件切入的角度、内容侧重点、报道的主观态度与价值判断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多元与复杂性;也可以让学生观赏用小说、漫画、电视剧、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改写的同一部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帮助学生“提高批评思考能力”,指的是通过ICT技术,帮助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更为丰富的资料,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与批评,从而提高思考与批评判断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讨论网络上的不良语言、参加虚拟社区进行批判性阅读与写作、比较网上新闻与纸质新闻的差别、阅读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后写作批评文章等。
  “理解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个体的人自主生成的,同时也是在与他人的交际中达成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为使学生理解语言的社会性,教师可以利用ICT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与语言使用者及他人的社会性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作家或小说的主人公写电子邮件、通过网络对话多人同时编写文学作品、在学校网站上上载随笔性文章等。
  “强化问题解决能力”是指教师利用ICT技术,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某一问题,学生之间也可加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语文课上通过ICT,学生更容易接近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站或电子邮件共享信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的主题和方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下面一些方法: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背景;听解说文章,然后用画图软件画出内容;制作介绍阅读过的作品的网站。因为语文课上利用ICT不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而是强化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意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共享、制作等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因为电脑操作不够熟练完成不了任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完成。
  “提高词汇能力”指的是能够准确地理解与使用丰富的词语,利用已知词语推出未知词语,也包括通过上下文、比喻、象征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以在网上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了解词语前后关联的语义,利用网上词典详细而系统地理解某个词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在理解后运用 或电子邮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更准确地理解词汇和词汇的文化内涵。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在网上搜索“文学用语词典”,深层理解文学用语;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的语文知识;观看网络电视上的“词汇能力提高节目”。
  “强化沟通能力”: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沟通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沟通”按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表达性的、形式性的、想象性的、信息性的、说服性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按沟通目的的不同安排利用ICT技术。具体来说,可以安排学生搜索网上的信息,作为讨论材料之用;或进行网上视频聊天,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跟对方沟通;拍摄学生讨论的场面,然后大家一起看视频,讨论画面中参与人的语言、姿势与态度,讨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等。
  “提高创意性语言的使用能力”:为让学生通过ICT有创意地使用语言,需要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ICT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并对学生表达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ICT将会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及进行文学领域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具体教学中可使用向网上的征文大赛投稿、制作班级文集、写网上日记、制作网上报纸、利用电子邮件写小说接龙等方法。
  为了大家能够更直观地了解ICT技术在语文课中的应用,我们这里提供一个教案片段:
  教学主题:多媒体时代的广告语言活动。
  学习目标:掌握广告作品的内容与意图。
  教授/学习战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广告的理解、批评与制作。
  学习环境:学生每人(或几人)一台电脑(可上网)、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扫描仪。
  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几段教科书广告视频和公益广告视频。
  学生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每人(或每组)提前准备文字、图画、视频或动漫广告。
  兴趣提高:教师可同时介绍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及电视广告来激发学习欲望。
  课堂组织:把学生分成文字、图画、动漫、视频等不同小组,分组进行发表活动。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修改、补充后上载到网站上。
  学习延伸:讨论各种媒体的优长与短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
  授课技巧:可运用一对一教授、反复学习、虚拟实验、教育游戏等多种教育手段。
  
  四、韩国ICT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普及,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韩国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一时都离不开网络与通信设备,这在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网络中毒、虚拟暴力与色情等都是困扰韩国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甚至有调查认为,韩国14%的青少年已经有网络中毒的倾向。
  为此,韩国教育部在2006年公布的《〈中小学ICT教育实施指南〉修订案解说书》中,将ICT教育内容分为“素养教育”和“课程运用教育”两大部分,并特别强调“素养教育”,也即“虚拟世界的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进行的ICT教育中,贯穿了如何认识网络世界的教育与网络世界的伦理道德教育。
  而在实际操作层面,韩国社会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控制网络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如网站本身设立分级制度、进入某些网站需要实名认证,学校设立有一定限制的局域网,家庭电脑与网吧也设有一定的限制措施。
  高考应试教育也是困扰ICT教育正常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的韩国社会,一个中学生能否考上大学,以及能考上何种级别的大学,对其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对教师的评价也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来做出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ICT教育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落实的情况及所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也是韩国教育界争论与探讨的重要话题。
  

韩国中小学“媒体教育”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