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或称现代诗、新诗,通常也包括翻译的现当代外国诗歌。现代诗歌应纳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共识。现代诗歌教学是以教科书编选的诗歌作品为前提的,诗歌作品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媒介,对教与学具有标准和导向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现代诗歌教学的成败得失。本文将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的现代诗歌部分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以对初中现代诗歌教育教学及教科书改革提供一些参照与建议。
一、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流变与现状
从现代诗歌教育和教学的发展轨迹、趋势来看,教科书中现代诗歌部分是不断得到加强和充实的。
1.作品数量逐渐增加
同过去仅选择诸如《有的人》《回延安》等有限名家诗作的情况相比,现行教科书确有很大改观。有人曾统计,上世纪末教科书中有9首现代诗。现行人教版教科书中,除七年级上册1篇泰戈尔的散文诗、1篇冰心的散文诗,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篇散文诗(或准散文诗)、1篇诗剧片段,人们通常观念中的(分行体)现代诗歌达到21首(不包括课后练习、阅读等中的作品)。
2.年代和内容有所拓展
上世纪末教科书的现代诗基本上都是70年代以前的,其中50年代的占了绝大部分,如20年代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抗战时期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50年代公刘的《致黄浦江》、贺敬之的《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艾青的《给乌兰诺娃》,60年代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70年代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而现行教科书则包括了舒婷、江河、王家新等朦胧诗人和余光中、郑愁予等台湾诗人这些具有新时期特征的诗人的作品。
3.功能和意义发生变化
从单纯、片面强调政治思想教育,拓展到强化审美、丰富情感、彰显人性等多向度多层面的人文精神育化。有文章指出,新选入的课文,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时代性更强(如流沙河的《理想》)、贴近学生生活(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反映了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突出了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该说,这种评价基本上概括了现代教科书的某些特点和变化,也肯定了教科书在过去基础上的改良。
二、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价值考量
应该以一种怎样的语文教育观,以一种怎样的现代诗歌教育立场,对现行教科书的现代诗歌部分进行价值考量呢?我以为,还是应从语言和文学这两个关键词出发。现代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艺术,现代诗歌教育必然要以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为主体,兼具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品格教育之功能。林语堂说:“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同样适用于现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教育,教科书要让人体悟诗歌的精神价值,可以观照生命、张扬人性、折射灵魂。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编选标准及价值评估,应立足于诗歌的审美立场和艺术规律。
具体到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教科书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给他们提供作品,使他们初步认识现代诗歌这一文学门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培养艺术想象力,育化自由的性情与品格,达到对诗性思维和诗歌语言的领悟,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现实地说,对初中生进行现代诗歌教育首先应该从直观材料出发,从阅读诗歌作品出发,让他们从生命中自觉和醒悟,使他们能够直接领略到诗歌的美,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深化的诗歌教育。这就要求诗歌的选材要接近学生的认识能力。什么样的诗既能体现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又符合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现行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是否具备这些特点,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明确尺度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对现行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进行价值考量和判定。可以肯定,现行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基本遵循了诗歌的审美要求
现行教科书中的部分诗歌满足了上述价值需求,它们从诗性思维出发,运用有别于一般散文的诗歌语言,呈现了现代诗歌的美感和价值。像《秋天》(何其芳)、《星星变奏曲》(江河)、《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黑人谈河流》(休斯)等,语言及结构上具有现代诗歌特有的构成方式和韵味,有比较鲜明的诗歌意象,可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容易让人从现实的空间进入诗意的空间,到达诗歌的审美之境。同时,这些诗歌也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质、情感诉求和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要求。编选这些诗作,无疑会对培育学生的审美品格和审美能力产生较大的作用。
2.内容和形式相对丰富
现行教科书中诗歌取材相对丰富,从形式或体裁上让学生直观地初步认识诗歌这一门类。从排列形式上看,这些诗歌有的是分行及韵律体,有的是散文诗体;从来源上看,有的是国内创作的新诗,有的是翻译的外国诗。如教科书将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安排在《诗两首》之下,提供了分行诗歌之外的另一种诗体概念。传统诗歌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韵律,教科书中诸多的分行诗歌,呈现出现代诗歌强调意境而可以无韵的特征。教科书还采用某些主题来划分这些诗歌,如言志、季节、科学、咏物、爱国、动物等,这样的归类是否合理,则另当别论。
3.体例完整和较具针对性
教科书除了课文主体,课后还设置了“研讨和练习”,其作用应该是启发和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建立欣赏诗歌的思维路径,以至把握诗歌的构成规律。一部分练习中的问题确实可以起到将学生引入诗歌内部的作用。如《乡愁》中的研讨与练习,先后提出几个问题,分别是:1.思考“乡愁”的含义;2.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3.与席慕蓉的同题诗比较。还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在原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对诗歌精神作整体性的观照和把握,也有助于对诗歌语言的学习与领悟,不但拓宽了阅读面,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理解。“仿写”更是一个通过还原诗歌创作过程来把握诗歌构成方式的好方法。这些方式既符合一般的教育教学法则与规律,也符合诗歌内在的审美规律。
客观地说,在目前整个文化体系忽视现代诗歌,使诗歌边缘化的情况下,教科书能够以相当大的篇幅编选现代诗歌,收入一定数量优秀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对现代诗歌的普及功不可没,对未来现代诗歌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弊病与缺失
尽管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数量已经比较可观,但其视野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所选诗歌质量参差不齐,对中学生的针对性还不很强。
1.编选视角的模糊与偏颇
教科书的编选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少一种清晰准确的编选思想和主导意识,对诗歌的特征、规律把握不准。从诗歌的分布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部分都是散文诗(或准散文诗),教科书非但没有明确这种诗的类型,而且同时还编入了诗剧《雷电颂》片段,造成了文体上的混乱。教科书有意采用某些主题作为类型划分标准,这些貌似有序的布局体现了编选思想的混乱,如将《华南虎》这样一首揭示命运与人性的诗,与其他偏重动物知识的文章编在一个单元,有些不伦不类。
2.体例和设计导致教学的偏差
教科书的体例和设计会对教学方法产生影响。现代诗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大多仍强调诗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甚至提出某些匪夷所思的问题。如《华南虎》后的一道练习针对诗句“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提问:“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这样的问题对理解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只能让学生丧失诗性思维,更加远离诗歌精神。教师仍然会按照主题鲜明、思想突出、文从字顺的思路解读,按照僵化的理性的教学方式授课,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识记层面,通过分析大量词句,千方百计去追究诗歌的大意及主题,最终只能步入非诗的教学轨道。教科书的设计造成了教与学过程中的逐字逐句分析,用语法、修辞硬套,最终将诗意诗境分析殆尽。诗歌的神韵意境需要感应与领悟,最忌过度拆解分析。诗歌教学急需回归到诗性教育的审美立场,教科书首先应当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体例和设计便至关重要。
[##]
3.教师诗性品质和行为的弱化
教科书的内容需要通过教师才能传达给学生,但目前的教师是接受过去教科书的教育才对现代诗歌有一点可怜甚至偏颇的认识的(师范院校的现代诗歌教育同样薄弱和滞后),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现代诗歌修养。现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选也不尽如人意,这进一步限制了教师的视野和讲授空间,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淡化便不足为怪。考试作文也把诗歌排除在外,这一现实问题,也对教科书现代诗歌的设置形成了挑战,有的教师索性放弃了现代诗歌教学。
4.诗歌审美的缺席
教科书选诗过分强调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德育功能,忽视了诗歌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这也是整体审美教育思想的缺失。闻一多强调“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认为在诗的王国中,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诗歌始终是高贵的,诗歌教育也应是高贵的,这种高贵决定了对学生高贵心灵、气质和品格的培育。既然如此,教科书就应当摒弃实用主义的东西,重在培育学生的诗心,在编选中要立足美、立足体验和感悟、立足更高远的审美境界,将真正具有诗美价值的现代诗歌纳入其中。
四、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改革构想
现行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编排较过去有许多改进,但本质上还是没有走出历史的模式和现实的困境。这需要编选者深入反思,更需要所有教育者进行反思,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改革的思路。
1.重构现代诗歌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教育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总是让现代诗歌教育承载太多思想的重任,造成所选诗作思想大于情感、内容大于形式、德育大于美育,没有做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美”。在思想和德育的负担之下,审美和艺术已经成为附庸。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选编的诗歌往往会与现实的诗歌教学以及学生的内心需求脱节。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现代诗歌编选思想的问题,更是重新审视和建构整体教育思想的问题。
拓展编选者的视野是一个关系到教科书现代诗歌水准的前提性环节。编选者要尽可能地加强相关研究,包括对国内外各种类型现代诗歌教科书、诗歌读本的研究,全面掌握当代诗歌的学术动态,转变传统的名家立场。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将真正了解现代诗歌的诗人和评论家吸纳到编选机构中,从而选取更有价值、适用于教学的作品。
2.把握诗歌审美特点与心理机制
具体到选材、体例和设计等问题,编选现代诗歌与编选其他课文应该有所区别。现代诗歌有特殊的艺术品质、语言和结构,要有针对性地深入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和规律,找到适应现代诗歌审美特点和体现现代诗歌精神的体例和方法。
选材一定要充分考虑诗歌审美结构与学生心理机制的协调。对于初学者,可以按照泰戈尔等人的散文诗,余光中等人的台湾现代诗,艾青、戴望舒前后的现代诗歌,朦胧诗以来的当代诗歌,欧美为主的外国现代诗,这样的诗歌单元和顺序进行布局设计。这个序列能够贴近现代诗歌由浅入深,从相对感性、单纯到复合、多样的大致走向,以及相应的学习过程。具体到诗人的选择,可以减少中国现代诗歌早期诗人和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诗人,加大现当代优秀诗人的比重,中国诗人穆旦、昌耀、北岛、海子、西川、痖弦等,外国诗人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米沃什、博尔赫斯等都是可供考虑的人选。选择作品时要认真体味,细致推敲,多选取一些突出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易于唤起想象、联想、通感等多种艺术知觉的作品。以现行教科书为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就不如他的《太阳》更具诗歌的艺术质感。同样是美国诗人,勃莱更注重意象和感知,对于缺少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也许比弗罗斯特更易于理解。
体例上要与其他课文有所区别,尤其是研讨与练习的设计,要允许对诗歌进行混沌的理解,不要求作精细的分析。仍以《乡愁》为例,可以将问题设计成这样:“请以诗意的语言说出你所理解的乡愁。《乡愁》中哪些词或意象最能打动你的内心,请饱含感情地写出内心的感受。请与席慕蓉的同题诗进行比较和品味,之后模仿它们自行创作一首思乡主题的诗。”
3.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也需要解决。要认真研究出一套适应诗歌这种特殊文体的考核方法,以解决应试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考试及作文拒绝诗歌的现状。同时,要注重对教师诗歌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要整合教学资源,编发与教科书配套的由学者、诗人所做的现代诗歌讲座光盘、教师专用课件等多媒体资料,在教学中通过专题课形式集中使用。
直面上述种种症结和问题,兴利除弊,广开思路,教科书现代诗歌的改革才会行之有效,现代诗歌的教育教学才会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像诗人海子所歌唱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参考资料:
〔1〕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2〕《河北中学语文教科书变革:课本大变脸遭热议》,《燕赵都市报》2007年9月24日。
〔3〕《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4〕梅旭东《理性的回归诗性的回归》,《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王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现代诗歌教育研讨会”,2004年4月11日。